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地理(人类的家园)/房龙文集

¥39.8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2520
  • 译者   译者:刘梅
  • 发行范围   0
  • 页数   380
  •   458
  • CIP核字   2013246919
  •   18
  • 正文语种   
  • 更多参数>>

内容推荐

《房龙地理》打破了传统地理书罗列数据的写作方式,用生动感性的文学语言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会贯通。房龙讲述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是如何去适应自然环境,又如何去尝试改变环境,进而获得幸福的过程。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科普书,也是一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史。“历史是地理学的第四维,它赋予地理学时间和意义”,体现在这部著作中,那就是以历史为经、地理为纬的人类生存史。

作者简介

房龙(1882-1944),杰出的美国通俗历史作家,出生于荷兰。他1931年开始写书,直到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饮誉世界。房龙一生著述颇丰,写了30多部涉及历史、文化、文明以及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主要包括《房龙地理》《文明的开端》《太平洋的故事》《人类的艺术》《圣经的故事》《宽容》《美国的故事》《与伟人谈心》以及此书《人类的故事》等。房龙的著作文笔优美、知识广博、轻松风趣,真知灼见发人深省,贯穿着理性、宽容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世界各地广受读者喜爱。房龙是出色的通俗作家,伟大的文化普及者,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和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他们成为尽人皆知的常识。

目录

第一章 人类及其家园 第二章 地理学的定义 第三章 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的特点、规律和状况 第四章 地图 第五章 地球的四季及其形成 第六章 海洋中的陆地 第七章 欧洲和生活在那里的民族 第八章 连接古老亚洲和新兴欧洲的桥梁——希腊 第九章 意大利 第十章 西班牙 第十一章 法国 第十二章 比利时 第十三章 卢森堡 第十四章 瑞士 第十五章 德国 第十六章 奥地利 第十七章 丹麦 第十八章 冰岛 第十九章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第二十章 荷兰 第二十一章 英国 第二十二章 俄国 第二十三章 波兰 第二十四章 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十五章 南斯拉夫 第二十六章 保加利亚 第二十七章 罗马尼亚 第二十八章 匈牙利 第二十九章 芬兰 第三十章 亚洲的发现 第三十一章 亚洲与世界 第三十二章 亚洲中部高原 第三十三章 亚洲西部高原 第三十四章 阿拉伯半岛 第三十五章 印度 第三十六章 亚洲东南半岛 第三十七章 中国 第三十八章 朝鲜与蒙古 第三十九章 日本 第四十章 菲律宾 第四十一章 荷属东印度群岛 第四十二章 澳大利亚 第四十三章 新西兰 第四十四章 太平洋群岛 第四十五章 非洲 第四十六章 美洲 第四十七章 新的家园

序言

告读者 我现在将对你10年前的 来信进行答复。下面是你写 给我的信的内容(我引用了 原文): “……是的,地理学究竟 是什么呢?对于我来说,我 所需要的只是属于自己的地 理学,而不是那种全新的地 理学。我的地理学里有我想 了解的东西,我不想了解的 东西则丝毫不会提起。你要 为我写的就是这样的地理学 ,这是我所希望的。我任职 的那所学校对所有的课程都 有着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有 国家的大致情况以及它们的 疆界形成的原因,我都学习 了;不同城市的概况以及各 个城市的人口数量情况,我 也学习了;同时,我还学习 了所有高山的名称和高度, 连同它们煤的年产量。但遗 憾的是,我刚刚学习完,又 全都忘掉了。这些东西就像 一个被塞满了图片的博物馆 ,又如同一场冗长的音乐会 ,彼此之间没有关联,又混 乱无序。对我而言,这些东 西是毫无价值的。在需要了 解事实的真相时,我只有去 翻阅地图和地图册,或者去 求助于大百科全书以及蓝皮 书。对于我这样的经历,我 想应该有很多人碰到过吧! 在此,我代表所有可怜的受 害者对你提出恳切的请求, 希望你能为我们写出一本有 实际帮助的新的地理书。请 把所有的高山、城市、大海 一个不落地全部写进这本地 理书里,这本书只需要向我 们讲述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 情况、他们居住在那里的原 因、他们从什么地方来以及 他们来做什么,诸如这些人 类关心的故事,请你写进地 理学中去。并且,请不要对 那些只有一个名称的国家浪 费过多的笔墨,应该将那些 着实有趣味的国家放在突出 的位置,这样的话,我们就 有可能记住它们了,不然的 话……” 一如从前,当你们的命 令到达的时候,我就急切地 去完成。 “亲爱的,就是这个!”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导语

这是一本关于“人”的地理书,地理学的另类范本。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不仅简要地介绍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视角独特地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先后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都引起强烈的反响,尤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书评(媒体评论)

房龙的笔有一种魅力, 枯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 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儿, 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 了。 ——郁达夫 现代文学家 房龙对历史的理解,要 胜过写出《世界简史》的威 尔斯先生一千倍,而且他以 同样富有趣味和更多的幽默 进行写作。他写出了一本伟 大的书,一本恒久的书。 ——查尔斯·比尔德 美国 历史学家 历史对于他是一种活生 生的东西。 ——曹聚仁 民国作家 他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 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 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 、宽容和进步。 ——钱满素 中国社会科 学院外文所研究员

精彩页

第一章 人类及其家园 尽管这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却是真实存在的。关于人类,如果我们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假设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是6英尺高、1.5英尺宽、1英尺厚(这比真实的人要高大,很多人还达不到这样的尺码),那么,只要用一个长、宽、高各半英里的巨型集装箱就能够像装沙丁鱼一样,把所有的人类(根据最新统计资料,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大约有20亿人)全部装进去。就像我前面所说的,这听起来似乎荒诞无稽,让人不可思议,但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只要你动手略加计算,就会发现我的计算是正确的。 我们把这个大箱子运到亚利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那是一个自然界的神奇之境,它是由永恒之手在静默之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就把这里作为人类最后的安息之地。大峡谷的美景是那么雄伟壮观,为了避免人类被它所震撼而望断了脖子,我们把那个塞满人类的集装箱巧妙地放在那道低矮的石墙上,然后,找来一条德国种的小猎犬(这个小家伙非常聪明,而且非常听话),让它用它那棕褐色的小软鼻子拱向那个笨重的庞然大物。大木箱往下掉的时候,不时地撞击山石、灌木和乔木,发出长长的轰隆声和撕裂声,装着人类的集装箱一路砸树碾石,从山崖一直朝谷底滚落,随着最后的一声訇然巨响,集装箱的边缘撞上了河岸,人类便撞进科罗拉多河的怀抱之中。 尔后,一切复归于沉寂。 很快,人类就会被遗忘在墓穴之中,好像一切从未发生过一样,任由月圆月缺,而大峡谷将一如既往,依旧与风霜雨雪相伴。在这个神秘的宇宙间,地球也将继续在太空中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 对地球上发生的这个变化,星际间的远居近邻,还有那些外星球上的天文学家即使天天观察太空,也不会注意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异乎寻常的事情。 一个世纪之后,也许那个小小的青冢依然覆盖着一层层密密麻麻的绿色植物,而这就是人类曾存在过的唯一物证。 人类的故事到此落下帷幕。 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有些读者不大会喜欢这个故事。把不可一世的人类贬抑到这样微若尘芥的地步,看到引以自豪的人类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他们感到非常难受。然而,我们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这个角度把人类数量的微小和弱小躯体的无助变得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类在这里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群哺乳动物罢了,既卑微软弱,又孤立无助。从出生的前一天黎明开始,我们就被成群结队的其他物种包围着,它们已经为生存斗争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比我们更适应这个物竞天择的环境。在人类早期的对手中,有长达100英尺、重得像小火车一样的庞然大物;有牙齿像锯一样锋利的猛兽;也有身披像中世纪骑士盔甲、每天只是吃喝玩乐的家伙;还有一些是人的肉眼所无法看见的,但它们却以惊人的速度成倍地繁殖,如果没有以同样惊人的速度去消灭它们的天敌的话,它们可能用不了一年的时间就会占据整个地球。很显然,人类的邻居具有在任何自然条件下生存的能力与决心,对高寒的山峰、深邃的海洋,它们从无半点畏惧。然而,人类只有在最适宜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只能在高山与大海之间那些小块的干燥陆地上择地而栖。 根据确凿的证据我们了解到,有些种类的昆虫能够在石油中欢快地嬉戏(如果让我们把石油这种东西作为日常饮食的主要成分,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还有一些昆虫可以在极大的温差条件下生存,而这种悬殊的温度可以在几分钟内夺去我们的生命。更让人惊奇的是,那些令人讨厌的棕色小甲虫似乎非常热爱文学,总是不厌其烦地光顾我们的书橱,即使失去两条腿,甚至三条、四条腿,仍能日复一日地在书橱中爬行。而我们人类呢?只要有一个脚趾被针扎了一下,都可能会行动艰难,甚至卧床不起。这时我们开始认识到,在这个冷漠的宇宙间,为了避免有一天消亡在某个黑暗的角落里,从我们出生在这个旋转的星球上开始,我们不得不进行不懈的斗争,以确保继续生存下去。 对于我们这些麻木不仁的现代人,人类的经历似乎有些可笑。我们站在一旁,看着他们抛开树枝、手杖,努力学习用后肢走路,一开始这也许有些滑稽可笑。然而,正是由于这笨拙的行走,人类才开始了从原始向文明的迈进。 而那些昔日的主宰者,它们曾凭借蛮力和机智狡猾对地球上两亿平方公里的陆地和海洋进行过至高无上的统治,如今它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它们中的大部分在地球上已经永远地消失了,只有在自然博物馆中,它们才能以“展品A”或“展品B”的形式占有一席之地。还有一部分生存下来了,但它们不得不降尊屈贵,被迫从事劳动,而且仅仅为了生存,做了人类的家畜。为了取悦人类,它们只好把自己的皮毛、蛋、奶以及肋间的肌肉贡献出来,甚至由于人类的懒惰,它们不得不替人类拖拉一些人类力所不及的重物。还有不少动物则是迁徙于荒郊野地,人类允许它们在那里吃草,保存和延续它们种族,其实人类也只是认为那些地方现在还不值得一争,没必要把它们的土地占为己有。于是,这些可怜的生物才得以暂时在那里生息、繁衍。 简
内容推荐
作者简介
目录
序言
导语
书评(媒体评论)
精彩页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2520
出版时间 2013-12-01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 (美)房龙
译者 译者:刘梅
发行范围 0
页数 380
458
CIP核字 2013246919
18
正文语种
中图分类号 C912.8-49
开本 32开
印刷时间 2021-08-01
包装 平装
出次 1
字数 300
出版商国别 CN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地 北京
148
211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