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陈从周著的《梓室随笔》,不但有反映陈先生园林事业上建树的“说园”“析美”等名篇,还有反映他文史本业的读史感悟和研究,并特辟《呼兮吁兮》一栏,收录陈先生为环保呐喊的《苏州园林今何在》《吹皱南北湖》和《呼吁:刀斧不入山林》等十一篇随笔,以彰显陈先生的人文精神,突出他做人处世的风骨。这部选本同以往的选本都不相同,特色鲜明,自成风格。
说园悟趣
说园
续说园
说园(三)
说园(四)
说园(五)
说竹
说兰
园林清议
园日涉以成趣
赏园析美
悠然把酒对西山:颐和园
小有亭台亦耐看:网师园
庭院深深深几许:留园
二分明月在扬州:扬州园林
上海的豫园与内园
闲话西湖园林
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园林与山水画
园林美与昆曲美
梓室谈美
蕉叶钟情
梳典拾史
朱元璋之像
袁枚与龚自珍旧居
张之洞轶事
绍兴秋瑾的老家
叶恭绰与网师园
柳亚子为廖仲恺撰写碑文
周叔弢与扬州小盘古
也谈闻一多的封面画
俞平伯与曲园
天一阁东园记
衍芬草堂藏书楼
剪烛忆旧
故居
读书的回忆
书边人语
灯边杂忆
岁暮忆旧
梓室随笔
人间爱晚晴
我的第一本书——《苏州园林》
贝聿铭与香山饭店
陋室新铭
缅师怀友
寻师得师记
记徐志摩
含泪中的微笑——记陆小曼画山水卷
蜀道连云别梦长——忆张大千师
往事迷风絮——怀叶恭绰先生
瘦影——怀梁思成先生
怀林徽因
草堂终古说缘缘
呼兮吁兮
苏州园林今何在?
造风景还是煞风景
湖心亭怎么办?
呼吁:斧斤不入山村
吹皱南北湖
闲话修路
“哀悼”芙蓉鸟
滇池虽好莫回头
欲说还休怨“旅游”
大好青春应珍惜用功读书莫经商——给某大学生的一封信
对上海市档案馆的希望
编后记
匠心独运——《梓室随笔》编后絮语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我总觉得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这当然也包括花卉在内。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亦应区别对待。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湾环,都存乎此理。“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文学家最敏感,我们造园者应向他们学习。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山际安亭,水边留矶,是能引人仰观、俯观的方法。
P2-4
岁月流沙,时光在俯仰之间不经意中从我们指尖滑落;岁月流金,光阴在云起云落的当儿,世人创造了多少辉煌的业绩,铸就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流沙是岁月之花,流金是岁月之果。
我们出版这套“流金文丛”,旨在梳理扒抉现当代文人墨客的“流金”——性情之作,即闲适的零墨散笺。这些作品多为作者在月光里、芭蕉下、古砚边搦管挥毫的闲情偶寄,或是在花笺上信手点染的斗方小品。这些佳构华章,曾星散在历史卷宗的字行间,有的不大为人注目,我们将这些吉光片羽珠串结集于斯。丛书内容丰赡、题材多样:书简、日记、随笔、词章或其他,类盘中的珠玉,似掌上的紫砂,如心中的玫瑰,可赏可玩可品;然又不失思想,不阙情趣,不乏品位。
我们多么希望这套“流金文丛”能流人阁下的书斋,站在你的书架上。
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1918-2018)在即,商务(南京)印书馆陆国斌兄邀我为陈先生选编一本散文集以资纪念,嘉命难违,惟勉力从之。
陈先生是园林建筑学家、园林美学家,海外学界誉其为中国现代园林学的grandfather。先生博学多才,擅建筑,谙美学,通诗词,晓音律(昆曲),工书画。尤其是那一手儒雅温润的随笔写得漂亮极了,有一种蕉窗下歙砚边,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滋养出来的书卷气。俞平伯认为陈氏散文“其间山川奇伟,人物彬雅,楼阁参差,园林清宴,恍若卧游,如闻謦款”。冯其庸则誉其“如晚明小品,清丽有深味”。
此前,陈从周先生已有《书带集》《青苔集》《说园》和《园林清议》等多部散文集面世,先生散文之精彩华章已被搜罗齐备。刻下若另起炉灶开宴设席,如端不出几碟新花样,或会令读者倒胃口。所幸,上述选本面世距今已有年代,诸书的选文多为“阶段性”作品的结集。适十三卷本《陈从周全集》刚刚出版,囊括了先生的全部文字,遴选的天地广阔,选编起来要从容得多。
历来的选家都有自己的思路,对选文的取舍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笔者不能免俗。我希望这个选本既能反映陈先生园林事业上的建树,散文写作上的特色,更要突出先生在做人上的风范。“说园”“析美”等名篇首当收纳,咏山吟水田园逸兴类散文华章不可或缺,剪烛忆旧夕拾朝花的篇什亦不可少。因“全集”卷帙浩繁,选起来也颇费思量。新选本如何“出新”?思虑再三,选择“人弃我取”一途。陈从周先生本系文史出身,却成就于园林。他在同林上的辉煌,淹没了他的文史本色。以往的选本,大多疏忽了这点,鉴此,本书列了《梳典拾史》一栏,将先生读史的零星感悟和研究,一并收纳,以展示先生对文史(近现代)的研究成果。我觉得颇有新意的是特辟《、呼兮吁兮》一栏,我谓之“谏鼓篇”,广收先生为环保呐喊的《苏州园林今何在》《吹皱南北湖》和《呼吁:刀斧不入山林》等十一篇随笔,以彰显陈从周先生的人文精神,突出他做人处世的风骨。
陈从周先生是位狷介耿直的学人。他曾是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晚年对名利尤为淡漠。从某种角度看,可以说他是一位“和而不同”者,一位常发“异声”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陈先生有一个诨号叫“大饼教授”,源于在市“人大”会上,为价廉物美的大饼因薄利而消失作一提案,呼吁关心民生。尤为突出的是陈从周先生在环保问题上、在园林建设上,不媚上不流俗,不怕得罪人,以公民的名义勇为人民鼓与呼。且看几个细节:昆明当局破坏景观填滇池一角造高档宾馆,落成典礼时邀陈从周做嘉宾,有关领导请先生题词留念,谁也没想到他写了“回头是岸”四个大字,语骇四座。浙江海盐南北湖炸山取石拉网捕鸟风甚烈,他对这种破坏大自然的劣迹深恶痛绝,劝告无效,遂带记者明察暗访,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中国环境报》等大小报刊撰文,呼吁《救救南北湖》,并频频出入杭嘉湖各级领导机关,劝止炸山采石这种吃子孙饭的恶劣行径。有关领导以老百姓要吃饭为借口搪塞,陈从周恼怒:“你们这是在践踏老祖宗留下的财富,等于挖祖坟,在卖祖宗!”某日,海盐官员宴请先生,端上一道名为“黄鹂”的佳肴,领导还津津有味地介绍,这就是“鸣翠柳”的“黄鹂”,先生一听,愤然作色,爆粗口“混蛋”,拂袖而去。1985年,嘉兴市委书记慕名求墨,先生愤而作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救南北湖”。同年底,先生为海盐市委书记作画,题字是“在隆隆炮声中挥泪写之”。因利益驱动,有禁不止,呼吁无果。1991年,陈从周迫不得已给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写信“告御状”,终得批示,挽救了南北湖。由于先生敢在衙堂谏鼓,敢直面领导说“不”,他招惹不少非议,某市竟然把他打人“不受欢迎者”之列,他亦谑称自己是“阿Q的同乡”,然终不悔矣。故乡人民铭记这位乡贤的恩泽,陈先生过世后,陈从周纪念馆即修建于此。
显然,这些诉求类、讨公道类文字,不属“美文”之列,然而,这些充满家国情怀的随笔谁能说它不美?
陈从周,其名典出《论语》:“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梓者,匠也。梓室,陈先生斋名,先生晚年以梓翁自喻。
这些文采铄金匠心独运的随笔出自梓室,书名故用《梓室随笔》冠之。
2017年5月31日
于金陵老学堂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