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女人

¥48.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49587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页数   365
  •   0.532
  • CIP核字   2017229938
  •   17
  • 正文语种   
  • 媒质   图书
  • 用纸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是否套装   单册
  • 开本   16开
  • 影印版本   原版
  • 印刷时间   2017-12-01
  • 包装   平装
  • 更多参数>>

编辑推荐

  三代女人的百年中国,堪称大连版《繁花》,都市版《活着》!

  王毅著的《闯关东的女人》是一册展现闯关东女人悲欢离合的生存画卷,为读者呈现“移民城市”大连时代变革下的浴火传奇!

  铁血柔情、沧桑浮沉、历史经纬、全景呈现!

  艾克拜尔·米吉提、柳建伟、赵大河、林夕诚挚推荐!

内容推荐

  王毅著的《闯关东的女人》,以祖孙三代女人为主要线索,书写了近百年前从山东迁徙到大连的普通市民的生存画卷。小说分上中下三卷,以外祖母秦瑞珍、母亲陈尚蕙、女儿章青青为各卷主要人物,曲折跌宕的情节尽显渤海女流的善良坚贞。从三代女人的故事中,读者可看到沧海横流、时代流变和代际流传,也正是这些女人撑起了一个个家庭的天,撑起了都市发展的内存力量。

目录

序言

引子

上卷 秦瑞珍

中卷 陈尚蕙

下卷 章青青

试读章节

  一、子衿南来

  1936年早春时节,大连海港客运站汽笛长鸣,又一艘山东来的客轮进站。轮船缓缓靠近岸边,甲板上已经挤满人,拥挤着、跷脚眺望着。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对大连开始加速建设,急需各种劳动力,尤其海港的扩建,东北的矿产、木材、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对海港工人的需求不断膨胀,被各种招工工头花言巧语招来的码头工人,常常在这儿一船一船卸下来。他们都是来自山东的农民,这些海南丢儿放弃土地、乡情,抱着发财、养家的梦想越海而来。

  从今天船上的乘客看,显然不是招工船,从服装上就可以看出来。有长袍马褂、有西装革履,也有短打扮的劳工者。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一对似是母子的乘客。

  女人身上散发着少妇的娇媚,得体的蓝地白花衣裤,油黑的头发整齐地在后脑勺绾一个大大的发髻,用一支亮闪闪的银簪子别着。与女人并肩而立的少年十几岁的模样,白净的皮肤、高高瘦瘦。穿着宝蓝色、亮闪闪的长袍马褂,头上竟然戴着一顶与马褂颜色相同的瓜皮帽。白底黑帮的鞋底与鞋帮黑白分明,从衣服到鞋都是新的,新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新得像过年换上新装的大家少爷。少年的脸上阴云密布,一双眼睛透着迷茫和惶恐。他一直微微低着头,即使甲板上所有的人都伸着脖子看船外面的世界,他依然微微低着头。

  中年女人扯扯少年的衣袖:“子衿,到了大姨家,要好好干活。走到这一步……”这番话,这个女人在船上已经反复说过几次。

  叫子衿的少年抬起头,用眼光制止女人继续说下去:“小姨,我知道……”

  小姨看着外甥,欲言又止。想想,把眼光从子衿身上移开,望着站台上熙熙攘攘等着接客的人。她知道,他们是不会有人接的,虽然前面来过信。至于什么时候到大连,甚至能不能到大连,都无法确定下来。好在收到丈夫表姐秦瑞珍的信,同意让他们来。想到姐姐家这几个月的变故,泪水再次涌满她的眼眶。

  人们都急着下船,这两个人倒不着急,前面的人快走光后,悬梯上的人变得稀散起来,娘俩才慢慢把着扶手走下悬梯,慢慢走到检票口,慢慢走出客运站,站到大连的土地上。海港客运站高大得让他们惊叹。叫子衿的年轻人仰头望着,明亮的玻璃窗在太阳照耀下闪闪发光,他有些看不清,但还是看清了大门顶端那只振翅欲飞的雄鹰。他闭起眼睛,躲避着阳光的刺激,嘴里嘟囔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客运站门口的人已经不多,大部分都走光了。站在客运站台阶上面,下面的广场一览无余,脚下的花岗石楼梯宽阔、陡峭。这些宏大是他们从没看到的。小姨不自觉地拉住外甥的手,外甥的手凉冰冰的,小姨的手也发凉。叫子衿的男孩也紧紧回握小姨的手,他们互相看一眼,都在给对方力量。无论多么陌生,来了,就要往前走。

  看到两个穿着光鲜的人,立即有拉客的三轮凑过来。小姨和子衿坐上三轮车,小姨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告诉三轮车夫,敷岛广场三里巷千里洋服店。三轮车夫说一声,好嘞。抬起车把跑起来。

  俩人的手一直紧紧握着。面对的会是什么情况,热脸不敢想,不是冷脸就好啊。子衿发凉的手,在小姨的手掌中,慢慢有了温度。他看一眼小姨,想说什么,还是什么也没说。小姨知道外甥的心思,好好的日子,突然就变成东躲西藏被追债的人,任谁也难以自制,况且他还只是个15岁的孩子。

  三轮车将娘儿俩拉到敷岛广场的千里洋服店,小姨给了车费,仍然拉着外甥的手,俩人抬头看着在暖暖的春风中飘着的招牌,上面五个红色的大字:千里洋服店。少年子衿的眼睛突然睁大,轻声嘟囔:“好标准的宋体。”小姨看一眼外甥,叹口气,停下脚步,又叮咛道:“做学徒,可别再冒书呆子气。”

  子衿默默点点头。

  大门是对开的,小姨推开一扇门,先走进去,轻声问:“这里是千里洋服店?”继而看到一中年男人手拿卷尺正在给一个日本男人量胸围。(P2-3)

序言

  我爱人王毅(以下改称“作者”)完成这本《闯关东的女人》,我也分享了一点成就感,因为作者创作动机的萌芽多少与我是有一点关系的。这并不是因为我懂得文学创作,其实我是《红楼梦》都看不下去、根本不懂小说的人。就是作者近年来出版的《情封旅顺口》和《冷暴围城》两部长篇我也都没耐心去读。但在作者问到我对那两本书的评价时,我总是说:“真还没有平时你讲的你母亲和姥姥的故事好听呢!”我这个回答真是一半玩笑一半当真。说那两本书不好是玩笑,但说作者讲的故事好听确实是当真的。我认为自己的这个说法提高了作者对自己家族往事文史价值的认识,这是促成她决定写这部《闯关东的女人》的最初动因。再有就是这本书采用这样一个书名也是我的建议。我的建议内容挺哕嗦的,一时半会儿说不清,但作者相信我熟知书中人物原型的故事,对她的这部小说的创作意图也清楚,于是同意由我来写这篇序言,能把书名中“闯关东”和“女人”的含义说清楚就行。

  先说闯关东。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徙中与走西口和下南洋并列的闯关东的概况不用在这里赘述,清末以来山东人跨越渤海闯关东的时代,是作者所讲的故事的时空背景,故事主角的原型是作者家族中的几代人。早年我见到作者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时,他们都是年已耄耋、平和而安静的老人,不可能对众多的孙辈女婿之一的我有打招呼以外的交流;我和作者父母交流得也不多,对他们零星讲过的往事印象也不太深。之后多年来作者陆陆续续讲到的自己的家族往事,才使我越来越多地知道了,他们都是正宗的跨渤海闯关东大潮中的弄潮人。特别是电视剧《闯关东》热播时,我更是对几位早已过世的老人年轻时的作为心生崇敬。作者在讲到她所知道的那些家族往事时,总是要提到三个环渤海城市:山东荣成、辽宁大连和天津。这三个地点之间的连线,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原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活动的路线图,而这正是从海上闯关东的途径。其间他们经历的自然和社会风浪当然不会少,但最后的家族的归宿还是大连,他们和众多来自山东的老乡及其后代一起成为大连的一部分,作者的家族更是典型的大连市民。说到市民,我想这是作者故事的特点所在,这些故事可以对已有的闯关东题材的文艺作品补充一点必要的内容。我注意到,已有的文艺作品中表现的闯关东人,多是从事寻找土地、找矿淘金、伐木放排和采集人参等等在城市之外的活动,为数有限的城市谋生的闯关东人,也限于在码头和工厂中从事重体力劳动。而作者的父系和母系祖辈及其子女的闯关东则是另一种生存状态,作者的祖辈都是在商家学徒后自立门户经商,家境足以培养子女读书,使下一代多成为读书教书之人,沿袭到孙辈子女更是教师如云。所以我听到的闯关东人的故事都是这样的大连市民的活动,这样的故事汇集到闯关东的作品中应是很有特色的补充。  百度百科的“闯关东”词条中说,如果说清政府于19世纪在上海开埠,是浙江宁波人为首的移民造就了当时的移民城市上海,那闯关东造就的具有代表性的移民城市则是大连。我在改革开放之初来大连上学及工作后注意到,大连人的原籍几乎都是山东。甚至互相都是山东人但连老乡都攀不上,只有遇到祖籍是同一个县的山东人时才热情地互称老乡。正是当年的闯关东才使得如此众多的山东人成为现在的大连市民,闯关东这一宏大题材的创作有待更多的新作品加盟,作者的创作意图之一就是以大连市民的故事也来讲讲闯关东。

  再来说说女人。书中的主角秦瑞珍、尚蕙和青青都是女性,作者的姥姥、妈妈和她自己就是这几个人物的主要原型。作者当然对姥姥和妈妈在闯关东大潮中的经历景仰有加,但考虑是自己家人的缘故,只是以大连市民中的普通女性的笔调讲述,称之为闯关东的女人。书中闯关东的女人确有豪侠之气,她们的故事一如那个时代渤海浪涛的涌动,称之为沧海横流、时代流变和代际流传似不为过。诚然,闯关东大潮故事的主角都是铮铮铁骨的山东硬汉,劈波斩浪、过关斩将的都是男人,但这不是作者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闯关东的女人》在这点上与先前的闯关东作品有所不同,故事是以女性经营和维系家庭中的主角作用,让在外搏击谋生的男人们有家这样一处永远避风的港湾。家庭永远是社会的细胞,大连作为市民社会的一面,确实赖以每个市民家庭的支撑才得以存在和运转。《闯关东的女人》也是从女人进而也是家庭的层面,对闯关东题材的文学做一个新角度补充吧。当然,作者可不是为了追求新角度而这样讲故事的,书中的故事是现实的。她多年来提到家族往事时总是说,俺妈说……俺姥说……我感觉这两位书中女主角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也是唱主角的,甚至她们的语录都已成为作者在我们家里唱主角的行为准则。“俺姥说,有棍拄(方言发音ju)着,没棍立(方言发拼音的三声)着。”意思是告诉人:别靠别人,自己干吧!“俺妈说,这比考大学还难吗?比写三篇文章做六篇诗还难吗?”这意思是说,眼前这点儿困难不算大,不会比寒窗苦读和考出好成绩更难的,更没有比因家庭经济或政治条件被限制报考大学的困难更大。这些语录确实都挺励志的,都是在鼓励自己,也是鼓励家里的男人要勇往直前。书中的女主角们正是这样的形象。书中副线的几个家庭兴衰的故事,也是从不同角度讲述闯关东的女人们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书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日本40年殖民统治和苏联驻10年时的大连,书中不乏大连这一独特的历史时间和人物作为故事的时代背景,这样小人物与大背景的搭配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稍显夸大一点来说,本书可算作大连人版的闯关东故事吧。

  我这样解读书名并介绍本书当然不免枯燥笼统,读者还是在书中才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作者说,书中的故人众多,但自己感觉主要还是在对妈妈倾谈,而我对作者的这种感觉完全理解。书中既处处流露着人所共有的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又令人感受到作者和母亲是在六七十年代艰难岁月身心共渡的知音。还有,作者把自己多年来从事散文、纪实文学乃至如今长篇小说的文学创作成绩,很大比重地归因为从童年时起母亲文学写作的熏陶和培养。一篇《向日葵笑了》的短文,是作者的母亲投给《中国少年报》的稿件,发表后又被收入1962年版的小学语文课本,现在年近70岁的人都学过这篇课文的。作品就是人,我很理解作者在作品中的感情倾注。从书中三代女人的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闯关东的女人及其后代的坚韧、坚强、坚贞、坚硬的品格,看到她们一代代地支撑着助力着家庭乃至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书评(媒体评论)

  《闯关东的女人》从一个家庭三代女人的角度,描写了女人在家庭这条小船中,忠贞、坚强、智慧、坚韧,她们撑起家庭小船在风浪中、险滩下顽强前行,拼力让小船不倾覆、不走偏。这也正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内在力量。

  ——艾克拜尔·米吉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大连是一座独特的城市,曾经有过日本殖民统治和苏军军事管制等这样的历史时期,与其他城市相比,无疑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小说《闯关东的女人》从文学角度展示了这段历史时期的民间故事,将那段历史生动再现予。这部题材和气质十分独特的小说,可以让人牢记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刘建伟 茅盾文学奖得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王毅的这部小说可以说是闯关东故事的女人版、家庭版和城市版。一代代女人守住家庭、守住孩子,不放弃、不抛弃,在历史的动荡中磨砺出优雅的生活态度、在窘迫的生存环境中求得了自信的人生,故事大开大阖,情节跌宕起伏,非常值得—读。

  —一赵大河 作家、编剧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家族是一个民族的基石。王毅以家族史为素材创作的这部长篇力作,艺术地再现了一个家族三代女人的生命画卷,让那些流逝的生命与年华在作品中复活,并与作品一起获得永恒。

  ——林夕 作家、编剧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目录
试读章节
序言
书评(媒体评论)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49587
出版时间 2017-12-01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 王毅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页数 365
0.532
CIP核字 2017229938
17
正文语种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是否套装 单册
开本 16开
影印版本 原版
印刷时间 2017-12-01
包装 平装
出次 1
字数 375
出版商国别 CN
中图法分类号 I247.5
首版时间 2017-12-01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地 北京
161
235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