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冯至著桑农编的《书海遇合/开卷随笔文丛》是作者近年研究现代文学史上人和事的一部极富学术性、史料性的随笔集,集中不少文章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这些文章大多已发表在《文汇报》笔会副刊的专栏中,刊发后在学术界和读者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者文笔老辣,行文流畅,文章可读性极佳。
冯至著桑农编的《书海遇合/开卷随笔文丛》是冯至的首部书话随笔选集。冯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翻译家,他的书话随笔有趣味,有史料,有情有理,隽永耐读,将极大地满足爱书者的读书乐趣。
第一辑
《北游及其他》序
《十四行集》序
《伍子胥》后记
《山水》后记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译者序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重印前言
我和十四行诗的因缘
外来的养分
第二辑
忆朱自清先生
笑谈虎尾记犹新
鲁迅与沉钟社
《陈翔鹤选集》序
从癸亥年到癸亥年——怀念杨晦同志
谈梁遇春
相濡与相忘——忆郁达夫
《骆驼草》影印本序
回忆《沉钟》——影印《沉钟》半月刊序言
记徐诗荃——海德贝格纪事之二
记梁宗岱——海德贝格纪事之五
“但开风气不为师”——记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
怀念羡季
刻苦耕耘尽瘁终生
两段回忆
第三辑
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
谈读尼采
尼采对于将来的推测
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
鲁迅先生的旧体诗
鸽子的佳话——读鲁迅《题三义塔》笔记
新的萌芽——读缪弘遗诗
从前和现在——为新诗社四周年作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李广田文集》序
敲鼓与赶车——《田间选集》代序
仲平同志早期的歌唱
诗的呼唤
所有的漂泊都将是归来——张错诗集<漂泊>序
第四辑
书店所见
读书界的风尚
外乡人与读书人
小学教科书
书和读书——昆明往事之七
乐趣和没趣
红樱桃与“红娘子”
匏瓜图——文艺因缘之一
木版画《沉钟》——文艺因缘之二
梦访书店——文坛边缘随笔之五
少女面膜——文坛边缘随笔之七
病友赠书——文坛边缘随笔之八
书海遇合
肃然起敬
手握旧卷备觉情深
怀念北大图书馆
答《中学生阅读》编辑部问
谈读书
编后记
“至于这小册子里所写的,都不是世人所谓的名胜。地壳构成时,因为偶然的遇合,产生出不寻常的现象,如某处的山洞,某处的石林,只能使我们一新眼界,却不能使我们惊讶造物的神奇。真实的造化之工却在平凡的原野上,一棵树的姿态,一株草的生长,一只鸟的飞翔,这里边含有无限的永恒的美。所谓探奇访胜,不过是人的一种好奇心,正如菜蔬之外还想尝一尝山珍海味;可是给我们的生命滋养最多的并不是那些石林山洞,而是碧绿的原野。自然本身不晓得夸张,人又何必把夸张传染给自然呢。我爱树下水滨明心见性的思想者,却不爱访奇探胜的奇士。因为自然里无所谓奇,无所谓胜,纵使有些异乎寻常的现象,但在永恒的美中并不能显出什么特殊的意义。”
“对于山水,我们还给它们本来的面目吧。我们不应该把些人事掺杂在自然里面:宋、元以来的山水画家就很理解这种态度。在人事里,我们尽可以怀念过去;在自然里,我们却愿意万古长新。最使人不能忍耐的是杭州的西湖,人们既不顾虑到适宜不适宜,也不顾虑这有限的一湖湖水能有多少容量,把些历史的糟粕尽其可能地堆在湖的周围,一片完美的湖山变得支离破裂,成为一堆东拼西凑的杂景。——我是怎样爱慕那些还没有被人类的历史所点染过的自然:带有原始气氛的树林,只有樵夫和猎人所攀登的山坡,船渐渐远离了剩下的一片湖水,这里,自然才在我们面前矗立起来,我们同时也会感到我们应该怎样生长。山水越是无名,给我们的影响也越大;因此这些风景里出现的少数的人物也多半是无名的:但愿他们都谦虚,山上也好,水边也好,一个大都会附近的新村里也好,他们的生与死都像一棵树似的,不曾玷污了或是破坏了自然。”
等到第二年九月,《山水》在重庆的一个书局出版时,由于一时的疏忽,这篇不及一千字的短文却没有印在书的后边。如今重新编定这本小书,又加上三十一年以后的三篇,再把它重读一遍,觉得它并没有失却它充作跋语的意义。这种对于自然的看法,我不能不感谢昆明七年的寄居。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样朴素,坦白,少有历史的负担和人工的点缀,它们没有修饰,无处不呈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这时我认识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的现象一天一天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给予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始终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我在它们那里领悟了什么是生长,明白了什么是忍耐。
但是自从三十一年以后,除去这里加上的三篇,我就很少写《山水》这类的文字了。当时后方的城市里不合理的事成为常情,合理的事成为例外,眼看着成群的士兵不死于战场,而死于官长的贪污,努力工作者日日与疾病和饥寒战斗,而荒淫无耻者却好像支配了一切。我写作的兴趣也就转移,起始写一些关于眼前种种现实的杂文,在那时成为一时风尚的小型周刊上发表,一篇一篇地写下去,直到三十四年八月十日才好像告了一个结束。
P14-15
二〇一四年底,我将新旧芜文编了一个小册子,取书名时颇为犯愁,便信手翻阅一些前人的作品,希望能有所启发。看到冯至的名篇《书海遇合》,觉得这个标题做一本读书随笔的书名也挺合适。
二。一五年是冯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与冯至的女儿冯姚平女士联系,问及是否有纪念活动。果然,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届时将举办一个学术研讨会。冯姚平女士还让主办方发来邀请函,可惜我后来因杂事缠身,未能前往。但借此机会,我将《冯至全集》重温一遍。诗歌、小说、散文以及翻译作品,都备受关注。一些读书杂谈、序跋书评和书人书事类文章,却未曾受到重视。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为冯至编一本读书随笔选,书名就叫《书海遇合》。
读书随笔,有时也叫做书话。虽然属于小众读物,但出版界还算比较热衷。尤其是最近十余年,各种丛书相继出版,新老作者,包括已故作家都有专辑面市。其间,冯至始终缺席。他晚年曾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开设专栏,给当时的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怎么就被遗忘了呢?或许他在文学界、翻译界声名显赫;偶尔为之的读书随笔,遂被忽略不计。但从本书收录的篇目看,他这方面的写作,也为绝大多数书话作家望尘莫及。
冯至写作此类文章时,或许并没有文体的自觉。他无意跻身于书话界,却具备了书话作家所必要的全部条件,甚至自身就是书话写作的对象。他那几册薄薄的小书(三本诗集、一本散文集、一本中篇小说),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也是新文学版本收藏者的珍爱。他参与编辑出版的杂志《浅草》《沉钟》和《骆驼草》,也为民国期刊收藏者必备。他来回忆亲身的经历,回忆与师友(如鲁迅、郁达夫、朱自清、杨晦、陈翔鹤、梁遇春、顾随、李广田等)的交往,其史料价值,远非后人从书本到书本的文献考证可比。
读书随笔或书话的写作,关键在于作者的见识。而见识,取决于一个人的素养和视野。见多识广才能有所选择,有所甄别。当下一些作者,仅凭一己的癖好,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漏洞百出。还有些作者,偏于一隅,坐井观天,还沾沾自喜。而一些优秀的作者,也是或写新文学书刊,或写古籍版本,或写海外书讯,能专而不能通。像冯至这样学贯中西、知古通今的大家,难得一见。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古典文学专家,还是外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每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钻研精深。他的杜甫研究、歌德研究以及海涅和里尔克的译介,都是汉语学界的顶级水平。
当然,读书随笔或书话的写作,不是做学术研究。写给同行专家看的学术论文,可以“深入深出”,旁人不知所云没有关系;写给普通读者看的读书随笔,必须“深入浅出”,否则便失去阅读的价值和乐趣。可当下充斥市面的,绝大多数都是“浅人深出”的论文(学术垃圾)和“浅入浅出”的读书随笔(书话垃圾)。回头再来读一读冯至的文章,无疑令人警醒。这样一位大作家、大学者,文字竟然如此浅显易懂、明白晓畅、朴素自然,没有半点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真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才是读书随笔或书话写作的本色。
由于字数的限制,这本《书海遇合》未能将冯至此类文章悉数收录,但兼具史料性和可读性的精品,应该都已入选。感谢董宁文先生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努力。感谢冯姚平女士授予版权。感谢戚蕊小姐为本书电子版所做的校对。希望读书界的朋友能够注意到这本书,注意到冯至也写过读书随笔或书话,而且写得相当好,堪称这一领域的大家。
桑农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