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巷战之夜热血之花)/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

¥69.8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98909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页数   353
  •   0.478
  • CIP核字   2017316198
  •   19
  • 正文语种   
  • 媒质   图书
  • 用纸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是否套装   单册
  • 中图分类号   I246.47
  • 开本   16开
  • 影印版本   原版
  • 印刷时间   2018-03-01
  • 更多参数>>

编辑推荐

  一段跨越时空的战争记忆!

  一座永恒屹立的历史丰碑!

  张恨水著的《大江东去(巷战之夜热血之花)/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创作于1939年,是第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小说。张恨水先生以愤怒的笔触,揭露了日军屠杀南京军民的血腥暴行,值得国人永远珍视。张恨水先生赤胆豪情,南京大屠杀后,他把浓烈的爱国热忱和一腔孤愤书于纸上。

内容推荐

  张恨水著的《大江东去(巷战之夜热血之花)/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讲述1937年12月1日,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令,南京保卫战打响,该战役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我守城将士先后在光华门、雨花台、中华门等地殊死抵抗,战斗极其惨烈。由于国民党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致使守军在突围中损失惨重,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大肆屠城,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

目录

小说大家张恨水(代序) 张赣生

大江东去

 序

 第一回 付托樽前殷勤双握手 分离灯下慷慨一回头

 第二回 匆促回舟多情寻故剑 仓皇避弹冒死救惊鸿

 第三回 铁鸟逐孤舟危机再蹈 芦滩眠冷月长夜哀思

 第四回 风雨绕荒村泪垂病榻 江湖惊噩梦血溅沙场

 第五回 离妇襟怀飘零逢旧雨 艺人风度潇洒结新知

 第六回 择友进微词娥眉见妒 同行仗大义铁面无私

 第七回 送客依依倚门如有忆 恩人脉脉窥影更含愁

 第八回 噩耗陷神京且烦客慰 离怀伤逝水邻有人归

 第九回 别有心肠丰装邀伴侣 各除面幕妒语斗机锋

 第十回 明月清风江干话良夜 残香剩粉纸上布情丝

 第十一回 轻别踟蹰女佣笑索影 重逢冷落老母泪沾襟

 第十二回 千里投亲有求唯作嫁 一书促病不死竞成忧

 第十三回 旧巷人稀愁看鸡犬影 荒庵马过惊探木鱼声

 第十四回 炮火连天千军作死战 肝脑涂地只手挽危城

 第十五回 易服结僧缘佛门小遁 凭栏哀劫火圣地遥瞻

 第十六回 半段心经余生逃虎口 一篇血账暴骨遍衢头

 第十七回 悲喜交加脱笼还落泪 是非难定破镜又驰书

 第十八回 一语惊传红绳牵席上 三章约法白水覆窗前

 第十九回 下嫁拟飞仙言讶异趣 论交重老友谜破同心

 第二十回 故剑说浮沉掉头不顾 大江流浩荡把臂同行

巷战之夜

 序

 第一回 周年纪念

 第二回 车站上的人潮

 第三回 散后之家

 第四回 事变之前夜

 第五回 动摇者之窘相

 第六回 暴风雨将来时

 第七回 流弹横飞下

 第八回 炸起了中国男儿的怒火

 第九回 天津在被屠杀中

 第十回 月下劳军

 第十一回 肉搏四比七十九

 第十二回 动摇者醒了

 第十三回 渡河。天津,再会了

 第十四回 二周年纪念

热血之花

 第一回 怕见榴花灾生五月 愿为猛虎志在千秋

 第二回 争道从戎拈阄定计 抽闲访艳握手谈歌

 第三回 密地潜来将军发令 雄资骤得少女忘形

 第四回 歌院传笺名伶人彀 兰闺晤客旧侣生疑

 第五回 留别书弃家卫社稷 还约指忍泪绝情人

 第六回 啼笑苦高堂人去后 昏沉醉客舍夜阑时

 第七回 魔窟归来女郎献捷 荒园逼去猾寇潜踪

 第八回 兄弟相逢扬声把臂 手足并用决死登山

 第九回 不测风云忘危杀贼 无上荣誉受奖还乡

 第十回 复国家仇忍心而去 为英雄寿酌酒以迎

 第十一回 涣释疑团凌空落柬 深临险境乘隙窥营

 第十二回 施妙腕突现真面目 下决心不受假慈悲

 第十三回 邀影三杯当时雪耻 流血五步最后逞雄

 第十四回 含笑遗书从容就义 忍悲收骨慷慨宣言

 第十五回 访寒居凄凉垂老泪 游旧地感慨动禅心

 第十六回 思断三秋悲歌落泪 名垂千古热血生花

试读章节

  第一回 付托樽前殷勤双握手 分离灯下慷慨一回头

  是一个阴沉的天气,黑云暗暗的,在半空里结成了一张很厚的灰色天幕,低低地向屋顶上压了下来。一所立体式的西式楼屋,前面有块带草地的小院落,两棵梧桐树像插了一对绿蜡烛似的,齐齐地挺立在楼窗下。扇大的叶子像半熟的橙子颜色,老绿里带了焦黄,片片翻过了叶面,向下堆叠地垂着,由叶面上一滴一滴地落着水点,那水点落在阶沿石上,卜笃有声,很是添加着人的愁闷。原来满天空正飞着那肉眼不易见的细雨烟子。在阵阵的西北风里,把这细雨烟卷成每一个小小的云头,在院子上空只管翻动着。

  楼上窗户向外洞开着,一个时装少妇,乱发蓬松地披在肩上,她正斜靠了窗子向外望着。向东北角看了去,紫金山的峰头像北方佳丽披了挡飞尘的薄纱一般,山峰下正横拖了一缕轻云。再向近看,一层层的高楼大厦,都接叠着在烟雨丛中。在这少妇眼里,同时有两个感想:第一是,好好一个伟大的南京;第二是在这烟雨丛中的人家,恐怕不会有什么人快乐地过着日子。她痴痴地站立着,她听到墙外深巷里有一阵铿锵的声音,由远而近,她立刻喊着仆妇王妈去开大门。她的丈夫孙志坚是一个在前方作战的军官,这雨天,正因有了公事回京,顺便来家看看。他穿着制服,踏着马靴,马靴总是照例夹着一副白铜马刺。平常听到这种叮当叮当的马刺碰了地面声,就觉得既不骑马,这马刺在靴后跟夹着,就失去了马刺两个字的意义,徒然一步一响,增加人的烦恼。然而到了现在,这马刺就给予了她自己一种莫大的安慰。所以马刺响到门口,立刻心里一阵高兴。王妈去开大门了,她也就跟着追下楼来。在楼梯上便笑道:“志,你怎么这时候才回来呢?你走后不多久,我就在楼窗户上望着,直望到现在。”口里说着,人奔下楼梯到了小客堂。

  门口一个穿呢制服的人,正脱下了雨衣,搭在朝外的窗户台上,他掉过脸来,这少妇却是一怔。他约莫三十岁,圆圆的脸,笔挺的胸襟,是一位很健壮的少年军人。他行过礼,取下了帽子放在茶桌上,笑道:“我是江洪,和志坚是极好的同学。你是孙太太吧?”她哦了一声,笑道:“是的,是的,我常听到志坚提起江先生。他是昨天晚上回来的,明日早上就要到前线去。今天是连在家里吃碗饱饭的工夫都没有,大概快回来了。”江洪道:“是的,志坚在今天早上已经和我会面,谈了很久,还约着我这个时候到府上来畅谈呢。”他说着,回头看到墙角落里的一张小沙发,便退两步坐下去。可是等着她向他望了一眼时,他又站起来了。孙太太笑道:“江先生,你不必客气。天气这样坏,要你大远的路跑了来。”江洪又坐下了,笑道:“那不算什么。在前方的弟兄们,还不是在泥里水里滚着和人拼命吗?”孙太太一笑,在对面椅子上坐下。  江洪很少和妇女界交际,这时对了这位年轻太太,颇觉得手脚无所措。自己又是不吸纸烟的,女仆敬过了一遍茶烟,依然无事可以搭讪,便昂头向屋子四周看看,对于墙上挂的山水画与对联都赏鉴了一会儿。孙太太心里倒暗笑了,一个当军人的,倒对着妇女有点儿害臊,因便故意找了一些问题来说话。由于问他读书的学校,知道他有个姐姐叫江苇,在北平教会女中念过两年书,彼此正是同学。孙太太又自己介绍着道:“我的学名叫薛冰如。”江洪听了这话,才不觉引起笑容来,点着头道:“这样说,我们在若干年以前,一定是见过的。舍下在北平的房子很是宽敞,家姊的同学,凡是感情还好的,都喜欢到舍下去玩。”冰如笑道:“是的,我们同学们常到府上去玩的。江小姐有个弟弟穿着童子军制服的,大概就是你了。”江洪微笑了一笑,接着又叹了口气道:“光阴迅速,不觉我们都是中年人了。我们也想到过国际战争总会在我们手上发生,倒没有想着发生得这样快。”冰如随了这话,也就发生了不少的感慨。(P5-6)

序言

  民国二十八年冬,友人陈君将有东战场之行,予小饯之于一酒楼。杯匙之间,畅谈大时代友朋之聚散,更及于男女之离合,甚为喟然。旋陈君更述一故事,以助余兴,则为一军人困于失陷之南京,虽得生还,而有破镜难圆之叹。予曰:“此故事良好,然以之配合京沪线战争之烈,及南京屠城之惨,将不失为一时代性之小说。”陈曰:“然则君竞为之如何?”予虽笑诺之,然以未有火线经验,固置之未用也。

  半年后,有两军人为邻,暑夜于星光中移榻纳凉,闲话天下事,亦尝问及战争。耳食人余,颇能补常识之不及。时《国民日报》出版于香港,约予为长篇,并望故事能在抗战言情上兼有者。此项要求,正与予准备之小说材料,若相符合。乃更加以三分之渲染,与四分之穿插,并所有之材料作为三分,融合而成为一篇二十万言之章回小说,名之曰《大江东去》。书零碎书于业余,凡积一年而成。香港人读之作何批评,予初无闻知,后以内地有转载者,予乃相信当可一读,然以是时英日国交未曾决裂,港报文字,例不得斥责日寇,予所谓京沪线之战及南京之被屠,固未能畅所欲言,意实未尽惬也。

  三十年冬,友人刘君召饮于酒楼,先二日以函约,告以当有奇遇。予闻之,及时欣然往。至则座上有一少年军人,风姿英爽,侃侃而谈。刘君笑曰:“此君与君所书《大江东去》主角,正二而一,而其在南京守城之战时,且参与光华门之役,此君若以材料相告,则不啻使君人火线矣。”此君闻言,初无难色。乃慷慨唏嘘述南京失陷惨状。及予询及光华门之役,彼则告以某班长一手榴弹挽救危城之壮举,绘声绘影,令人兴奋。至于男女问题,此君似存忠厚,少所谈述。且曰:“予今固有美满眷属,且生子矣。”予虽对故事本身无所收获,而于屠城及光华门两事,乃证实较多。乃告某君,予果将《大江东去》出版者,必增人此二事。某君亦首肯。

  一席之会,又一年矣,近新民报社促予以此稿出书。予将存稿校阅一遍,乃割去原稿十三至十六回及十七回之半回,而易之以今稿。原文盖写京沪线战争,及略述屠城消息,自视固不如今稿之能现实也。至书中主角、陪客,其人物姓名,固尽虚构,而新写一段,则其地名、人名,即虚构亦不写出。因吾人尚未回南京之前,此等地名、人名,或亦有未便写出者。纪念某班长之壮烈,国家将来自有恤典在,彼绝不与草同木腐,此问不实亦无妨。更就整个小说言,正如舞台上之戏剧,自不同于社会事实。若必一一加以索隐,则如伦敦小儿向某街索福尔摩斯而访之矣,不亦可笑乎?校稿之时,予初欲改写章体,以白话作题。及检查原来回目,文题尚切,亦不隐晦,乃概存其旧,并新稿亦以新题领之。书成之经过如此,盖纪实也。

  三十一年岁除前五日

  张恨水序于重庆南温泉桃子沟茅屋油灯之下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目录
试读章节
序言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98909
出版时间 2018-03-01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 张恨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页数 353
0.478
CIP核字 2017316198
19
正文语种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是否套装 单册
中图分类号 I246.47
开本 16开
影印版本 原版
印刷时间 2018-03-01
包装 平装
出次 1
字数 360
出版商国别 CN
中图法分类号 I246.5
首版时间 2018-03-01
印张 23.5
印次 1
出地 北京
170
239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