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社交——跨文化传播场域中的视觉文化与自我表达

¥37.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878545
  • 中图分类号   C912.3
  • 开本   16开
  • 出次   1
  • 出版时间   2024-12-01 00:00:00
  •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本书编写组

内容推荐

本书描述了在身体和信息的双重流动成为常态的新媒体时代,个体扮演了社交媒体传播的主体,个体自我表达、社会交往与建构关系的动机使个体成为良好的中介,其观看、分享与互动既呈现了丰富的文化细节,又在有意无意间带动了跨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故此,本书提出“视觉社交”概念并将其视为一种跨文化惯习,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在这种惯习影响下以影像为中介产生更多联结,进而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实践参与到跨文化传播场域的重构中。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阅读,也可供相关爱好者阅览。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阅读,也可供相关爱好者阅览。

目录

第一章 我们生存的视觉文化时代
第一节 研究缘起:影像化生存与跨文化交流
一、数字时代的个体影像化生存
二、跨文化传播中的个体间视觉互动
第二节 “结构-能动”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一、跨文化传播中的个体机制
二、关系视角下的传播场域与个体实践
三、核心概念阐述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视觉转向”与视觉文化研究
二、影像及自我表达
三、跨文化传播中的视觉问题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视觉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场域
第一节 视觉转向:理解当代文化的基本线索
一、视觉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二、语言与图像的辩证关系
三、媒介技术的革新与视觉文化的盛行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的新趋势:视觉文化的全球流动
一、视觉符号作为全球话语
二、全球消费和影像流动
第三节 视觉文化跨文化传播中的多元关系
一、观看关系的四种维度
二、多元互动与视觉意义的生成
三、场域意涵与分析框架
第三章 自我呈现与观看:自拍表达及互动的全球化
第一节 社交媒体与跨文化传播
一、社交媒体的概念、范畴和传播特质
二、个体的社交媒体使用
三、共同在场:社交媒体中的关系建构
第二节 自我图像化——自拍与社交媒体形象的建构
一、日常生活中的影像分享
二、自拍照:数字时代的自画像
三、社交媒体的自拍分享:语言与符号的多元化
第三节 全球性的去语境化:自拍照的再现偏向
一、图像分析的视觉框架
二、自拍照发布者的性别倾向
三、概念性图像——自拍照的去语境化
第四节 跨越时空的看与被看:自拍照的互动意义
一、凝视:与观看者的视线接触
二、接近:看与被看的社会距离
三、平等:主动开放的互动关系
第五节 自我美化与关系建构:自拍照的构成意义
一、表情与姿态:积极的视觉形象
二、群体自拍:关系展现与在场记录
三、自拍表达:多模态的混合语言
第四章 视觉风格的全球化:日常生活的视觉化表达实践
第一节 Instagram图像的意义建构
一、生活图像的组成及类型
二、生活图像的再现意义
三、生活图像的互动意义
四、生活图像的构成意义
第二节 “Ins风”——生活图像的表现风格
一、非叙事性的呈现与感受
二、滤镜:氛围营造与色彩调节
三、片段:细微差别与整体一致
第三节 “Ins风”的全球化:自我表达的图文模式
一、图像与文字的互动关系
二、Instagram风格的标签化
三、图文混杂成为一种表达习惯
第四节 图像化的生活展现与自我表达
一、能动性:丰富的个人风格
二、相似性:个性与流行风格
第五章 凝视“他者”:流动中的观看实践与自我表达
第一节 适应与冲突:旅居中的看与被看
一、“看与被看”中的权力差异
二、游客凝视:视觉主导的流动性社会实践
第二节 现实与虚拟:流动中观看方式的转变与交融
一、在线旅游:便捷的异地观看与出游选择
二、观看期待与再现冲动:媒介景观的双向互构
第三节 图像社交:景观呈现与自我表达
一、景观和自我的视觉呈现:观看、融入与建构
二、以图为媒:文化体验的直观化、全球化表达
三、旅居视频:联结的强化与适应的弱化
第六章 跨文化传播中的视觉社交
第一节 跨越文化的惯习:个体的视觉社交
一、以影像为中介的社会交往
二、视觉社交作为一种惯习
第二节 场域关系反思及多元主体建构
一、跨文化传播场域中的关系审视
二、建构多元主体:视觉社交的应用前景
三、个体视觉化表达的趋势及叙事应用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目录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878545
出版时间 2024-12-01 00:00:00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 本书编写组
中图分类号 C912.3
开本 16开
出次 1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