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637801
  • 发行范围   0
  • 页数   141
  •   352
  • CIP核字   2018214807
  •   10
  • 正文语种   
  • 更多参数>>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作者十余年的心理咨询及教学经验,把汉字和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分析技巧进行了巧妙的嫁接。收有《从“困”境谈开去》《“活”出自己》《“减”出你人生》《情绪管理有“道”可循》《喝“酒”谈心理》《再“忙”也别失了心》《“赢”得人生》《睁开你的“眼”》《我本无“名”》等篇章,或利用汉字最初的结构,或利用字型上的联系,或利用词汇作为标题,概括并进而引申阐释老百姓生活中相关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从而让读者轻松简要地理解、记忆与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并进行自我心理调整。本书适用于普通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王可,1978年生,山东济南人。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济南“靠前心理咨询培训讲师”,王可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办人,济南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目录

从“困”境谈开去 “活”出自己 开启“潜”意识宝库 “减”出你人生 情绪管理有“道”可循 喝“酒”谈心理 做自己人生的“导”演 潜意识助您所“愿” 和“我”和解 “家”和万事兴 从怀旧复古谈“锚”的应用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和谐沟通跨越“沟” 催眠如何“催” 再“忙”也别失了心 咱们一起定目“标” 心大一点就有好心“态” 看得见的灵“魂” 浅谈“企”业和心理学 人的内外“化” 先“瞳”孩子再懂教 “骗”不来的自我价值 每天都是“起”点 “摄”影:时光的捕手 “痛”的管理 用幸福“教”孩子 以“白”为美那些事 “赢”得人生 少负“责”的爸妈 换角度谈“孤”独 拆解“压”力 另眼看抑“郁” 我为什么就是“改”不了 今天你“怒”了吗 睁开你的“眼” 我本无“名” 后记

序言

很久之前,就想动笔写一些拆汉字、聊心理的文章, 无奈一直琐事缠身,总给自己找到不动笔的理由,于是便 “困”在了做与不做的空当。 契机源自2015年我带领的一个小组。在小组中,我们 一起做了一个关于人生目标的练习。作为带领者,我为自 己定了每天完成3000字的目标。当时只是想作为和学员一 同成长共勉的方法,却有了这本书的雏形。 书中有些观点还不够完善,甚至略显稚嫩,或许有些 内容读起来略显晦涩,不好理解。希望通过我的抛砖,能 触发大家对于心灵成长、对于心理学的热忱。 这本书不是什么学术研究,它仅仅是我这一段成长历 程的感悟集。如果您能喜欢这本书,并能仔细阅读,或许 可以在文章中提炼出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学小技巧。 这本书把汉字和心理学知识做了个嫁接。书中拆字, 有些根源于汉字最初的结构,有些则依赖于简化字结构, 有些只与字形有所联系。需要说明的是,拆字的目标是指 向心理学应用小技巧,并非指向文字学知识。本书的拆字 ,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游戏,而不是文字学上的研究 。 书中的灵感多来自十几年来我外出授课的笔录,也受 惠于众多的心理学前辈,和每一位学员朋友的互动交流也 给了我很多乍现的灵光。所以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我感 觉自己更像是一个知识的管道,是一个记录者,把曾经的 所学、所感、所悟用文字做了呈现。书中所有出现的案例 均已征得来访者的同意,做了隐私处理。 另外,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这本书我配上了一些在 泉城济南拍摄的照片,其中一些是以泉城路老城区为中心 展开拍摄的。因为这里是最具泉城特点的“家家泉水,户 户垂柳”的所在。 在这里,王府池子、后宰门基督教堂、武状元的府第 、燕喜堂的旧址、窄得仅容一人通过的翔凤巷,每一个地 方都值得探访或回味。 即使是现在,您走在这个街区的街巷上,还能时不时 听人说起“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这句童谣 。如有机缘,估计还能听地道的济南人跟您骄傲地侃上一 番。 当然,如果您是一个喜好美食的人,这个街区也有个 吃货必游的地方:芙蓉街。这里曾是老济南繁华之地,商 贾聚居,单是在清光绪年间,就有启明理发店、同祥义鞋 帽店、大成永鞋店、全济南最大的“文升祥”百货店等众 多有名的店铺。 如今的芙蓉街一派繁华气象。您随着人流漫步其间, 伴着繁华的泉城路,循着芙蓉泉的声名,品着各种小吃, 绝对是人生惬意之事。 书中精心选择的图片里还有阳光,有花朵,有这座城 市的一草一木,或许还有我们曾经一起沐浴过的时光…… 对我来说,照片就像凝固的记忆,而文字是记忆的故 事。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时间,但我们依然可以拥有时光。 希望这些文字和图片能给您带去一点“心”的感受。 我是王可,在泉城这个美丽的城市书写并记录着生活 的点点滴滴。

导语

王可著的《一字一心理》一书精选中国汉字,或分析其字源,或分析系字形,而引出普通百姓心理上的相关消极现象,予以疏导,指出合适的办法,从而普及心理学知识,引导读者及时进行心理调整。本书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后记

我出生在泉城济南。 童年时我家住的是普通的四合院。一下雨整个街巷就 会被雨水浸泡,一些低洼的地方甚至会积水成河。就在大 人们抱怨出行困难的时候,我们这些小朋友却乐开了花, 纷纷跑出去玩。 那时的大人不像现在把孩子呵护得“放在手里怕掉了 ,放在口里怕化了”,按老人的说法就是,男孩子就该有 个泼辣样。 童年时的我一得空就和小伙伴四处疯玩,拿着竹竿粘 知了,拿着气门芯当呲水枪,甚至到了晚上也不闲着,打 着手电筒逮蛐蛐。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当时电影院演一部叫作《超 人》的电影,我从家里拿了几块钱,和小伙伴跑去了影院 。等到看完回家的时候,天早已黑了。那时的夜晚,一到 晚上九点,路上就很少见到人影了。当时虽然年龄小,内 心却没有丝毫害怕,或许是看了《超人》的缘故,感觉自 己就变成了超人,飞快地在漆黑的街巷里飞奔…… 这个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到现在我还 深深迷恋那种飞奔的感觉,写作这本书便有这种似曾相识 的感觉。 “奔跑”到了“终点”,文章写到了最后。对于这本 书,或许您有些许的困惑,或许有一些意见或者建议,都 可以和我交流。 恰巧这个时候,我的电脑音箱里正在播放李玉刚演唱 的《刚好遇见你》: 我们哭了 我们笑着 我们抬头望天空 星星还亮着几颗 我们唱着—— 时间的歌 才懂得相互拥抱 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为我刚好遇见你 留下足迹才美丽 风吹花落泪如雨 因为不想分离 因为刚好遇见你 留下十年的期许 如果再相遇 我想我会记得你 对李玉刚,我不甚了解,但对其歌有些感动。 我相信这本书的某些内容刚好会在某个恰当的时候遇 见您。 这本书我没有请人写序,因为它只是我这一个阶段的 感悟集,只求其中某一篇文章、某一段话能给您带去一点 感悟,我心足矣。 所以亲爱的朋友,您掩卷而思的时候,别忘嘴角绽放 出一个微笑,并记得看一眼外面的世界,不管是白昼还是 黑夜,相信您都可以找到属于这个世界的美。 王可 二○一七年春

精彩页

前几天外出讲课,和人谈起人生困局,我挥笔便在白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困”字,没成想课下有人反馈说:“王老师,你一讲课,我就睡着了,没影响老师您讲课的兴致吧?” 说实话,当时我在讲台上看到了这位的困样,内心虽有投白板擦的冲动,还好讲课数载,定力还是有些的,只当作给他现场催眠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困”的面前,我们每个人的应对方式多有不同。有的人积极应对,破“困”而出;而有的人难免选择逃避的方法,就像睡过去的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想来也是眼不见心不动的好方法。 话说“困”字,从其字面意思来讲,有两种解释:一是有困倦、困乏之意;二是指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另外,还有两点隐含之意: (1)困住我们的是我们曾经的住所; (2)这个住所现在已经不适合居住了。 记得曾经有来访者和我交流说:“王老师,最近我碰到了困境,很痛苦。您能帮我处理一下吗?” 听到这儿,我便请来访者和我一起拆一下“困”这个字。 我:您说您碰到了困境,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困”这个字,请问这个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呢? 来访者:困?还不简单,一个“口”加一个“木”。 我:嗯,那这个“口”看起来像什么呢? 来访者:像围栏,更像是四面都是围墙、没有任何出口的房子。 我:那如果让您待在这个四面都是围墙、没有任何出口的房子里,会有什么感觉呢? 来访者:感觉很压抑,想逃又逃不出去。 我:那中间这个“木”呢? 来访者:木,就是树,看到这个字舒服了一点,感觉有那么点生命力了,不过又感觉这棵树好可怜,被困在了围墙里,逃不掉。 我:如果这棵树是很小的一棵树呢,或者说是新栽在这个房子里的小树苗? 来访者:那感觉挺舒服的,虽然出不去,但至少在房子里很安全,不怕外人砍伐,也避免了风吹雨淋。 我: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房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树木是个保护,至少阻挡了外人来随意砍伐,同时提供了成长的空间,是吗? 来访者:是的,这样看来,“木”在“口”里也不全然是坏事,至少是种保护。 我:那您现在再来看您的困境呢? 来访者:感觉这个事也不是这么困扰了,至少可以接纳一些了,虽然事情没解决,但至少我看到了“困”的好处,好像保护了我免受更大的伤害。 我:的确如此,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如果这棵树长大了,以至于树枝树干都顶到了墙壁,又会发生些什么呢? 来访者:那树就不舒服了,或者会感觉到痛,被挤压的感觉。 我:还有呢? 来访者:嗯,还有一种想要破壁而出的感觉。 我:破壁而出是怎样一种感觉呢? 来访者:向上生长的感觉,哦,我明白了,成长的感觉。 我:是的,或许当我们感觉到痛的时候,正是成长的开始呢? 来访者:我明白一些了,您是说,我现在正在经历困境,感觉到了痛,恰恰也正是成长的开始。 我:是的,就好像我们从一棵小树苗终于长大了,长到了现在的房子不再适合我们的成长了,就需要破壁而出,更换更大的空间了,而之前的房子难免被我们舍弃。虽然会有短暂地痛,而痛过之后,却是一片新的天地,直到我们再一次触摸到新天地的边界。 来访者:对,周而复始,不断地经历破框的过程,原来人就是这样长大的。 谈到这儿,或许您对“困”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人之所以有困境,皆源于我们在成长经历当中,通过自身的探索、观察,习得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就像我们的习惯、我们的参考框架等,它们会条件反射式地帮我们应对一些事务,让我们更加省时高效地去生活、去工作。 只是在某一个时刻,这些模式不再适应新的情况,这时人就会有受困的感觉,甚至有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出现。 同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破困的过程。就像“人”+“口”=“囚”,人就像是那栋屋子里的小树苗,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非常安全地待在妈妈的肚子里,充分享受着妈妈身体对我们的呵护还有营养,直到有一天我们长大了,长到妈妈的子宫再也无法满足我们生长的需要,于是我们便来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或许这个过程是不舒服的,甚至是痛的,也因此我们才有了第一声的啼哭,可我们终于正式来到了人间。 P1-3
内容推荐
作者简介
目录
序言
导语
后记
精彩页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637801
出版时间 2019-07-01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可
发行范围 0
页数 141
352
CIP核字 2018214807
10
正文语种
开本 16开
印刷时间 2019-07-01
包装 平装
出次 1
字数 160
出版商国别 CN
中图法分类号 B84-49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张 9.25
印次 1
出地 安徽
171
240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