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启蒙光荣与梦想)(精)/梅毅说中华英雄史

¥59.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31732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页数   422
  •   0.67
  • CIP核字   2017235333
  •   25
  • 正文语种   
  • 媒质   图书
  • 用纸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是否套装   单册
  • 开本   32开
  • 影印版本   原版
  • 印刷时间   2018-01-01
  • 包装   精装
  • 更多参数>>

编辑推荐

  梅毅著的《辛亥革命》介绍:梅毅的书比较可贵的地方在于,在整个的叙事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成败得失,是在历史的叙述中一环环展现出来,没有马上就进入一种历史判断。……按照历史情景的本身来展现双方的对垒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可以说是相对平实地去展示历史。这样出来的效果,相对来说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内容推荐

  梅毅著的《辛亥革命》介绍: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的那一年,华丽帝国的遮羞布下,满是能致它死地的痼疾和菌群。看似平静的表层下面,涌动着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潮流:革命!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高喊“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强烈呼吁改革。手无寸权的光绪帝,书生气的维新臣,赤手空拳地与老迈而阴奸的慈禧及其羽翼争斗。辛亥革命的枪声脆然一响,二百六十多年的大清龙旗,应声而落……无数坚忍不拔的革命士兵、知识分子,抛头颅,洒热血,以身殉志,以命酬国。“自立军”首领唐才常率先倒下;史坚如、吴樾、徐锡麟赤血横流;一生戎马倥偬的民族英雄赵尔丰,摇身一变成为成都“赵屠户”;袁世凯养敌自重,“篡夺”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是一首个人英雄主义的伟大史诗,也是一首民族主义的雄浑交响曲!

  铁血华年,革命早夭。近百年的岁月已恍如云烟,革命的激进者翘首企盼的苦涩,在辛亥革命枪响后,长久萦绕于我们的心头。

目录

上卷 清朝覆亡的或然与必然

引子

火山口上的政权

被刻意夸大的鸿沟

倍然激化的清末满汉矛盾

地方与中央的角力

立宪派与督抚们“民主”演练中爆发的怨愤

那只“看得见”的大手

北洋军事势力的抽心一剑

离心离德的“长城”

清朝新军的政治逸轨

“受迫害狂”的臆想

晚清特定背景下民族主义心理的“裂变”

民间秘密力量的暗流涌动

清末会党势力及各类“邪教”对清政权的侵蚀

铁路,辗过清帝国的心脏

四川保路大起义的发酵

下卷 革命进行时

引子

早产的革命

暗夜沉沉血作灯

唐才常,世纪率先倒下的英雄

赤血横流洗乾坤

史坚如、吴樾、徐锡麟的无悔青春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韶华时光汪精卫

一夫鸣枪三军皆反

辛亥首义之精彩华章

多米诺骨牌这样倒塌

辛亥革命长镜头

风云满地起枭雄

袁世凯出山

过把瘾就走

昙花一现的南京“临时”政府

百劫山河乱愁叠

清朝的覆亡

附卷

附一 启蒙者和国家主义者的悲剧

从端方和赵尔丰谈起

附二 国殇为鬼无新旧

从张振武看辛亥首义元勋们的下场

附三 辛亥革命大事记

(1894年11月~1912年4月)

试读章节

  被刻意夸大的鸿沟

  也就是说,在历史记忆沉淀中,当时真实的满汉关系完全失去了粉饰多年的温情脉脉,满族人群成为众恶所归,成为众矢之的。于是,早已经扔入历史深洞中的词语,重新被捡拾出来——“犬羊”“东胡”“逆胡”“膻虏”“建虏”“索虏”“鞑虏”等,沉渣泛起,鸦片战争后被满汉士大夫专指西洋列强的“夷虏”字眼,忽然间都堆砌在满人统治者身上……

  其实,满汉矛盾,从始至终,一直是清朝统治者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

  清朝乃马上立国,女真基因的满洲军事集团横暴异常,他们靠抢靠骑兵靠杀人建立起强权政治。这些从山海关外奔驰呼啸而来的“野蛮人”,开国之初,就创设了不少民族歧视政策,且一直延续至清末:

  第一,官职分满汉。同职官称,满官大于汉官。重要衔职,汉人不能染指;第二,对待满汉采取不同的法律。满汉发生纠纷,偏向满人;第三,满汉不准通婚(不准旗女嫁汉人,默认汉女嫁旗人);第四,满人不从事生产,只可做职业军人,他们的生活全由政府包办。

  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民族歧视政策,自清初到清中叶,由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盛世”呼声高,国内的所有满汉人民,似乎对这些“不公正”皆习以为常,没多少人跳出来去“重视”这个问题。

  其实,在清统治的所有时间段内,反满和排满一直没有停止过。朝堂之上,清廷确实有着不少汉人的高级合作者:陈名夏,谭泰,李光地,汤斌,徐乾学,高士奇,等等;但在民间,一直以“夷夏之防”为主张的知识分子,与那些“顺臣”相比,更是不绝如缕,薪火相传。在他们“春秋大义”的感召下,民间各种武装结社和会党活动非常活跃,仇满排满的思潮暗流涌动,与清朝相始终,从来没有停歇过,其中尤以天地会“反清复明”宗旨最为直接明白。

  为了与之针锋相对,清大兴“文字狱”。在扑灭反满宣传的同时,他们对各种会党反抗也不遗余力地加以血腥、残酷镇压。以文字狱为例,清政府从顺治五年(1648年)的毛重倬的“刻制艺序案”开始,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贺世盛“笃国策案”为止,大狱繁兴,多达八十多起,牵连人众,穷究极治。

  一直到19世纪初,清廷才稍稍放缓文字狱的究治。随着文字狱的放松,知识分子参与的会党活动也趋入低潮,其标志是嘉庆年间江西的胡秉耀等人奉朱毛俚起事的最终失败。在狱中,胡秉耀曾给清朝江西巡抚阮元写了几首诗,从中可以发现中国反满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能解春秋有几人,漫将刘备作黄巾。”

  树欲静而风不止。没过多久,白莲教暴动开始了新一轮排满反清的历程,而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檄文满天飞——“胡奴”“鞑狗”字眼遍布人目,特别是杨秀清的《奉天讨胡檄》,脍炙人口之余,一泻汉人二百多年的沉郁悲怆之气。即便如此,由于白莲教、太平天国政治视野狭窄,他们反满色彩并非十分浓厚,且再不提及“反清复明”的古老口号。

  清末十年间,满汉矛盾愈演愈烈,甚至达到“太平天国”起事以来的最高点。革命党人煽动起义,最能激起人们热血的,就是拿满汉矛盾当大题目来加以发挥。

  如果仔细翻检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通篇累牍,人目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排满”!无论是兴中会誓词还是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四字,皆显眼地列为首项,耀人眼目。

  值得我们叹息沉吟的是,作为近三百年来政治支配者的满族人群,在儒家文化如此具有超强同化“腐蚀力”的中国,竟然一直“融而未化”,这确实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满人人关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文化方面讲,汉族的传统儒家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了满族自身的文化传统。这种转变,非常非常充分,因为中国文化那种绝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任哪个草原民族都无法抵御。P14-15

序言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016年11月30日,我作为中国作协九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话语入心,感受颇深!

  联想到我本人的创作,从2003年到2015年,12年时间,正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找回中华民族那份沉甸甸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在中国最物质的南方城市深圳,我坐着冷板凳,独立完成了11卷本、500多万字的《帝国真史》系列丛书。

  抚今追昔,纵观历史,如今,我静下心来,俯首思之,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我们是一个历史上有无数英雄的民族!

  回望中国历史数千年进程,特别是朝代更迭的那些铁血岁月,英雄鹰扬,豪杰虎跳,确确实实让后人无限神往!在每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伟大时代中,各类英雄横空出世,他们之间的纠葛、交结、争斗,无不充满了动人心魄的感人故事,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荡溢着历史的波谲云诡,迸发出惊人的感动力!即使在今天,无数中华历史英雄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肝肠寸断的瞬间,那些汗与泪倾泻而成的故事,依旧晶

  莹闪耀……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物质时代,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英雄崇拜,可以治疗拜金主义的“软骨症”,可以治愈蝇营狗苟的精神瘫痪,可以让我们在庸常生活中重新体味诗性的、崇高的人性大美与激情,可以一砖一瓦地重新建砌我们民族精神的巍峨华殿,可以让我们在对英雄人物的遭遇中感同身受的同时,细细咀嚼诗性而永恒的苦难、孤独与崇高——一切的一切,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和重铸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风骨!

  我在“以人为本”“以人带史”的独特历史讲述中,总会给大家展示历史洪流中那些血肉英雄的一生传奇。大哉英雄,他们离奇跌宕的命运和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和恩义散场,连我这样冷静的写作者都每每为之流泪动容。我希望能够以客观的、现场感的讲述,消除流水账式干巴巴教科书的平铺直叙,一改宫廷史书荒诞不经的星宿下凡式的神化,一改旧时代民间叙事中英雄故事天命巧合的际遇铺陈,泯除昔日怪力乱神的“超现实”力量冲突——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重力突破传统中国通史写作那种老旧的格套,从崭新的、完全的、人性义理的角度,去描写、描摹历史中的“人”在乱世之中生存挣扎所遇到的矛盾、痛苦,从而进一步展示出那些伟大时代伟大英雄的反省、发愤、坚忍,展现乱世之中人性的恢宏壮美和平凡生命力的顽强不屈。  在两千多年中华帝国历史的宏大画幅中,我们面对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有时候,确实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波澜壮阔之间,我总会发现那些欢乐或悲伤英雄身上的熠熠闪光,他们高尚的友情、撼天动地的义气、深沉的亲情,以及奋不顾身的勇气——所有这些,无不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出我们国人一直以来崇尚的价值观,体现出我们最原始、传统的道德。他们的英雄传奇,他们的侠义勇武,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无不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相契合,故而历久弥新!

  以历史的逻辑和历史的纵轴、横轴构建传奇化的个人经历,确实非常不容易。为此,如同入群山寻宝,我只能对史料细细爬梳,从汗牛充栋的史料中仔细挖掘,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增添合理想象,还原历史,润饰附会,撷取那些细微、深刻而又不经意处的细节,继而细细雕琢,默默推想,最终来张扬我们心目中的历史英雄楷模,体现出那些英雄们平凡中自然而然的感人情怀,挖掘出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复杂而伟大的人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在十多年的写作过程中,我力避当下坊间最流行的群氓庸俗搞笑史观,扬沙弃砾,以历史守护者的角度,切入中华大历史活生生的血肉肌体之中,从中发现每个伟大时代各路英雄的英伟、自我突破,甚至是狂狷的人格状态,探究辉煌乱世大时代中作为个体的“英雄”的挣扎过程。

  看啊,这些人,有血有泪,有悲伤有欢乐,有飞扬有落魄。看啊,这些历史长河中伟大英雄们短暂而辉煌、悲伤的人生历程,真实而丰沛的情感。今天的人们,肯定能够在谛听和仰视中,深刻感受我们伟大历史嬗变无常的命运,沉浸于历史戏剧性的快感中,体悟那些英雄在困境中的抉择和成长。

  在我们为泪水所溅湿的笑声中,在惊回首的历史探望中,那些具有冰山大漠魂魄的英雄雕像,在中华民族雄浑壮美的历史背景映衬下,会越来越清晰而丰满!

  2017年8月6日于深圳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目录
试读章节
序言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31732
出版时间 2018-01-01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作者 梅毅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页数 422
0.67
CIP核字 2017235333
25
正文语种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是否套装 单册
开本 32开
影印版本 原版
印刷时间 2018-01-01
包装 精装
出次 1
字数 368
出版商国别 CN
中图法分类号 K257.09
首版时间 2018-01-01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地 四川
150
215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