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团结(加缪访谈录)/法兰西文艺访谈录系列

¥55.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760491
  • 译者   译者:张博
  • 发行范围   0
  • 页数   285
  •   314
  • CIP核字   2023197673
  •   20
  • 正文语种   
  • 更多参数>>

内容推荐

阿尔贝·加缪,20世纪伟大的作家,与记者、与自己谈论文学创作和戏剧改编,谈论存在主义和他与萨特之间的“传说”,谈论人的良知和人类未来的绝望与希望,还有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接受的采访。 这些访谈几乎跨越加缪的整个创作生涯,全面、直接地呈现出加缪对文学和他所关心的问题的思考,以及思想的演化。也让我们直观地看到这个真诚的、深刻的加缪。

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

目录

总序:露天广场中的对话 编译者序 关于《卡利古拉》的几次访谈 阿尔贝·加缪谈《卡利古拉》 寻找角色 加缪谈1958版《卡利古拉》 访谈阿尔贝·加缪 “不,我不是存在主义者……” 《侍奉》杂志访谈 西班牙对我们而言依旧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多萝西·诺曼采访阿尔贝·加缪 三次访谈 一 与加缪相遇 二 为了对话的对话 三 未发表的访谈 我回答 加缪断言:“自由是现代世界最严峻的问题。” 我所了解的最美职业之一 仇恨之奴役 法国的新纳粹报刊 关于反抗的访谈 艺术家与他的时代 与阿尔贝·加缪访谈 让·莫甘访谈阿尔贝·加缪 关于《修女安魂曲》的几次访谈 阿尔贝·加缪与威廉·福克纳的相遇能否为我们带来第一出现代悲剧? 阿尔贝·加缪:“这个悲剧的世界尚未找到属于它的剧作家。” 与阿尔贝·加缪共度十分钟 阿尔贝·加缪:“福克纳把古代的宿命带回了剧场。” 阿尔贝·加缪对我们说:“福克纳是最伟大的当代作家。” 《巴黎戏剧》杂志访谈 我们这代人的赌注 斯德哥尔摩媒体见面会实录 卡尔·阿尔贝·维吉亚尼的问卷 《法兰西晚报》访谈 关于《群魔》的几次访谈 阿尔贝·加缪谈《群魔》的改编 加缪谈《群魔》 答让·克劳德·布里斯维尔 阿尔贝·加缪最后的口信 最后的访谈

序言

对话,是古希腊文化的 核心要素之一,从苏格拉底 开始,对话便成为古希腊人 逻辑思辨、去伪存真的根本 手段。古希腊的整个公民社 会,也都建立在对话的基础 之上,对话由此成为希腊精 神的活力之源。而古希腊公 民畅所欲言之所,便是雅典 的露天广场,人们在那里讨 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 等各类话题。人人各抒已见 、据理力争,并最终达成共 识、形成决议。露天广场是 城邦社会政治秩序的最佳体 现,并由此成为公共空间的 经典象征。这一传统也被古 罗马人继承了下来,如今罗 马城中宽阔静谧的广场遗迹 ,依然能令人怀想起昔年人 声鼎沸时的激昂活力。在古 希腊语中,露天广场被称作 “aγopa”(转写作agora)。 在法语、英语、西班牙语、 意大利语等诸多欧洲语言中 ,“agora”一词得到了普遍 沿用。至于在拉丁语中,这 种集会广场则被命名为 forum”,这个词发展到今天 ,常常用来表示“论坛、研 讨会、座谈会”,其中依然 可以看到对话精神的遗存。 今天,之所以用“agora” 作为总题编订一套全新的丛 书,立意便在于,以露天广 场为象征,构建一个畅所欲 言的交流空间,让不同的声 音都能在此拥有一席之地, 以古希腊式的对话精神开启 一场自由的精神历险。在丛 书的第一辑中,我选择了六 本对话录,它们分别是: 《即兴记忆:克洛岱尔 访谈录》 《闲谈,沉睡的访谈: 马蒂斯访谈录》 《我的真相:柯莱特访 谈录》 《爆破边界:杜尚访谈 录》 《不屈的历险:布勒东 访谈录》 《孤独与团结:加缪访 谈录》 六本访谈录,六位受访 对象。无一不是法国现代文 艺界的扛鼎人物。具体而言 ,克洛岱尔身兼作家与外交 官的双重身份,晚清时曾在 中国工作过十五年,诗歌及 戏剧创作也在法国名噪一时 ;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代表 ,为绘画的色彩、构图、线 条使用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再一次激发了绘画的生命力 ;柯莱特,波伏娃之前法国 文坛最有分量的女作家,她 我行我素的生活与独树一帜 的创作早已成为独立女性的 最佳表征;杜尚,艺术史中 最惊人的颠覆者,用独属于 他的方式突破视网膜霸权, 打开了全新的艺术空间;布 勒东,超现实主义的“教皇” ,一手引领着这个20世纪上 半叶最具活力的文艺思潮, 加缪,荒诞世界中的反抗者 ,在严寒中寻找一条通向阳 光与生命的道路。每一本访 谈背后,都跃动着独一无二 的鲜活人生,以对话体的方 式直抒胸臆地呈现着他们的 所思所感,体现着各自鲜明 的性格特征。 与此同时,各本访谈之 间同样可以形成隐秘的对话 。杜尚承认,他之所以在年 轻时走上艺术道路,观看马 蒂斯的画作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谈起自己在朱利安 学院求学的往事时,杜尚说 自己总是“去打台球而不是 去画室”,但并没有交代其 中的因由,令读者感觉此人 颇为疏狂散漫。而马蒂斯在 访谈中怡好详细回忆了他在 朱利安学院的求学经历,他 毫不留情地指出:“在朱利 安学院,我面前都是一些表 现裸体男性或女性的绘画, 手法完美,却空洞无物,完 完全全、彻彻底底的空洞无 物——只有一套程序而已。 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去 画这些东西。为了做出这些 东西,我看不出自己能够跨 出第一步。”马蒂斯的论述 ,为我们填补了杜尚没有说 出的内容,让我们理解了他 去打台球的真实原因。杜尚 在访谈中数十次提及好友布 勒东,甚至颇为傲娇地说道 :“我不明白布勒东为什么 不联系我……只要他能够努 力迈出一步,我就会立刻回 应。”令人忍俊不禁。而在 布勒东的访谈中,杜尚也是 被他频繁引述的艺术家之典 范。这些对话见证了一段友 谊。谈到与自己发生龃龉的 加缪时,布勒东会说:“尽 管我们近来有所争执,但我 还是得说,回过头来看,阿 尔贝?加缪当时在《战斗报 》上发表的那些文章是多么 振聋发職、直击人心。”而 在加缪看来:“我恐怕我们 这些作家之间的争吵并没有 那么重要……当一个具体时 机来临之际,他们将再一次 被迫集合。那么他们之间的 差异还有什么大不了呢?我 们并不要求他们相爱一他们 常常并不可爱。我们要求他 们坚持下去。而且,正是利 用各种差异,人类才创造出 一个世界。”类似的穿插使 得这些访谈形成了一个更广 阔的互文网络,构筑出一个 相对立体的法国文艺广场。 这六位人物,也许大多 数可以从某种角度被定义为 “先锋派”。马蒂斯是先锋派 ,用他的笔触改变了绘画的 基本范式;杜尚是先锋派, 用小便池等现成品彻底粉碎 了艺术的界限,从观念角度 开启了艺术创作的全新维度 ;布勒东是先锋派,他以超 现实主义为依托深入潜意识 和梦境,发掘出前所未有的 美学空间;加缪是先锋派, 他靠果决的勇气直面荒诞并 予以抵抗,在最高价值自行 贬黜的虚无年代重建人类生 存的根基;柯莱特是先锋派 ,她打破偏见和歧视,勇敢 地在作品封面署上自己的真 名,毫无顾忌地表达自我。 与他们相比,克洛岱尔更像 一个保守派,他在一个世俗 化大兴的时代笃信天主教, 对超

导语

加缪接受和杜撰了一系列采访,谈论文学创作和戏剧改编、存在主义和他与萨特之间的“传说”、人的良知和人类未来的绝望与希望……还有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接受的采访。中文版首部加缪访谈录。 “我无法克制自己被每天发生的事情吸引,被那些被侮辱与受贬低的人吸引。正是这些人需要信心,如果所有人都缄口不言,如果只让他们在两种屈辱之间进行选择,那么他们将永远灰心绝望,而我们也将和他们一样。”

精彩页

当然。最开始它让我了解到,存在人们所谓的各种“戏剧规则”,然后它又教会了我,这些规则被制订出来就是用来违背的。我常常读到,这一出或那一出戏没有遵守戏剧规则。我便挑动那些嘴里天天念叨这些规则的人对此加以定义。如果他们能够定义这些我们所有人都熟悉的事实,我们就会发现,但凡发生这种情况,无论古希腊悲剧,无论莎士比亚,还是莫里哀,都没有被考虑在内。而我在舞台上学到,让戏剧受限之物极少:需要幕布作为装饰背景,至于剧本,则需要一些角色性格和一套言辞。 某些批评家执意要从《卡利古拉》中看出对诸多哲学理论的阐释(他们认为阐释很出色)。而我从中看到的,则是对于一种人物性格的研讨,是在描绘一种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残忍撕裂。我很想请您告诉我,我是否理解有误? 确实,《卡利古拉》仅仅描绘了一种符合戏剧要求的人物性格:通过某种“无动于衷的演变”将这种性格加以简化并且推进到底。至于剩下的,我不知道一出哲学戏剧到底是什么。今天您的趣味只要稍微比床戏高那么一点,人们就会大喊这是形而上学。不过我想向您提出三个思考课题: 第一,普世的观念在当代戏剧中并不比埃斯库罗斯或莎士比亚笔下更多,倒不如说更少。 第二,如果说我们有时在剧场中直接听了几节哲学课,那是在我们那些通俗喜剧院的舞台上。 第三,我们混淆了书面戏剧与观念戏剧。如果您不去书写由黑话和象声词组成的言辞(它构成了闲谈的基础),如果您仅仅致力于写得正确得体,那么您就是一位思想家。无关紧要。总之,如果没有伟大的言辞就不存在戏剧。正是出于这种目标……科波在其他所有人之前领会到了这一点。幸亏他的存在,戏剧从半个世纪的粗俗中解脱出来,并恢复了它事实上的本相:文学艺术的至高形式。 加缪谈1958版《卡利古拉》 据说这是《卡利古拉》的一个全新版本,这个说法在多大程度上是确切的?您对这出戏进行了大量修改吗?一般来说,您认为,当一出戏已经写出一些年头之后,作者是否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对其加以重审呢? 喔!如果他把这出戏再次搬上舞台,那么他必然要重新审阅,因为随着舞台艺术的发展,各种问题也会以不同的方式被提出来。不过您说《卡利古拉》的全新版本,这就有些夸张了。它仅仅是一个增加了三场戏的版本而已,其中一个角色得到了修改,一些对白进行了更换,就这么多! 这些变化是否发生在排练期间?这究竟是舞台导演的工作,还是作者的前期工作呢? 完全不是前期工作,修改一直是在排练期间进行的。另外,我必须说一声,在我的那些剧本被搬上舞台之前,我从来没有对它们进行过任何改动。 关于《卡利古拉》,您对我们说过,让您感兴趣的首先是故事本身,不过,当它涉及一些古代人物,您是否多多少少在这个故事的掩护之下,趁机向您的同代人讲述了些什么呢?难道这不是您把过去与现在联结起来的手段,以此证明关于人类本质的东西没有任何变化吗? P7-9
内容推荐
作者简介
目录
序言
导语
精彩页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760491
出版时间 2024-01-0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译者:张博
发行范围 0
页数 285
314
CIP核字 2023197673
20
正文语种
中图分类号 K835.655.6
开本 32开
印刷时间 2024-01-01
包装 平装
出次 1
字数 183
首版时间 2024-01-01
印张 10
印次 1
出地 北京
130
203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