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

¥58.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249707
  • 字数   252000
  • 中图分类号   D432.6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印刷时间   2024-09-01 00:00:00
  • 印次   1
  • 出次   1
  • 出版时间   2024-09-01 00:00:00
  •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邓平安

内容推荐

科学研究不是闭门造车。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提供有益启示,而要实现这一价值追求,必须放眼于两方面的现实:一是国内高校志愿活动的实践,二是国外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主要举措。前者是本研究之“原”即现实性基础,后者则是对于本研究具有借鉴意义的“他山之石”。为此,本研究首先以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设计比较完善的典型高校s学院作为个案,直面S学院志愿服务活动的正面案例、负面案例和“正负参半”案例,通过对该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力图从中找到具有启迪意义的路径。其次,本研究放眼域外典型国家的志愿服务常态化模式,通过对诸如美国的信用记录、欧洲的时间银行模式和东亚发达经济体法儒相济制度模式的分析,力图从中获得可资借鉴的因素。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当然不能照搬照抄,但其中合理的方面确乎值得我国借鉴。当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中国具体的现实国情出发时,国外的相关制度和做法就可以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提供借鉴意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工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内涵与价值
第一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判断前提
第二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价值判断依据
第三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本质内涵
第四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双重价值
第二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与非常态化现实困惑
第一节 问卷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访谈情况
第三节 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非常态化内涵特征剖析
第一节 非常态化内涵特征与“实然”之态
第二节 非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审视
第三节 心理契约解释下的非常态化问题
第四节 双重理论“体用关系”交叉视角的非常态化批判
第四章 国内外个案与经验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基于S学院经验与教训的双重理论解释
第二节 欧美志愿者活动常态化的心理契约强化机制
第三节 亚洲发达经济体志愿者活动常态化的法儒交融模式
第四节 基于双重理论的国内外经验审视
第五章 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借鉴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指导下的“他山之石”
第二节 构建马克思主义人本价值下的心理契约机制
第三节 发挥马克思主义目标引领构建心理契约关系作用
第四节 多方协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结论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附录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目录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249707
出版时间 2024-09-01 00:00:00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 邓平安
字数 252000
中图分类号 D432.6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印刷时间 2024-09-01 00:00:00
印次 1
出次 1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