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户外教学参观完印刷厂,班上的孩子都在志工的引导下做了一张版画。版画刚印好,油墨仍未千,如果沾上衣服就洗不掉了。我们班大部分的孩子嫌麻烦,作品一扔,不要了。
祥祥和别人不一样,他从头到尾都小心拎着画,上车看着,下车顾着,他说:“我要带回去给妈妈看。”
瞧祥祥那认真的模样,你会以为那幅作品是世界第一。
其实也没什么啊,就只是一张很简单的纸版画,他在上头画了几棵树,一个看起来像小孩又像青蛙的东西,画面上还有太阳和月亮。如果他没解说,我实在看不出来这张图讲的是小红帽遇见大野狼。
几天后,去祥祥家做家访,我又见到那张版画了。在他们家的客厅,最显眼的墙上挂了一块三尺见方的软木塞板,上面分隔成两部分,一半展示祥祥的作品,一半是妹妹的成果栏。
祥妈说,孩子带回来的作品,她都会定期地帮孩子们更换,妈妈介绍妹妹的作品时,口气好骄傲:“我最喜欢妹妹画树了,她画的树有一种生命力,老师你看出来了吗?”她说话的样子,仿佛在介绍毕加索的大作,她的介绍词热情洋溢,我可以感受到她有多么认真看待孩子的作品。
祥妈手机里,还录了不少孩子们吹直笛、陶笛的音乐,我和妈妈聊天,祥祥和妹妹播放自己的音乐给我们评鉴。我想起来,学校每回的才艺表演。祥妈都是最早到场的家长,她总是抢着坐在第一排,认真帮孩子记录。从孩子读一年级,到现在祥祥五年级,她都没变过。
祥妈来自东南亚岛国,自谦不会教小孩,可是她珍视孩子作品的程度,我相信其实比很多人强。我们班的孩子每次上完美劳课,作品不是放在抽屉就是丢进垃圾桶,勉强要他们带回家,他们也是胡乱塞在书包里,最后变成一坨一坨皱巴巴像抹布又像垃圾的东西。
我想,很久以前,班上的孩子应该也常带作品回家去,或许家里长期以来,都没人重视他们那种“看起来像乱画”的作品。既然爸妈都不怎么在乎,久而久之,他们对每一次的作业,也就越来越像“乱画”。因为父母的漠视,等于在告诉孩子你不必认真做作业,不管做得好或不好,都没人在意呀!
因为没人在意,他们又怎么会去要求自己呢?
可见,肯定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认真看待他们的作品——是作品,而不是作业哦。
教养也能这样做
在家里帮小朋友布置一个作品区吧!地方不用太大,冰箱外头就很适合,把孩子的作品贴上去,帮他们不定期更换。只有家长重视孩子的表现,他们才会为每一次的作业全力以赴。父母慎重地看待孩子的作品,他们就会把作业当成挑战,愿意把作业变成作品,那是最棒的学习动机。
当然,孩子的运动比赛、小朋友的活动晚会,记得带上照相机去抢第一排,别忘了,孩子童年稍纵即逝呀。
P3-6
第一章 欣赏孩子,他会更有自信
珍惜每一次
全乡跑得最快的男孩
踮脚尖的女孩
割成两截的生字簿
孩子好懒这样办
给校长爸爸一个赞
不务正业
第二章 让孩子学会打理生活
点瓦斯炉补习班
榜首上山
小乔的炒蛋
小心雷公劈
妈咪,你要放手啦
咖啡厅里的才艺班
第三章 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去玩,让孩子自己来
用钓竿搭帐篷
十盒布丁,该分给谁
菜鸟训导被学生笑
泡面打翻怎么办
有学问的香蕉
十一的梦想
第四章 打不倒的自信来自同理心
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你还在说谎
我爸爸没工作了
永远忘不了的两巴掌
天底下哪有三眼猫
没有犯过错的人举手
孩子的好,为什么看不到
第五章 善用电子产品增进孩子的能力
去便所乔代志
“老苏”拜托一下啦
你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三魂七魄被游戏拖了去
开除电子产品保姆吧
一直赖一直赖
在网络上种咖啡
第六章 陪伴是最好的教养
爱他现在的样子
天哪!我们家有A片
你不能帮忙带小孩吗
这口气我咽不下
楼上的小强样样比你强
教养就是不要怕麻烦
球,不是他丢的
第七章 孩子有从书上学习的能力
不想上课的去后面睡
布查的课外书
白鹅教养学
别让他累死在终点
破书也有好句子
第八章 身教是培养孩子好品格的不二法门
不轻诺
那晚我们坚持当阿呆
大义灭亲
如果一开始
笑话,我懂营销耶
软柿子金牌
讲不听,就要讲到听
认输不认命
第九章 信任孩子有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单字女王的户外教学
不是女王的女王
他们怎么不出来玩
掉进长江的手机
跟着华盛顿爸爸学诚实
第十章 好态度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阿弟仔好样的
两百分的准备
难得好师傅
不怕烦才有好成就
我们一定再来
态度才是最好的名片
水电憨师教我的事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来,从他呱呱落地,开始学走路、去上学,看着一个小生命日渐长大,那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快乐。
因为快乐,所以我们与人分享。
迫不及待,日日在社群网站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
每次与其他父母见面,聊来聊去总不外乎孩子的生活与成长。
然后,我们看很多亲子教养书,当然,包括你手上拿的这一本。我们也会去参加各种读书会,听很多有名或有经验的人分享他们的育儿经。
我们盼望孩子越来越好,不希望他们受到一丁点儿伤害,所以会保护他们,给他们最理想的成长环境:用最好的无毒家具,四处查找哪里的保姆最细心,哪一家幼儿园最棒。
这样,就够了吗?
如果你细心回想自己的成长背景,在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成长环境,你会有很多惊人的发现——在当年,父母并没有这样对待我们。
过去我们的父母都生养比我们现在多的孩子,他们也不怎么管我们,然而,我们也这么一路走了过来。该读书的读书,让工作的工作,结了婚,生了子,现在过得也都还不错。甚至在他们那个年代,也很少听闻什么宅男宅女的新闻,好像一切就是这么理所当然,人人都是这样的成长过程。
是的,我们的父母不懂太多教育理念,以我为例,父母甚至没有读到初中,更别提参加什么读书会,什么座谈听讲与分享,然而,我也长大了。
我并没有要你放弃做父母,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而是在我们现代这个社会里,除了给孩子无穷的呵护与富裕的物质生活,能不能多给他们一点信任,信任他们很多事情都能自己来。
“孩子上大班了,还不会自己穿脱鞋子。在家有家长协助,到了幼儿园有老师帮忙。家长不放心,担心孩子穿不好、穿太慢,那以后还要上小学、上初中,到时孩子怎么办啊?”
担心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甚至怕他们制造更多麻烦,所以很多家长就把事情全打包自己来做,说穿了,这不就是根本不相信孩子有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吗?
所以,我在学校常看到很多孩子,即使上了小学一二年级,他们连系鞋带这种事情还要依赖大人。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即使是双胞胎,住在同一个家庭,他们长大后依然会发展出自己的个性、特长与人际关系。因此,在教养孩子时,最重要的是充分了解和信任自己的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但现在孩子少,个个都是宝,所以大家把孩子捧在手心,走在路上怕碰着,出去外头怕撞着。食衣住行,教育娱乐,玩什么、怎么学,处处可见家长呵护备至的痕迹。
一旦孩子习惯这样被人保护,你怎么怪他长大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呢?即使生理上长大了,心理上却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莫怪长大后去读书去工作,每逢周末还是把大包小包的脏衣服寄回家。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在于孩子,恰好相反是父母过度不信任孩子,因为我们吝于给他们成长学习的机会,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
想让孩子独立,我们应该要让孩子能独立思考。多给孩子一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蹲下来平等地跟孩子对话,那么,孩子自己的想法就会越来越多,独立思维自然而然就会逐渐形成。
还有,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父母当然要爱孩子,但爱孩子的目的不是帮他做出每一个决定,替他决定交朋友,替他决定读书的顺序……孩子的人生要能自己做主,那是大人无法代替的。
最后,家长要能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很多家长因为不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做好,往往承担了孩子的一切,顺带也剥夺掉孩子成长的机会。这种做法,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可以永远依赖家长,又怎么学会自立,成为独立的个体?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认为,孩子需要经历三个九年期才能成为健康、独立的成年人:第一个九年,孩子对于父母是完全的信任和依赖,父母要对孩子完全承担起责任;第二个九年,孩子学会信任自己并且渐渐学会独立,父母的责任是能适当控制,但也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最后的第三个九年,孩子独立自主了,父母退到幕后,只需适时提供支持即可。
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信任。
信任是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了解的关系,它是比终日溺爱更紧密的。
溺爱孩子的家长,打心里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自理的。
而信任孩子的父母,他们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孩子会因此更有自信、更爱父母,因为父母相信他们。
小时候牵着孩子的手,长大了则要学着放手。只有信任孩子能成长、能学习,才是给他最好的礼物。
王文华著的《故事知道答案》通过66则来自教学现场的真实故事,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的日常。
很多时候,孩子的表现有其独特的动机,并非你想象的那样。单从家长的角度,经常会流于片面,王老师作为常年工作在小学一线的教师,积累了大量触动人心的案例,可让你更深入地看到孩子的心思,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做事动机。很多时候,孩子心中的美好,是家长所始料未及的。
本书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了解孩子,重新发现孩子,进而重新看见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通过故事,你可以知道真正的答案。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