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然叙事下新媒介空间艺术的再生语言

¥55.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84199
  • 字数   105000
  • 中图分类号   J-39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64
  • 印刷时间   2025-01-01 00:00:00
  • 印次   1
  • 出次   1
  • 出版时间   2025-01-01 00:00:00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作者   李晓媛著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非自然叙事这一理论框架,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新媒体艺术实践,旨在深入探索“智媒体”时代虚拟与现实共生环境下,新媒体空间艺术中技术与形态再生的现象。本书案例丰富,书中选择了三位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充分体现了非自然叙事的多种模态标准。通过对这些作者作品的深入分析,本书揭示了中国新媒体艺术中体现的非自然传统形式,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非自然叙事是中国艺术家在数字化时代对本体文化信念的坚持与表达。这不仅是对新媒体艺术的一种独特贡献,更是对中国艺术传统的一种现代传承与发扬。

内容推荐

本书深入分析了布莱恩·理查森的非自然叙事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融合,梳理了中国新媒介空间艺术的发展现状,展示了中国新媒介空间艺术对非自然叙事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的运用。作者以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者为案例分析对象,展示了非自然叙事如何在新媒介空间艺术中实现形态再生,并创新性地提出“回环合成”“对偶声场”与“陌生再现”三个非自然叙事概念。本书不仅为读者理解新媒介空间艺术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目录

目录前言  技术放大感知 001第一章  新媒介艺术中的非自然叙事 009第一节  叙事 011第二节  非自然叙事 013第三节  跨媒介叙事 016第四节  新媒介艺术 018第二章  中国新媒介艺术中的非自然叙事 021第一节  非原始期(1988—1992年) 024第二节  非确定期(1992—2002年) 027第三节  非本体化期(2003年至今) 032第三章  中国新媒介艺术媒介形态中的非自然叙事 037第一节  叙述者的非自然 041第二节  声音形态的非自然 043第三节  时间形态的非自然 047第四节  绝对空间的非自然 051第四章  中国传统空间形态要素重构的方式 053第一节  语言解构的回环 055第二节  声音符号的对偶 058第三节  视觉数据的陌生 060第五章  非自然叙事的代表 065第一节  复数性再生 068第二节  数字化再生 075第三节  多感官再生 087第六章  重塑非自然叙事策略 101第一节  叙事符号 104第二节  叙事时态无时态 111第三节  叙事结构 113第四节  新非自然叙事的叙事构建 118结语  新媒介艺术中的非自然叙事探索 143参考文献 148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目录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84199
出版时间 2025-01-01 00:00:00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 李晓媛著
字数 105000
中图分类号 J-39
开本 其他
页数 164
印刷时间 2025-01-01 00:00:00
印次 1
出次 1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