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日子都温暖如春

¥46.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18199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页数   216
  •   0.34
  • CIP核字   2017231990
  •   12
  • 正文语种   
  • 媒质   图书
  • 用纸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是否套装   单册
  • 开本   32开
  • 影印版本   原版
  • 印刷时间   2017-10-01
  • 包装   平装
  • 更多参数>>

编辑推荐

  许辉著的《每一个日子都温暖如春》以春天、生活、温暖等主题,在一篇篇优雅的文字中融进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当日常的生活成为一成不变的疲惫,这本书以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体会到,只要有一颗纯真之心,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是温暖的春日。

  老树画画封面插画+赵向前内文插画,四色印刷,清新淡雅的水墨风格带给读者舒畅的阅读体验。

内容推荐

  许辉著的《每一个日子都温暖如春》为一本散文随笔集,又是一本诗词解读集。

  春天、生活、温暖等主题,在一篇篇优雅的文字中融进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从这本书中,我们读出当今都市中人对自然的渴望,对纯粹精神生活的向往。同时每篇文章中都有与主题相应的诗词,在对诗词的解读中,又体味出中国传统文字之美。

目录

一 春来之前

 渔人与渔人码头

 老历书

 小镇上的北方大馍

 从此雪消风自软

 纯净的日子让人心动

 在寒冬阴晦的日子读读书

 在暖阳中嗅到文字的气息

二 岁月流淌 春日温暖

 既然已有一片闹市,就留一片净土

 春天前的所有时光都是铺垫

 幸福就是能够心宽意懒地晒太阳

 荠菜花繁蝴蝶乱

 浅山光影 春雨如酥

 那些可以想象的有内涵的日子

 岁月流淌 春日温暖

 期待有一段能够走出的时光

 从喧闹嘈杂中脱身,心若远水

 享受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三 让内心春暖花开

 人要依规而行,不让天地失望

 含风宿麦青相接

 在江南寻找诗人的足迹

 生活在别处

 让内心春暖花开

 只要有风吹过

 寻觅原野的味道

 过一种真正柔软舒服的生活

 观察小麦的121个视角

 开满杏花的村庄

四 与我们同在的生命

 我离开雾霾浓锁的城市到乡野去

 每一个生命自带的权力

 现在仍是初春一个清亮的早晨

 和每个生命和谐相处

 有一个宽敞的性情和诗性的心灵

 山羊妈妈和她的七只小山羊

 只是晒晒太阳

 听杏花开放,听我自己的心声

 与我们同在的生命

 春天的集市气息

 我站在潺潺流过小镇的溪流旁

五 看看山看看湖看看书

 用少数时间和别人说话,多数时间和自己对白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可能有一点孔子和老子

 书房亦有名

 装模作样地看看山看看湖看看书

 河的流:春水边的问答

 和自己的淮河单独在一起

试读章节

  小镇上的北方大馍

  小镇上有一家卖大馍的,号称北方老面大馍。每天傍晚4点左右,就会有一前一后两个卖大馍的,相隔大约一个小时,小喇叭叫着,一路从镇里的方向吆喝过来,绕着湖畔的村庄吆喝一圈,再慢慢消失在远处。两个卖大馍的吆喝得不一样,一个吆喝“卖大馍喽,卖大馍喽”,声音较短促,声调较低,估计是当地人;另一个吆喝“北方大馍,北方大馍”,招牌亮得清清楚楚,言明自己是北方的大馍,声音高亢、响亮、悠长,很有穿透力。我听到他们一前一后的吆喝声,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这俩卖大馍的,他们一定是竞争关系,因为这地方不太大,有两个大馍铺子,自然会有竞争。

  大馍是江淮之间一些地区的叫法,黄河以北叫馒头,淮河流域的许多地方叫馍。北京二十年前的馒头比面包都好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段时间,我住在北京石油研究院的大院里,大院食堂里的馒头是我的最爱,买回来一顿吃不完没关系,放放更好吃。凉馒头吃起来,根本不用找菜下,比面包都好吃。但十年以后,我在北京就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馒头了,可能是外地人去多了,蒸馒头的厨师也多改为外地人了,原有的那种手艺改变了,馒头就不是老式的味道了。

  淮河流域许多地方把馒头叫馍。以前都住在大院平房里,出门见面,相互打招呼,都会问到饮食,那时代吃饱是最重要的事,吃好就是锦上添花了。出门碰见邻居,相互打招呼:“吃过了呗?”疑问句。“吃过了,恁可吃来?”“俺也吃过了。”“恁吃的啥?”“俺吃的馍。”又反问一句:“恁吃的啥?”“俺吃的千饭。”干饭就是米饭,食物匮乏的年代,按照“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的原则,闲的时候不出体力,吃的稀一点没有关系,忙的时候人要出体力,就得多吃点实在的,吃点干货,才撑得住。稀和千其实也是对物质形态的直观描述,锅里少放米多加水,就是稀饭;多放米少加水,饭就变得较干,就是干饭。因此所有语词都有其源流。

  淮河流域把馒头叫馍,但不叫大馍,叫大馍的是江淮的某些地区,比如合肥地区,都把馒头叫大馍。把馍称为大馍,馍加上一个修饰词“大”,展示的是一种状态和心态。状态是这馍实际上比较大,不像人家的馍那么小;心态是怕人家认为不够大,需要主动表述、推荐一下。这种心态大概也是古风遗传,集体意识,或日“文化自信心不足”。因为淮河以南地区两汉前都不是文化核心区(即正统文化代表区域),命名权、话语权、文化主导权都在黄淮地区,因此为了表白自己,就要主动展示一下,引导他人认可。所有语词或者都有其源流。

  卖北方大馍的那一家,是河北邯郸人,年轻的夫妻俩,三十来岁,带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再加上孩子爷爷,一家五口人,租住在小镇街边一栋楼房的一楼门面房内。门面房上下两层,但上下均只有一间,上面的一间年轻夫妻带着孩子住,下面一间加厨房,白天做工作间,晚上孩子爷爷打开折叠床当卧室。

  P10-13

序言

  这一年的春节和立春挨得较近。立春是民间普遍认同的春天的始点,春节就成为接近这一年春天的最后一场狂欢、最后一场聚会、最后一次大型亲友团聚,或春天以后的第一场狂欢、第一场聚会、第一次大型亲友团聚的舞台了。

  春节前的那些好日子都被婚礼的喜庆占为己有了。这样的所谓好日子,不外乎就是农历宜婚嫁又逢八见六,阳历逢八见六,又是双休或节假的日子。

  婚礼定在当晚的六点十八分。为何要定在晚上而不是中午?据说定在晚上有如下依据:《诗经》里有“昏以为期,明星煌煌”等描写青年男女相约黄昏时的场景,因而后人将诗意演化为民俗,“婚”即黄昏之“昏”,古人“娶妻以昏时”就是指的黄昏;“姻”表示一种亲或爱的关系;因而婚姻的意思就是在黄昏那个时段结成亲爱的关系。也正是北宋欧阳修的词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淮地区的婚礼原来都定在中午,而江淮地区都定在晚上。按理说黄淮地区是华夏文明规则的定制地区,古风应该更多保留才对,这里或许还有许多不为我知的风俗演化内容。

  亲朋陆续到达,送上红包和祝福,尔后与新人合影留念。婚礼一定不会在六点十八分开始,往往会延迟到六点五十八或七点十八。婚礼结束后婚宴开始,城市的婚宴总是有些草率,酒店菜上得快,客人喝了喜酒、拿了喜糖,很快就散了。农村婚宴的时间长,人们平时分散生活在各个村庄里,许多亲戚还来自邻县、邻省,见一面聚一次不那么容易,因此婚宴的时间就拖得长。农村以前还有流水席,考虑到人们路程远近不同,难得同时到达,农村的时间观念也不强,没法等人到齐,于是就开流水席,谁到谁上桌,谁吃好谁先走,菜流水一样地上,人流水一样地来来去去,从上午开到午夜,也算是因地制宜了。

  婚宴散了后我连夜赶往乡下去。到了湖边我走不动了,因为有一轮月亮挂在半空,这是城中难得一见的风景。一方面城中的月亮常为雾霾隔挡,另一方面城里人已经失去“举头望明月”的兴致和习惯了,没有那个心境,也没有那个雅趣了。我靠近湖边下了车,静听湖水对砂石岸滩的拍打,默认寒风在我脸上的吹拂。正如英国诗人雪莱的诗意: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我说,婚礼已经举办了,更多的喜事还会远吗?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天亮的时刻还会远吗?我的心已经平静下来了,我的状态还会差吗?湖水已经现出波光了,湖里的鱼儿还能不快活吗?车票已经剪过了,开车的时刻还会远吗?地基已经打好了,大楼盖起来还不快吗?油已经下锅了,美食还不上桌吗?时光已经流逝了,智慧还能不积累吗?

  但我最想说的那句话是:春节就要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我这本《每一个日子都温暖如春》一书的唯一主题,我是认准了在盼望着春天的呀!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目录
试读章节
序言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18199
出版时间 2017-10-01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作者 许辉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页数 216
0.34
CIP核字 2017231990
12
正文语种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是否套装 单册
开本 32开
影印版本 原版
印刷时间 2017-10-01
包装 平装
出次 1
字数 148
出版商国别 CN
中图法分类号 I267.1
首版时间 2017-10-01
印张 7
印次 1
出地 北京
145
209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