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智慧,人间稳赢
每天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理解也是别人夺不走的小欢乐。
罗素写过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我为何而活》(“What I Have Lived For”)。开篇明义,罗素是这样说的:“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能承受的同情(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我十岁时初读这篇文章,不为所动。那时候世界天天是新的,从家到学校的路天天走,我还是每次都有新的发现。那时候几乎每本书都是新的,李白、杜甫、老子、孔子,都是第一次读。那时候很忙,忙着从街面上和书本上学习,活着就挺忙了,没时间和精力想:我为何而活?
我三十岁时再读这篇文章,全面认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那黑长直的头发,那薄透露的丝袜,两瓶啤酒下肚之后,如果那不是爱情,那还能是什么?她一笑啊,命都想给她啊。知识就是力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即使风调雨顺,地球上还是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饭,衣不遮体,还是有些富人为富不仁,贪得无厌,想起来心如刀绞啊。
我五十岁时再读这篇文章,不以为然,至少不认为这三点是人类个体贯穿一生的重点。我喜欢罗素这篇文章的题目一一我为何而活。温饱之后,这是一个多么值得问自己的问题啊!但是罗素列的三点,如果跳出二十到四十岁的激素和见识,很难构成一个预期寿命为八十岁的人类个体的人生重点。
爱情很难定义,一万个人心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脑子里有一万个爱情的定义。多少傻事是因爱之名!如果连对爱情的定义都不相同,如何为爱而活?我高度怀疑,爱是长在激素、利害权衡和生活习惯上的某种人类社会现象,是老天的某种诡计,是人类对于这种诡计的某种配合。如今,想起十七八岁,甚至二十七八岁,为了某个女生百爪挠心,十指挠墙,我听见那时候的血管里激素在噬嗌作响。
知识有百度和谷歌,放太多在自己的脑袋里,是虐待脑袋。人工智能也呼啸而至,在拈花顿悟和无中生有之外,碾压人类大脑说到拈花顿悟和无中生有,这和绝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关系,尽管绝大多数人都不认同这一点。
人类苦难似乎无法避免,前面还是雨,努力快跑有什么用?同情和心如刀绞有什么用?温饱之后,就没烦恼了?不会吧。饱暖思淫欲。一些人先富起来之后,就没烦恼了?不会吧。人心不足蛇吞象,为富不仁。均贫富之后,就没烦恼了?不会吧。均贫富之后,谁还有动力去创富?
那,人为何而活?
我个人觉得,我要为智慧而活。反正时光一去不复返,在酒里,在黑长直发里,在名利权谋里,在无所事事里,都是一去不复返,那为什么不在增长智慧的过程中安度时光?万一渐修能触发顿悟,那今生就能跳出轮回直达涅梨,下辈子就省事啦。如果没有万一,在智慧上形成不了突破,那每天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理解也是别人夺不走的小欢乐。小草和繁星,凶杀和奸情,文史哲和天地生,古今中外,一生不烦。
古人提供了两条增长智慧的道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1世纪了,我再添两条:学徒,做事。很难学的东西,光读书,光走马观花,多数学不会,一生中有两三个好师父传帮带,是条增长智慧的捷径。天时地利人和,机缘巧合,诸缘汇聚,你还能做事,持续做事;成事,持续成事。恭喜你,你走在增长智慧的捷径上。
可惜的是,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好事?好师父难得一见,遇见了也不一定愿意带你。即使好师父帮着你练成了屠龙技,龙也不一定一直在那里等你。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古今中外,练成了屠龙技的个别少年,多数没能逐鹿中原,有的改行杀猪,有的文心雕虫。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命好,学徒,做事。无论命好还是不好,至少可以读书。
温饱之后,如果不知道自己该干点什么,那就读书吧。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