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在场笔记》为“陈思和文集”之一种。“陈思和文集”收录了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陈思和80年代以来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收录最全的陈思和个人选集。本书收录了陈思和新世纪以来的文艺评论代表作,涵盖了关于新世纪十年文学总体评价以及贾平凹、张炜、莫言、宁肯、张翎、储福金等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
陈思和文集《在场笔记》是一本文艺评论文集,共收文章62篇,包括《再谈对新世纪十年文学的理解》、《试论张炜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读阎连科小说的札记》、《试谈当代戏曲的文学史意义》、《为什么要提倡短篇小说》等,分“跨入新世纪”、“当代小说阅读五种”、“阅读笔记”、“艺术杂论”、“海藻留痕”五辑编排。
第一辑·跨入新世纪
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文学
对新世纪十年文学的一点理解
再谈对新世纪十年文学的理解
书写当代,开创未来——上海文艺版《新世纪小说大系》总序
第二辑·当代小说阅读五种
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
试论张炜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
从巴赫金的民间理论看《兄弟》的民间叙事
试论《秦腔》的现实主义艺术
再论《秦腔》:文化传统的衰落与重返民间
“历史一家族”民间叙事模式的创新尝试——试论《生死疲劳》的民间叙事(之一)
人畜混杂、阴阳并存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试论《生死疲劳》的民间叙事(之二)
第三辑·阅读笔记
做同代人的批评家——与金理对话
文学还能不能面对当下社会生活?——与王光东关于近年来长篇小说变化的对谈
读阎连科小说的札记
写父亲,太沉重——读阎连科《我与父辈》
读张炜《刺猬歌》
从《带灯》看“法自然的现实主义”叙事艺术
莫言近年来小说创作的民问叙事
站在诺贝尔讲坛上的报告:《讲故事的人》
读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被误读的人性之歌——读严歌苓的新作《芳华》
读刘醒龙《圣天门口》
读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
后“革命”时期的精神漫游——读林白《致一九七五》
《富萍》:漂到大上海的浮萍
读王安忆《启蒙时代》
王安忆笔下变化中的上海
面对现实农村巨变的痛苦思考——论关仁山的创作兼论一种新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人生境界之上,还有精神境界——与储福金先生谈《黑白》的小说结构
约拿与尼尼微城的故事——读李兰妮的精神自传《旷野无人》
从《圣殿春秋》说到《龙窑》——兼谈畅销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区别
寻求岩层地下的精神力量——谈罗伟章的小说创作
读这样一本书——读彭小莲、刘辉《荒漠的旅程》
当代文学中的记忆创伤——读宁肯《沉默之门》
阅读陈离《惘然记》的几段札记
葛亮《北鸢》:此情可待成追忆
甫跃辉《安娜的火车》序
第四辑·艺术杂论
试谈当代戏曲的文学史意义
武侠、情色与剑——《卧虎藏龙》的艺术创造
塑造当代“脊梁”的艺术形象——奚美娟电影表演艺术欣赏
略谈电影《春蚕》的表演艺术
一个夸张的故事——观《青春禁忌游戏》有感
元气淋漓,高标独立——贺话剧《北京法源寺》在香港演出
豪放舞台婉约声——淮剧《半纸春光》观后
请循其本,上下求索——孙晓云的书法理论探索
关于鲁迅、里维拉和弗里达
《雕刻水墨——倪建明版画》序
第五辑·海藻留痕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上海文学>五十年经典文选》总序
为什么要提倡短篇小说
走通两仪,独立文舍——主编《上海文学》的一点追求
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在《上海文学》2006年第七期的前面
期刊:上海文学的标志性品牌——兼谈《上海文学》的编辑思路
从细节出发——王安忆近年短篇小说艺术初探
最时髦的富有是空空荡荡——严歌苓短篇小说艺术初探
在柔美与酷烈之外——刘庆邦短篇小说艺术谈
踏进新的生活以后——读阿成的两篇小说
愿微光照耀她心中的黑夜——读林白的两篇小说
在精致结构中再现历史的沉重——张学东的短篇小说艺术
民间世界的善意与温暖——读肖克凡的几个短篇小说
什么是美丽的最好定格——读雪漠的《美丽》有感
“万物花开”闲聊录——林白访谈
我“痛”什么——陆星儿访谈
附录:重建象牙塔(王安忆)
中国文学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大河,数千年的流程中既有纵横一贯的气势,又有波转浪涌的变化。十九世纪中叶,古老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文学内部也开始孕育着新的变化,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学日暮途穷,新文学的萌芽正破土而出。在上一个世纪之交,文学变革的急切呼吁与民族危亡的沉痛呼喊一样强烈,1917年,在“文学革命”发端的时候,不同于古典文学审美规范的现代文学已经从思想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显示了自己的特点。如今,“中国新文学”经历了百年风雨洗礼后,又跨人了一个新的世纪。说“跨人”,并不意味着本质性的“飞跃”,目前界定新世纪的文学创作是否真正具有开拓意义,是否真的完成了中国文学的一次新的转型,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有一点不容否认,那就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秩序到社会文化心理,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巨大的历史变化面前,文学与社会生活也相应地发生同步变化,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百年中国新文学虽然有自己独特的形态,但它远远不如古典文学那么严密和规范,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这种开放性,形成了它的不稳定、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等特点,但也从另外一方面给它增加了活力和动力。
具体来说,近二十多年来的文学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家从政治意识形态与现代化理念出发,推动了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的互动式进步。由于当时新的生活还没有充分展开,作家通常是根据时代共名来推波助澜、呼唤现代性的到来,朦胧的理想就是中国要走向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第二个阶段是九十年代文学,知识分子的理想受到挫伤,时代从共名转向无名状态。大多数作家对市场经济大潮缺乏精神准备,采取了回避当下生活的态度,有的从历史的角度继续知识分子的启蒙理想;有的则从更加遥远的历史题材来寄托个人情怀,从而淡化处理个人理想与现状的尖锐冲突。一部分新生代作家与当下生活也保持了近距离描写,大都局限在个人的狭窄生活空间,社会批判的力量明显减弱。第三阶段以新世纪为起点,一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过重要影响的作家们的个人风格有了明显转变,在他们笔下,社会底层的人们都被卷到市场经济的大潮浮沉起伏,新的时代风俗画卷出现了。如王安忆,从单纯的“心灵世界”走出来,她的新作《上种红菱下种藕》转而描写江南小镇上的故事,从一个成长中的女孩眼睛里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小镇发生的种种混乱而有生气的生活场面。文学与当下社会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出现了与当下生活气息保持同步性的社会风俗画卷。张炜原来是一个固守田野生活理想的作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社会现象深恶痛绝,持激烈批判态度。但跨人新世纪以后,他推出一部新的长篇小说《能不忆蜀葵》,写一个画家在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下海做生意,但艺术家的气质与无法泯灭的精神理想让他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碰得焦头烂额,最后弄得负债累累,不得不从现实中逃避开来。张炜没有以原来的田园理想来谴责画家的堕落,谴责他融入了肮脏的尘世,而是充满了同情,对艺术家在现实中的困境表现得非常充分。作家不是有意识远离和回避当代社会生活,而是主动地深入到这种生活的内部去发现问题。这并非是个别作家的创作风格改变,而是一批作家不约而同地发生了变化。包括著名的先锋作家苏童,他在新世纪推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不再是《妻妾成群》那样幽暗的历史叙事,也不是“枫杨树故乡”系列的少年怀想,而是直接将笔触深入到南京的下层社会,写了一群生活在底层的,像旅馆的服务员、下岗工人、二流子等等,他们在一起乱哄哄的生活。向以擅长历史叙事的山东作家尤凤伟,也开始触及现实题材的创作,长篇小说《泥鳅》以“打工仔”为表现对象,涉及目前中国社会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从农村到城市去打工的农民工在都市的一系列悲惨遭遇。一系列的现象显示了,当今中国作家已经开始走出语言的迷宫,开始在社会现实的海洋中大显身手。
在回到社会现实生活这一点上,不同的作家的出发点和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从作品本身看,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作品,按通常说法是表现主旋律的作品。所谓主旋律,是指官方所倡导的思想、政治倾向。这类作品在过去,被称为“传声筒”,是指简单、机械的政治宣传,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相应的政治透明度的提高,主旋律创作发生了重要变化。它改变了以往呆板、僵化、教条的面孔,充分利用大众的习惯心理和阅读趣味使作品本身的倾向性变得暖昧,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并非过去黑白分明的二元对立写法,而是特别强调人性、人情,甚至较多地描写人的本能和欲望。当下的主旋律作品大都综合了几种通俗文学的手法,再加上时尚主题。以反贪题材为例,作品既有作为正面宣传的官方意志,又有民间大众的阅读趣味。要反腐倡廉,就要反贪,反贪一定要抓案件,抓案件必然有破案的过程,叙事就有推理和侦破。涉及案件本身,贪污者通常是有权力的腐化分子,叙事就涉及色情、犯罪的内容。因此,往往把犯罪小说、色情小说、推理小说、侦探小说、社会小说、黑幕小说等等要素都综合起来了,这样,无论是官方、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群众,各取所需,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他们所需要的内容。
P2-4
《文集》第三卷主要收录我在2000年以后写的文艺评论,包括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两部分。从新世纪千禧年到现在,差不多十七年已经过去。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相对辉煌的阶段,其标志不仅仅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国际文坛的关注,而且从整体上说,一批在“文革”后走上写作道路的作家,经过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坚持与积累,进入新世纪后创作出成熟风格的扛鼎之作。他们经过了三四十年的沉着写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独立的见解,并且能够在形象创造中深刻地反映当代中国的真实社会画面。作为一个评论家,我见证了这三四十年的文学发展与变化,并努力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对这个时代的文学心得。所以,我把第三卷的书名叫作《在场笔记》。
本卷第一辑是关于新世纪初文学的概说。在我看来,新世纪初发生的世界性事件(如“九一一事件”、加入WTO等)对于中国作为大国崛起都是有利的,但未来将会怎样?文学将会起到什么作用?这一切都有待民族良知在进一步的实践中经受考验。新世纪文学正处在一个裂变阶段,成熟一代作家的创作把五四新文学传统推向了高峰,但是紧接着下一代青年作家究竟有多大力量来保持先锋文学精神,究竟是衔接前辈的文学传统,还是在全民娱乐的新时代开创出新的文学文化局面,这需要在未来的文学实践中继续寻找答案。我在《书写当代,开创未来》一文里就是强调了这个意思。
第二辑收录了我的一本小册子《当代小说阅读五种》,是陈平原教授为香港三联书店策划的一套小丛书,2009年出版。我选了五位作家的近期创作给以文本解读,这里比较集中表达了我研究当代文学的态度、立场和方法。我把这本书单独作为一辑,也是对平原教授致敬。第三辑收录我的其他文学评论文章。第四辑收录我在新世纪以来有关艺术的评论,除了影评与剧评外,关注的范围有所扩大,涉及表演艺术、书法绘画。这虽然是我的初步尝试,但文字里一如既往饱含了我的生命激情。
这一卷还有一个特辑,就是第五辑。我在2003—2006年受上海作家协会党组的委托,担任了《上海文学》杂志的主编。可是我没有想到,这一脚竞踏入了地雷阵,发生了连锁性的爆炸,直到我三年后辞去这个职务,“炮轰”声才平息下来。这三年我长了不少见识,仿佛让我重温了一遍鲁迅的《华盖集》,对于正人君子们的流言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一辑里所收录的,主要是从我主编《上海文学》期间发表的文章里选出来的,偏重于文学评论,我把这些文章编为一辑,以示对这段历史的纪念。
新世纪以来,我先后担任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将近十二年,接着又担任了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这两种行政职务给我带来了新的人生经验,我对高校教育体制、图书馆的转型和大数据时代的某些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也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因此,在这十五六年时间里,文艺评论似乎越来越成为我的业余工作。当然我会继续关心文艺创作的发展变化,还是会发表一些我认为有价值的读书心得,但是我得承认,随着自己生命步入老年与精力衰退,以后我也许会写得更少,把主要精力放在图书馆的转型、文学史编撰以及几种理论专著的写作上面。坚持了两轮的编年体文集也将放慢速度,最近一本,我特地取名日《未完稿》,但希望还能有完稿的努力。如果我到六十六岁还有文字可以编书,就决定编一本《碌碌集》,到七十岁还有文字能够编书,就编一本《逾矩集》。
本卷所编文章,主要来自新世纪以后出版的编年体文集《草心集》《海藻集》《献芹录》《萍水文字》《昙花现集》《耳顺六记》《流水账》,但都经过编辑者的重新修订校对。凡是没有收录于以上七本文集的文章,均按照初刊于刊物的版本,或者根据电子文档直接编入,但也经过编辑者的修订。应该说,《文集》所收的各篇文章都是经过修订,比较完美的版本。
陈思和
2017年4月2日于鱼焦了斋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