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概念及其当代价值

¥88.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46283
  • 字数   278000
  • 中图分类号   A811.64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0
  • 印刷时间   2024-02-01 00:00:00
  • 印次   1
  • 出次   1
  • 出版时间   2024-02-01 00:00:00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作者   刘兴盛

内容推荐

本书由“社会关系”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与传统观念的变革、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与现代性反思理论的对话、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五章构成。五章内容紧密围绕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这一核心问题,层层递进,既有纵向的思想史梳理,又有横向的理论分析和比较,既探究了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的理论内涵,也阐发了这一概念的现实价值,形成了一个研究和阐释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的较为完整的逻辑框架。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关系”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
一、“社会关系”概念在马克思建立唯物史观过程中的重要地位2
(一)“社会关系”概念确立前马克思的思想历程2
(二)“社会关系”概念的确立14
(三)“社会关系”概念的确立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建立23
二、“社会关系”概念在马克思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的重要地位40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战斗檄文”中的“社会关系”41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的“社会关系”45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成熟著作中的“社会关系”49
三、“社会关系”概念在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地位57
(一)从“社会关系”出发奠定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57
(二)立足“社会关系”概念批判以往社会主义学说61
(三)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概念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65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的基本内涵72
一、社会关系思想的古近之变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社会关系”72
(一)社会关系思想的古近之变:从亚里士多德到霍布斯和卢梭73
(二)黑格尔对“社会关系”的理解81
(三)费尔巴哈对“社会关系”的论述85
二、马克思对从亚里士多德到费尔巴哈的社会关系思想的吸收和批判89
(一)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卢梭的社会关系思想的吸收和批判89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社会关系思想的吸收和批判101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社会关系思想的吸收和批判108
三、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的基本内涵112
(一)生产实践:“社会关系”的原初发生地112
(二)物质性与历史性的内在统一:“社会关系”的基本属性118
(三)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的基本内涵126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与传统观念的变革131
一、传统人性观的抽象性与马克思对人的现实本质的揭示131
(一)传统人性观的抽象性131
(二)马克思对传统人性观的批判134
(三)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与传统人性观的变革137
二、传统哲学观的无根性与马克思对哲学真实根基的彰显141
(一)传统哲学观的无根性141
(二)马克思对传统哲学观的批判148
(三)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与传统哲学观的变革153
三、传统历史观的歪曲性与马克思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157
(一)传统历史观的歪曲性157
(二)马克思对传统历史观的批判159
(三)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与传统历史观的变革162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与现代性反思理论的对话167
一、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视域下的西美尔货币哲学思想167
(一)在货币碎片中透视社会整体:西美尔的货币哲学思想168
(二)西美尔货币哲学思想的限度——基于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的考察180
二、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视域下的罗尔斯正义理论184
(一)对平等的自由之追寻: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基本逻辑184
(二)相通与差异: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与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之比较189
三、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视域下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197
(一)文化的异质性及其矛盾——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文明间关系的分析198
(二)缓解文明冲突需确立关系性价值观: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的启示203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10
一、资本逻辑限度的人性拷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物化交往困境的消解211
(一)物性宰制人性:资本主义物化交往的后果与资本逻辑的限度211
(二)扬弃资本主义物化交往的前提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交往理念219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科学社会主义交往理念的凸显及物化交往困境的消解223
二、单边主义的哲学反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正义困境的突破229
(一)独白主体性:单边主义的哲学基础230
(二)命运与共的思想认识与互利共赢的实践追求:破解单边主义的基本路径234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单边主义的超越及全球正义困境的突破239
三、实体性价值观的历史考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文明冲突困境的扬弃243
(一)从自然主义到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及其意识反响243
(二)从共同体主义到个体主义:人与人关系的时代变迁及其观念回声246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间”自觉及文明冲突困境的扬弃249
参考文献256
后记269
内容推荐
目录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46283
出版时间 2024-02-01 00:00:00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刘兴盛
字数 278000
中图分类号 A811.64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印刷时间 2024-02-01 00:00:00
印次 1
出次 1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