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哈利·波特遇见爱丽丝
在整个镜中游的过程中,爱丽丝看到了许多非常奇怪的事情,其中她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这一桩。多少年之后她还能记起一切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骑士那双温柔的蓝眼睛和亲切的微笑——夕阳闪耀的光芒透过她的头鬓照到他的盔甲上,那明晃晃的光辉简直使她头晕眼花——那匹马安静地走来走去,啃着脚边的青草——背后一片森林朦朦胧胧——这一切像一幅图画收进她的眼底。
——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镜中游》
加一颗白石子的日子
当哈利·波特遇见爱丽丝——这事只可能在一个地方发生:牛津。
中国的孩子,没有不知道牛津的,那是“砖头词典”砌起的厚重知识,是黑袍博士卷在毕业证书里的悠长历史。还在上海的时候,就曾遇到一批英国青年才俊,闲聊之中问起他们的求学地,绅士们答得利落整齐如同士兵报数:“牛津!”“牛津!”“牛津!”“还是牛津!”见我的嘴巴越张越大,领头的绅士松松黑丝绒领结:“牛津就这么可怕?呵呵,背一首我们那里的‘打油诗’给你听:
The more I study(学得越多)
The more I know(懂得越多)
ThemoreIknow(懂得越多)
ThemoreIforget(忘得越多)
The moreIforget(忘得越多)
The less I know(知得越少)
So why study?(那还学干吗?)”
“牛人”们一齐加入背诵,摇头晃脑中先前那正襟危坐的绅士腔荡然无存,时光仿佛倒流回在牛津骑单车、系藤篮、乘风飞翔的青葱岁月,驰过老栗树,爱丽丝的虎斑笑面猫蜷在树梢龇牙咧嘴,拾级而上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墙上的镀金画框里,佩剑爵士冲你挤眉弄眼……
爱丽丝故事的作者卡罗尔钟情日记,并喜欢给重要的日子标记“一颗白石子”,那么我的二〇〇四年四月三十日,也是该加上一颗白石子的。这天,我第一次走进牛津——千年的古城,哈利·波特的实景地,爱丽丝漫游仙境的起始。
到的这日,牛津城里可见许多的工程车来来往往,为五月节而忙碌。据说,在节日里,牛津学者一律黑袍黑帽,列队而行。三十九所学院(数量经常会有变动),千米石楼贯穿的中世纪古城,并没有因黑袍黑帽而肃穆凝重。和所有的英国小镇一样,一条中心街(High Street)是热闹的中轴。中心街上橡木格栏的老屋成了通信站点,妖娆的手机铃声从百年窗橼里飘出。做成教授脸谱的“滴水嘴”(gargoyle)高踞屋檐,或托腮,或皱眉,为“那还学干吗”而一声叹息。由牛津男生组成的演唱组当街放歌,只是发现围观的人群中,漂亮女孩盯着自己看,才红了脸。牛津淑女也喜欢开爿小店,卖的多半是在中国加工的木制工艺品,却唤个诗意的名字,叫人浮想联翩——“曾经是棵树”也。
中心街的一端是著名的巴德里图书馆(Bodleian Iibrary),巴洛克风格的圆形拱顶象征牛津的宝藏积累。而圆顶之下,直到二〇〇一年还有一群腿脚勤快的“书童”随时待命。来此地的书生只须将自己想要的书目写在一张小纸片上,折好投入铜管道,楼下便响起一片紧张“搜”书的脚步“噔噔”,不出五分钟,一摞摞皮封套的典籍就捧到了你的桌上。书童踮脚离开,还不忘为你拧开一盏台灯。
从巴德里图书馆出发,踩着草地上的“恐龙”大脚印,还可直达牛津大学的自然博物馆。不过我并不急于去那里朝圣,因为牛津的学院,个个都拥有自己的教堂、图书馆,甚至博物馆,个个都有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和传奇故事。我的第一站是街另一头的基督堂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爱丽丝从这里掉进兔子洞、眼泪池,开始了镜中世界的奇妙旅行……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