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他的世界

¥98.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31673
  • 发行范围   0
  • 页数   459
  • 印数   8000
  •   672
  • CIP核字   2023087430
  •   26
  • 正文语种   
  • 更多参数>>

内容推荐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宗丰富复杂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位个性鲜明独特而又难于言说的人物。在众多轶事和传说背后,真实的苏东坡到底是怎样的? 王水照先生是著名的宋代文学研究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亦是苏东坡研究名家。本书分为综论十题、苏海拾贝、东坡诗词讲解、苏文简释四个部分,配百余幅图展示苏东坡的一生,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作者简介

王水照,浙江余姚人,1934年7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春,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98年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文学遗产》顾问、《新宋学》主编等职。所撰著作获省部级、国家级优秀成果奖多项,是当代宋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与拓荒者之一,2012年获上海市学术贡献奖。编著有《唐宋文学论集》《历代文话》《苏轼选集》《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苏轼传稿》《苏轼研究》等。

目录

上篇 王水照苏轼研究 壹 综论十题 第一讲 永远的苏东坡 第二讲 苏东坡的三种立体影像 第三讲 苏东坡的文化性格 第四讲 苏东坡的人生思考 第五讲 苏东坡的创作生涯 第六讲 苏东坡的词 第七讲 苏东坡的诗 第八讲 苏东坡的散文 第九讲 苏东坡和北宋三大文人集团 第十讲 苏东坡与他的弟子们 贰 苏海拾贝 茶话:与君共听水沸声 “淡妆浓抹”与“晴”“雨” “徘徊于斗牛之间”释疑 “一蓑雨”和“一犁雨”——量词的妙用 “老泉”非苏洵之号补证 已圆和未圆的“东坡梦” 又圆“东坡梦” 苏轼“禁书外流”奏札与东北亚文化交流 苏轼文集初传高丽考 苏轼作品初传日本考略 苏轼与清初阳羡词派 苏诗评价的升沉起伏 苏轼研究史:整体感与系统性 东坡诗词艺术与“形上诗”“形上词” 独抒性情:东坡诗词与其文化人格 圆融精妙与意趣猛跃:苏轼散文的文学性 从苏诗看宋代土大夫及士大夫社会 后苏东坡时代与苏门“和陶诗” 苏东坡:值得毕生探求的课题 苏东坡究竟长什么样 下篇 王水照讲东坡诗词文 叁 东坡诗词讲解 和子由渑池怀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其二)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有美堂暴雨 百步洪二首(其一)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 汲江煎茶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 肆 苏文简释 赤壁赋 后赤壁赋 超然台记 喜雨亭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石钟山记 书蒲永升画后 答谢民师书 日喻 记承天寺夜游 六国论 编后记

导语

苏轼是北宋时期文化全面繁荣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历史结晶,因而是值得毕生探讨的研究课题。 王水照先生是著名的宋代文学研究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其对苏东坡的研究是学界公认的翘楚。

后记

2002年9月,我应香港城 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之 邀,去该校讲课三个月。听 课对象是该校的大学本科生 ,大都是理科生,还包括相 当数量的香港市民,这就带 来一个问题:选题与讲课形 态的关系。也就是说,讲题 不能太专业化,表达不能太 学院化。对我而言,大众阅 读长盛不衰、学术研究又日 益深入的文化巨人苏东坡, 自然成了必选的讲题。我一 连讲了四讲,即“永远的苏 东坡”“苏东坡的三重社会角 色”“苏东坡和北宋三大文人 集团”“苏门四学土的词作与 人生”。中华书局的热心编 辑建议以此为基础,增加一 些其他内容,编成《王水照 说苏东坡》一书于2015年 出版,意外地得到一些读者 的欢迎。 但我内心颇为不安。这 本10万字的小册子,以四个 讲题为重点,显然不足以展 示“说不全、说不完、说不 透”的东坡整体轮廓,给人 以平面而单薄的印象;又受 口述的拘限,很难表达我自 己多年来研究东坡的不少个 人心得与独立见解。如何把 学术研究成果进行通俗化与 普及性地转化,这是一个看 似简单而实极艰难的写作任 务。这次出版社要我修订此 书,理应向这个目标努力, 但我年老体弱,已难以实现 。 这次修订主要在“综论” 部分,从原来的四讲扩展到 十讲,采取的方式是从我的 学术论著中进行摘编,摘编 的要求一是对认识和理解东 坡较为重要的论题,且能形 成完整性和一定的著述逻辑 结构;二是必须是我的独立 见解,避免人云亦云;三是 紧贴苏轼研究的前沿,大都 与当时一些学术讨论密切相 关,可引起继续探讨的兴趣 。 新时期以来的苏轼研究 的重点,我曾概括为从政治 家到文学家再到作为文化范 型的演变(参看本书第37页 ),我个人的研究似也与此 同步。有的学者把我的《苏 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 一文,当作“文化范型”阶段 的代表性论文,其实此文的 写作是有来由的,现在不妨 向读者说说。李泽厚先生的 《美的历程》是轰动当年的 名著,篇幅不大却内蕴丰富 。它以“苏轼的意义”为题独 立一节,尤为醒人眼目。行 文中以充溢于苏轼作品中的 “人生空漠之感”开篇,论述 苏轼的“意义”,已完全突破 一般仅从政治家、文学家等 认识苏轼的框架,甚至也超 出美学的范畴,把苏轼看作 中国士大夫精英的一种范型 ,给我很大的启示。但他最 后的结论,是苏轼已从“对 政治的退避”发展为“对社会 的退避”,则我又不能苟同 了。我在自己上述文章中, 对苏轼的人生苦难意识做了 较充分的论证和发挥,但着 重说明他的“苦难——省悟 ——超越”的成熟的人生思 考路径,其落脚点“不是从 前人的‘对政治的退避’变而 为‘对社会的退避’”(参看本 书第85页),引号内的十个 字是《美的历程》的原文, 也算委婉地点名了。后来, 我和李先生同在香港讲学, 有同事为我介绍,他客气地 说:“知道,知道,我读过 你的文章。”大概不以为忤 吧? 豪放与婉约之争是词学 研究中聚讼纷纭的大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又引起 讨论,不少老前辈都参与其 中(如吴世昌、施整存等先 生),也常常成为学术会议 上争论的焦点。有的学者认 为苏轼的“豪放词”只有一首 《念奴娇》(大江东去), 根本不存在苏轼为首的“豪 放派”。争论颇为激烈,但 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双方 都单从艺术风格角度立论。 我也参加了讨论,写了《苏 轼豪放词派的涵义和评价问 题》,认为应还原到历史语 境中,从梳理这对概念的原 始涵义及其演变入手,来把 握其实际意义。第一位将两 者对举论词的是明人张,他 在其《诗余图谱·凡例》的“ 按语”中把豪放、婉约列为 两种“词体”(近读张仲谍先 生文,始知台北“中央图书 馆”藏有此书嘉靖十五年的 初刻本,有此“按语”),后 人引用频繁,多有发挥延伸 。我的结论是这两者不是对 艺术风格的分类,“而是指 宋词在内容题材、手法风格 特别是形体声律方面的两大 基本倾向,对传统词风或维 护或革新的两种不同趋势” (参见本书第149页)。对 这个争论问题试图提供另一 种解决思路,荣幸地获得首 届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在 词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苏轼一生文学创作的时 间长达四十多年,作品丰硕 ,必然呈现出阶段性,研究 与分析他的创作发展阶段自 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以便更 深入地认识他的思想和艺术 特点。1982年,我编成《 苏轼选集》一书后,准备写 前言,便以《苏轼创作的发 展阶段》为题了。我没有遵 循论述创作分期的一般写法 ,即按其自然年序来划分, 而是依照苏轼一生经历特点 来进行。苏轼一生的主要经 历,除早年初入仕途外,可 概括为“在朝——外任——贬 居”两个循环,一共七个阶 段。从作品的思想面貌和艺 术特点来看,任职时期(包 括在期和外任,三+多年)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追求豪 健清雅的风格;贬居时期( +多年)则深受佛老思想浸 染,追求清旷简远、自然平 淡的风格,以此向读者请教 (参看本书第107页)。与 上面所说的两次讨论大都由 我主动参与不同,这次是由 我的两

精彩页

第一讲 永远的苏东坡 苏东坡,我想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有个特点,就是他一方面非常雅,是宋代文化的最高成就的代表,雅得不得了,另一方面,他又很俗,就是说,中国老百姓眼里我们的古代作家当中,最有群众基础的恐怕就是苏东坡:读者可能在中学课本里面,读到过两首苏东坡的诗词;即使没有读过他的诗词的话,也可能到过杭州;如果到过杭州,总知道杭州有一个苏堤,那个苏堤,就是苏东坡修建的;如果杭州也没有去过,大概总吃过或听到过“东坡肉”,那个“东坡肉”就是苏东坡倡导的。因为他这个人确实又俗又雅,所以是最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的人物。 苏东坡究竟长得什么样子,我们从一幅画来看。 这幅画是清代一位很有名的考据家,叫翁方纲,中国乾隆年间一个很有名的学者,收藏的。苏东坡现在流传下来的画像比较多。苏东坡在世的时候,我们现在有材料可以考据,有六个人给他画过像。当然,很可惜,这六幅画都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流传下来的苏东坡的画像非常非常多。根据翁方纲的考证,这幅画像比较接近苏东坡的原貌,所以,这上面的字都是翁方纲的题词。这幅画呢,根据翁方纲的考证,宋代有个画家叫李公麟,也是苏东坡的朋友,原画是他画的。 翁方纲得到了这幅画的母本后,就请他的朋友朱野云来临摹。翁方纲请人临摹这幅画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每年苏东坡的生日,也就是每年的十二月十九日,翁方纲都会邀请他的好多朋友,在一起举行寿苏会,也就是这一天,用苏东坡的画像给苏东坡来祝寿。翁方纲当时是个非常有名的学者,所以他聚集了很多很多人,在他家里面给苏东坡祝寿。祝寿的时候,他就把这幅画供起来,见画如见人。 根据我的研究,我也认为这幅画比较接近苏东坡的原貌。根据是什么呢?根据是苏东坡的诗,以及苏东坡朋友的记载。 比如说,有人说,苏东坡是四川人,大家以为四川人个子比较矮,但苏东坡不是这样。苏东坡是个儿比较高的。因为苏东坡有一首诗给他的弟弟子由,说子由的身体“长如丘”。有的人说这个“丘”是指“孔丘”,那大概不至于。宋代的时候,孔子的地位已经很高了,若说子由长得像孔丘一样高,好像又不太尊敬,所以这个“丘”可能是指山丘。随后,有人说,东坡诗里有提到,苏东坡的身高和他弟弟一样高,所以,他的第一个特点是个子比较高。 第二个特点,是这个人比较瘦,脸型也比较瘦。有朋友写给他的诗句,说他的长相像个“圭”一样。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器。“圭”的样子呢,顶部是圆的,下面是方的,苏轼大致是这么个脸型,这幅画呢,也基本上是这个样子。 第三个特点,是眼光炯炯有神。这是很多人描述过的。这幅画呢,因为是苏东坡喝醉了酒,坐在石头上面,所以醉眼朦胧啊,眼光炯炯有神的形态就表现不出来了。 第四个特点,就是胡须。现在很多的画像都把苏东坡画成大胡须,连腮胡子,但实际上苏东坡的胡须是山羊胡子。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旁证。他有一名学生叫秦观,是个连腮胡子的形象。苏东坡跟他开玩笑说“小人樊须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文人开玩笑嘛,都是要文绉绉的,掉书袋的。“小人樊须也”,樊须是个小人,樊须的“须”,和繁体的“鬚”读音是相同的,就是说,你是个小人,你是个大胡子。既然有这样一则玩笑,就可以反证苏东坡不是大胡子。如果他是大胡子的话,就不会跟秦观开这个玩笑。所以,苏东坡面相的特点,应该是个子高,眼睛有神,面相比较瘦,特别是他的山羊胡子。后世的画上苏轼的胡须都是大胡须,我想,是不对的。 所以,读者要想象苏东坡长什么样,我还是倾向于觉得苏东坡长这个样子。当年是不是这样,还需要再研究! 苏东坡的生卒年应该是1037年至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土,但是现在“东坡”这个号,反而比他苏轼的正名还要流行得广泛。这里有个小问题。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这一年是公元1036年;但是,因为他的生日在阴历十二月十九,转换成公历就变成1037年1月8号了。这个细节一般人不太注意。当然根据中国传统史书的写法,写成1036也不算大错。古代的史学家习惯用阴历来记载一个人的生卒年。你不可能把出现的每一个日期都转换成公历,那是不得了的工程。但是,我们要了解,如果要给苏东坡过生日的话,那么应该算在1037年;如果要给苏东坡做1000周年纪念活动的话,那么应该是2037年去做而不是2036年去做。 那么,下面我正式开讲我的三个题目。第一个是说不全的苏东坡,第二个是说不完的苏东坡,第三个是说不透的苏东坡。 P3-8
内容推荐
作者简介
目录
导语
后记
精彩页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31673
出版时间 2023-08-01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王水照
发行范围 0
页数 459
印数 8000
672
CIP核字 2023087430
26
正文语种
中图分类号 K825.6
开本 32开
印刷时间 2023-08-01
包装 平装
出次 1
字数 300
首版时间 2023-08-01
印张 14.625
印次 1
出地 北京
152
220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