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0 ¥58.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35905
  • 译者   王菲菲//许钧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页数   330
  •   0.514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9-6054
  • CIP核字   2017305593
  •   23
  • 正文语种   
  • 媒质   图书
  • 用纸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是否套装   单册
  • 中图分类号   I565.45
  • 开本   32开
  • 更多参数>>

试读章节

  在我记忆最遥远的地方,我听见了大海的声音。那声音混合在木麻黄针叶间的风中,在永不停息的风中,甚至当我远离海岸,穿过甘蔗田前行,正是这个声音安抚着我的童年。此时,我听见它,就在内心最深处,我把它带到所行之处。声音缓慢、不知疲倦,波涛在远处的堡礁上碎成浪花,在黑河岸边的沙滩上销声匿迹。没有一日我不去海边,没有一夜醒来时,我不是汗流浃背,坐在我的行军床上,撩开蚊帐,试图聆听潮汐,不安而又充满一股莫名的渴望。

  我想念它如同想念一个人。黑暗中,我全身感官觉醒,为了更清楚地听见它到来,更好地迎接它。巨浪在礁石上跃起,又摔落在潟湖里,声响仿佛一只锅炉让大地和空气震颤。我听见它,涌动,喘息。

  月盈时分,我不声不响地溜下床,小心翼翼,不让虫蛀的地板发出吱吱咯咯的声响。可是我知道洛尔没有睡,我知道她在黑暗中睁着双眼,屏住呼吸。我爬上窗台,推开木百叶窗,置身在屋外的夜色中。白色的月光照亮花园,我看见树木闪耀着光,树冠在风中沙沙作响,我猜测黑色的花丛是杜鹃和木槿。我的心怦怦地跳着,走在通往山岗的小路上,从那里开始便是荒地。靠近坍塌的围墙,有一棵高大的五桠果树,洛尔称之为“智慧树”,我爬上主干想越过一棵棵树木和大片甘蔗看海。月亮游走在云间,洒下皎洁的月光。于是,可能在突然之问我看见了它,在枝叶上方,在拉图雷尔一塔马兰山的左边,一大片黑暗的平地上有一块光斑闪闪发亮。我是否真的看见它,是否听见它?海在我的脑海中,只有当我闭上眼睛,才能看得更明了,听得更清晰,才能感受到波涛被礁石撞裂的每一次轰鸣,然后它们又聚集起来,在岸边汹涌。我久久地抱着五桠果树的树枝,直到双臂麻木。海风吹过树木和甘蔗田,吹得树叶在月光下闪耀。有时,我就在那里一直待到黎明,聆听,梦想。花园的另一边,大大的房子黑暗、紧锁,犹如一具残骸。风拍打支离破碎的盖屋板,让屋架吱嘎作响。同样,也是海的声音,树干的折断声,木麻黄针叶的呻吟声。我感到害怕,独自一人待在树上,然而我不想回到屋里。我抵抗着风的寒冷,抵抗着让我脑袋昏沉沉的疲倦。

  并非真正害怕。这就如同站立在深渊或者深邃的山谷前方,紧张地观望,心脏剧烈地跳动,以至于颈部发出回响,疼痛,然而却知道应该留下,知道最终将会知晓什么。我不能回到屋里,直到海面升起。绝不可能。我应当抱着五桠果树等候,当月亮转到天空的另一边。破晓前,马纳纳瓦一侧的天空变灰的时候,我才回到屋里。我钻进蚊帐,听见洛尔叹气,因为在我出去的时间里,她也没有睡。对此她从未和我谈起。她只在白天,用她那双深色的眼睛看着我,询问我,于是我为出去听海而感到后悔。

  每天我都要来到海岸边。那就必须穿过甘蔗田,甘蔗长得那么高,我要摸索前行,沿着砍伐的道路奔跑,有时迷失在锋利的叶子中。那里,我不再听到海的声音。冬末的太阳炙热,让各种声音窒息。靠近海岸的时候,我能感觉得到,因为空气变闷,静止,到处是苍蝇。头顶,天空一片蓝色,沉沉的,没有一只鸟,让人眩目。我双脚陷入积满尘土的红色大地,直到脚踝。为了不损坏皮鞋,我脱下鞋,用鞋带把鞋系在一起,挂在脖子上,腾出了双手。穿过甘蔗田的时候,也需要腾出双手。甘蔗长得很高,厨师库克说下个月就要砍伐了。它们的叶子像砍刀的刀刃一样锋利,前进时要用手掌拨开。库克的孙子德尼走在我前面。我已经看不见他。他总是光脚,走得比我快,带着他的钓竿。我们说好,要是招呼对方,就用一种草琴吱吱吹两声,或者像这样大喊两声:阿呜哈!印度人就是这样,到了砍甘蔗的季节,他们在高高的甘蔗丛中,用长长的砍刀砍伐的时候,就是这样喊的。

  我听见德尼在前面很远:阿呜哈!阿呜哈!我用琴声回复。不再有其他声音。今天早晨海面达到最低点,中午之前涨不起来。我们要尽快赶到水洼,水洼里藏着虾和章鱼。

  我的前方,甘蔗丛中,有一个黑色熔岩石堆。我喜欢爬上去看广阔的绿野。现在我们的房子远远的在我身后,隐没在杂乱的树木和树丛之中,如同残骸一般,奇怪的屋顶是天空的颜色,还有库克领班的小茅草屋,更远一些,是也芒的烟囱和高耸天际的红色群山。我在金字塔形的石堆顶部转过身来,风景尽收眼底,糖厂的烟雾,蜿蜒在树木和山丘间的塔马兰河,最后还有大海,深暗而又耀眼,从礁石的另一边退下去。

  P3-5

书评(媒体评论)

  “他书写反叛、诗意历险和感官迷醉,他探索受强势文明支配而又超越其上的人性。”

  ——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颁奖词

后记

  追寻幸福的乌托邦

  王菲菲

  一八九二年,印度洋西南部的毛里求斯岛,正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故事就开始于岛上的布康深处,小说《寻金者》的主人公亚历克西年仅八岁,和姐姐洛尔在这里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朝夕相伴于“智慧树”、甘蔗田、星星、大海。在黑人伙伴德尼的陪伴下,亚历克西发现大自然的秘密,获取第一次海上旅行的经历。然而好景不长,童年伙伴离开,飓风侵袭,父亲生意破产,布康的幸福生活宣告结束。全家搬迁福里斯特锡德之后,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虚弱、每况愈下的贫困、单调的生活让亚历克西最终踏上“寻金”的冒险之旅——携带父亲留下的地图和资料,寻找“未名海盗”隐藏的宝藏,希望有一天重归幸福的家园。

  “泽塔号”承载少年寻金的梦想,漂摇于未知的大海,途经一座座传奇的岛屿,终于抵达寻金的目的地——罗德里格斯岛的英国湾。接下来,便是翻山越岭,风吹日晒,年复一年地寻找。一次又一次,从梦想落入现实,由希望坠落于失望。然而,主人公偶遇山中“马纳弗族”少女乌玛,美丽而原始的女孩让亚历克西体验爱情的幸福,引导他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寻金”一度由于主人公奔赴一战的欧洲战场而中断。亲历战争、死亡、恐惧、分离之后的亚历克西,与乌玛重逢于童年的山谷,拥有短暂的幸福。亚历克西所期许的宝藏始终没有寻到,乌玛也最终离开,小说结束于主人公乘舟远行的梦想,或许,寻找是永远的命运。

  《寻金者》出版于一九八五年,是作者勒克莱齐奥第一部以毛里求斯岛为背景的小说。小说的创作灵感源自于作者的祖父,带有家族自传叙述的意味。勒克莱齐奥祖上曾于十八世纪举家移民至毛里求斯岛,所以接受《世界报》记者采访的时候,他曾经说“从文化上,我也感到自己是毛里求斯人”,“具有双重国籍,法国和毛里求斯”。那么,以毛里求斯为情节发展背景,可以看作回归家族的根源。同时,小说延续了斯蒂文森《金银岛》(又译《宝岛》)探险小说的掘宝题材,勒克莱齐奥之后出版的《罗德里格斯岛之旅》可以看作《寻金者》内容的补充,使寻宝的故事更加明晰。“我不禁想起祖父的失败。这份宝藏,他在这里寻找了三十多年,一直占据他的思想直到死亡,这份宝藏,他将所有希望倾注其中……”,于是便有了这部题为“致我的祖父莱昂”的小说。

  一

  然而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探险故事,《寻金者》更是讲述精神启蒙的小说。情节发展前后一共经历三十年,其间是主人公跟随寻宝的梦想身心成长的历程,从孩童到成人,由稚嫩走向成熟。历险和传奇之下更是人类不断寻找自我,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福的乌托邦。  “金”,是标题里的关键字,也是亚历克西贯穿小说前后的寻找对象。作为表层意义的“金”,是物质的金,是“不为人知的海盗科赛尔的宝藏”。对于莱唐家族日益窘迫的生活,仿佛救命稻草,是家庭摆脱拮据的希望。因此,亚历克西幻想“回来的时候我如同陌生人,装着父亲留下的资料的旅行箱里,将填满海盗科赛尔的金子和珠宝,戈尔康达的宝藏或者奥朗·泽比的赎金。”同时,“金”在文中还具有隐喻意义,虽然从未明说,却暗指人们所渴望的幸福。布康傍晚金色的光线,母亲手中《圣经故事》封面上金色的太阳,“泽塔号”上所见镀金的大海,英国湾金色的长荚果,还有乌玛黑色金属般的皮肤上闪耀如金粉的沙砾,所有这些金的形象的化身代表了亚历克西心中所体验的美好。

  然而“金”还有另一张面孔,摄人,危险。“它像蝎子一样,只会蜇害怕它的人”,蜇人的蝎子可以致命,乌玛用她原始的感觉诉说。过度占有金的欲望是导致战争与死亡的根源,“为了拥有金子,人们四处死亡”。“泽塔号”上的亚历克西,不是为船员误以为他带有金子的潜在可能而恐惧不安吗?欧洲战场上,腾空升起的金棕色云雾不正是死亡的前奏吗?亚历克西注视飞翔的鸟儿,它们高高地掠过山谷,不禁自问“它们是否需要金子,财富?”直到走进马纳纳瓦山谷方才恍然大悟,“宝藏无法找到,毫无可能。它们是我来到马蒂兰港的时候,黑人寻金者给我带来的‘愚人金’”。迷人与危险,物质和隐喻的“金”的对立,寓意了寻找的悲剧。

  ……

  在循环的结构之中,我们同样还能发现对称的二元结构。战争一章作为中点,将故事一分为二,主人公在这一章节中见证了死亡与恐惧,成为寻金过程中精神转变的过渡。以它为对称点,前后两部分情节发生的地点呈现完美的对称:布康一福里斯特锡德一罗德里格斯岛一战争一罗德里格斯岛一福里斯特锡德一马纳纳瓦山谷。在前后两部分的寻找中,主人公又分别经历了:幸福一毁灭性的飓风一家庭成员的死亡。此外,成对出现的二元结构还有:两次飓风,两位启蒙者(德尼和乌玛),两次与启蒙者乘独木舟海上逃离,寻金过程中两次受伤,两次受伤后得到乌玛的照顾,等等。小说的叙述将线性的时间顺序与循环、对称的结构有机结合,作者似乎想用此消除一切叙述,一切时间,指向未来的时间是人们所见的表象,表面之下仿佛是宿命,寻金的梦想从开始就注定失败,所期许的前方的幸福注定也难以寻得。然而,开始即是结束,起始已经蕴含一切,沿着漫长的追寻轨迹,最终回归的是本原。

  除了线性和循环的时间之外,小说叙事中的时间常常得以延缓,甚至出现停止。而延缓和停止的时间又有两张面孔:第一张面孔是痛苦的时光。“我在这座山谷里待了很久。多少天,多少个月?”在荒无人迹的英国湾里寻找,为孤独和寂寞吞噬,为寻找的希望和失望而发狂,每一日每一月的标记被消磨。在战争一章中痛苦似乎达到极致,“几天,几周,几个月?然而更像只是同一天,不断重复”,填充这漫长时间的是寒冷、饥饿、疲惫和死亡。

  与之完全对立的,还有幸福时光的停驻。在“泽塔号”的甲板上,漂泊在无垠的海洋之中,每天注视着阳光下的海浪,随光线变化的云彩,还有夜晚的星星,仿佛陷入持久的梦境,“我似乎觉得一直生活在这里”。而后,在乌玛爱情的陪伴下,时间被拉长到停止,“这一天没有止境,像大海一样”。这些受到偏爱的时刻,都是主人公暂时停止寻找物质宝藏的时刻,是享受“当下”的时刻,是为世人所遗忘的时刻。我们知道时间不论是拉长还是停止,实际上都反映了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是“我”“希望这一时刻永不结束”,而明明知道此刻的幸福是多么转瞬即逝,多么虚幻。与一般意义的历史时间不同,小说叙事运用时间的延缓和停止的手法,表达了幸福随时可能幻灭,以及对幸福的期许。

  最后我要感谢勒克莱齐奥在我翻译的过程中提供了帮助。小说中有不少在一般词典中难以查到的词语,他在百忙之中给予了悉心的解释,为我理解他的小说,进入他的世界打开了通道。

目录

正文

内容推荐

  《寻金者》是勒克莱齐奥出版于一九八五年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是以毛里求斯岛为背景,带有家族传记的意味。八岁的亚历克西和家人生活在美丽而神秘的毛里求斯岛屿深处,朝夕相伴于“智慧树”、甘蔗田、星星和大海。但飓风的侵袭,还有甘蔗大种植园主的吞噬,使得父亲的生意破产。亚历克西拿起父亲留下的地图和资料,开始寻找海盗隐藏的宝藏。他搭乘泽塔号,飘摇于未知的大海,途经一座座传奇的岛屿,终于抵达罗德里格斯岛。有一天,他偶遇山中少女乌玛,让他体验到爱情之丰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寻金”一度由于主人公奔赴战场而中断,但亲历战争、死亡、恐惧、分离之后的亚历克西,与乌玛重逢于童年时的山谷,可乌玛却在一场流星雨的征兆下离开,而亚历克西则独自乘舟远行……小说描述了人类宿命般的寻金不得的痛苦,暗示人类的幸福或许就在原点:自然界中的风、河流、大海、树木、星星。

编辑推荐

  《寻金者》延续了《金银岛》的探险题材,通过文本结构上的对称,循环往复地歌咏美妙而壮丽的大自然,在描述人类宿命一般的寻金不得的痛苦时,暗示人类的幸福或许就在原点:自然界中的风、河流、大海、树木、星星。

  本书是勒克莱齐奥第一部以毛里求斯岛为背景的小说,带有家族自传叙述的意味。

试读章节
书评(媒体评论)
后记
目录
内容推荐
编辑推荐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35905
出版时间 2013-02-0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法)勒克莱齐奥
译者 王菲菲//许钧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页数 330
0.514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9-6054
CIP核字 2017305593
23
正文语种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是否套装 单册
中图分类号 I565.45
开本 32开
影印版本 原版
印刷时间 2018-05-01
包装 精装
出次 1
字数 200
出版商国别 CN
中图法分类号 I565.45
首版时间 2013-02-01
印张 10.5
印次 1
出地 北京
147
217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