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人间(全译插图版)(精)/经典名著价值阅读

¥46.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046524
  • 译者   邹乐帆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页数   632
  •   0.778
  • CIP核字   2017230607
  •   32
  • 正文语种   
  • 媒质   图书
  • 用纸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是否套装   单册
  • 中图分类号   I512.45
  • 开本   32开
  • 影印版本   原版
  • 更多参数>>

编辑推荐

  高尔基著的《母亲在人间》包括《母亲》和《在人间》。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的。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人被捕后,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继续着儿子的事业。《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人公阿廖沙十一岁时不得不到社会上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绘图师家当过学徒,也在轮船上做过洗碗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但他一有机会就会读书。生活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为环境所屈服。最后,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广泛地描写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社会生活。《在人间》是高尔基的生平自述,小说中他在苦难中锻造自己的英勇与悲怆,震撼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仿佛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内容推荐

  高尔基著的《母亲在人间》包括《母亲》和《在人间》。

  《母亲》是一部反映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作品,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塑造了尼洛夫娜这位有血有肉的、不断觉醒的母亲形象。

  《在人间》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少年时期心灵成长的曲折历程。本书不仅影响了俄国的文学史,对整个世界的现代文学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录

母亲

 第一部

 第二部

在人间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试读章节

  母亲

  第一部

  1

  每一天,当郊外工人区满是煤烟和油臭的空气中响起工厂的汽笛时,那些睡眼惺忪、满脸阴郁、疲劳的筋骨还没有恢复的工人,就会像受惊的蟑螂一样走出各自破旧的灰色小房子,沿着街道迅速走着。微冷的晨光中,他们顺着泥泞的道路走向一座座高大的鸟笼一般的厂房。几十只油腻的路灯照亮他们脚下泥泞的道路,厂房摆出一副冷淡而自信的模样等着他们。

  泥泞的道路走起来发出扑哧扑哧的响声,不时有人像说梦话一样抱怨两句,有的人发出的粗野的咒骂声狠狠地撕裂了清晨的天空。进入厂房,他们便被机器笨重的轰鸣声和蒸气的怒吼包围了。高大的黑色烟囱,像一根粗大无比的手杖,阴沉而肃然地微微颤动。

  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了,血红的余晖影射在家家户户的窗户上,工厂从它石头般的胸膛内把这些人抛了出来,就像是丢弃无用的矿渣。他们的脸庞被煤烟熏得漆黑,只能看见饥饿的牙齿,他们沿着大街往家走。现在,他们的说话声都透露出兴奋甚至是喜悦,因为一天的苦役终于结束了,晚饭和休息正在家中等待他们。

  被工厂奴役的一整天内,机器榨干了人们筋骨中的全部力量。一天的时光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他们朝自己的坟墓又迈进了一步。但是看着眼前的安逸——烟雾弥漫的小酒馆里的休息和快乐——还是觉得满足。

  一到节假日,他们就会足足睡到十点钟才起床。那些老成持重、拖家带口的男人,就会换上比较整洁的衣服去做弥撒。一路上,他们不断抱怨年轻人对宗教的冷漠。从教堂回来后,吃过馅饼,就重新躺在床上一觉睡到傍晚。

  长年累月繁重的工作,让他们丧失了正常的食欲,为了吃得下饭,他们就拼命喝酒,让伏特加的灼热来刺激胃口。入夜之后,他们慵懒地在街上闲逛。有穿鞋套的,就算没下雨也要穿上;有带雨伞的,就算没下雨也要带上。

  工人们在街上碰到,谈论的往往是工厂的事,说机器,骂工头。在这乏味的生活和单调的日子里,人们的思想也一样枯燥乏味。回到家中,他们总会跟老婆争吵,甚至会殴打老婆。

  年轻人不是去酒馆就是在别人家聚会,他们拉着手风琴唱淫词艳曲,讲一些低俗的笑话,不停地跳舞、喝酒。疲倦的人往往很容易喝醉,喝醉后满腔的无名怒火就会喷发出来,一有机会发泄,他们绝对不会放过,芝麻大点儿的事就会让他们像野兽一般互相撕咬起来,不打得头破血流决不罢休。有时还会把人打残,甚至打死。

  在彼此交往中,他们内心往往潜藏着敌意和仇恨,这种感情就像他们永远无法恢复的疲惫身体一样,根深蒂固、无法消除。年轻人的灵魂中带着与生俱来的恶疾,那都是父辈遗传下来的,像无法摆脱的影子一样催生出无数难以置信的残忍和罪恶,并陪伴他们进入坟墓。

  休息日里,年轻人常常半夜才会回家,总是衣服被撕破,浑身泥土,脸上也总是带着伤痕。他们要么吹嘘自己在斗殴中的英勇表现,要么满心屈辱、泪流满面。有的喝得不省人事,有的垂头丧气,全都是一副让人讨厌的倒霉相。

  很多小伙子是被父母带回家去的。父母在路旁墙角或者酒馆内找到醉得像一摊烂泥的儿子,破口大骂,举起拳头猛揍那些被伏特加灌得软弱无力的身体。随后,他们会将儿子带回去,费力照料他们睡下,因为次日清晨,当工厂汽笛像昏黑的洪水一样在空中肆虐时,他们还要叫醒儿子去工作。

  他们打骂起儿子虽然凶狠,但在他们眼中年轻人酗酒和打架再正常不过了。在他们年轻时,也是这样酗酒、打架、被父母打骂。生活永远是这样,像一条混浊、平缓、不知流向何方的河流。日复一日,人们被年深日久的习惯束缚,每天都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人想过要改变这种生活。

  有时,工人区会有三三两两的外地人来光顾。一开始,他们只是因为外地人是陌生人而引起了关注,之后,听他们说起以前工作的地方,便稍稍有了一些兴趣。过了一段时间,那些好奇的东西就从他们身上消失了,因此大家对他们习惯了,他们也就不再惹人注意了。听了这些人说的话后,他们明白了工人的生活到处都是相同的。既然如此,那还需要说什么呢?

  然而有时,陌生人说一些人们从来没听说过的工人区的新闻,大家也不对此发表意见,只是怀着疑惑听着。他们所说的那些话,在人群中产生了三种现象,有些人心里激起了莫名的愤怒,有些人心中产生了不明所以的不安,另一些人心中,对朦胧的事情有一种淡淡的期盼,这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为了要将那种没必要却足以对他们造成影响的焦躁和不安赶走,于是干脆喝下比往常还多的伏特加。

  当看到那些陌生人身上新奇的东西时,工人区的人们便没办法忘记了。他们对于这些不同于自己的人,都有一种本能的戒备。他们害怕这些人在他们的生活中丢进某种东西,而这东西足以将他们虽然繁重却还平安的生活破坏。虽说无趣,可对于生活所给予他们的始终如一的沉重压迫,人们已经习惯了,所以他们并不期待什么比较好的转变,他们觉得所有的变化只会加重压迫。P1-3

序言

  19世纪的俄国文坛群星璀璨、名家辈出,产生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文豪。其中,我们熟悉的就有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这些文学巨人的影响在今天依然有增无减,引起全世界读者的推崇。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是苏联成立之后,高尔基成为苏联文坛最闪亮的明星,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等,在当时受到无比的敬仰和崇拜。今天对高尔基的评价虽然出现争议甚至出现两极分化,但无论是对高尔基褒扬还是贬低,都不能否认他为世界文坛做出的卓越贡献。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他四岁丧父,母亲改嫁,只能住在外祖父家。十一岁时母亲去世,外祖父破产,年幼的他只能步人社会,他当过学徒、码头工人、看门人、园丁等。1884年他到了喀山,在朝不保夕的日子中刻苦自学。1892年。他第一次用高尔基这个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并成为地方报刊的编辑、记者,开始专心写作。1898年,他的《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蜚声文坛。1899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出版。1901年,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高尔基创作散文诗《海燕》鼓舞群众,他也因为参加示威游行而被捕。1905年,高尔基加入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高尔基来到美国,创作出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母亲》。1913年,他创作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并回到祖国主持《真理报》文艺栏。1916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第二部《在人间》。1921年,他因病到意大利莱索托休养,并在1922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8年,高尔基回国。1934年他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群众的革命斗争,他首次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三部曲中的《在人间》,描写的是主人公阿廖沙最为坎坷的一段经历,广泛地描写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下层社会的生活,真实再现了俄国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辛酸,呼吁年轻人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学习和改造社会,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目录
试读章节
序言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046524
出版时间 2017-12-01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 (苏)高尔基
译者 邹乐帆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页数 632
0.778
CIP核字 2017230607
32
正文语种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是否套装 单册
中图分类号 I512.45
开本 32开
影印版本 原版
印刷时间 2017-12-01
包装 精装
出次 1
字数 576
出版商国别 CN
中图法分类号 I512.45
首版时间 2017-12-01
印张 20
印次 1
出地 辽宁
152
216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