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生活十讲(精)》是蒋勋经典代表作,十年心血,省思当下社会,为疲惫的现代人找回生活的信仰。
蒋勋坦然温柔的文字,称出生活本来的重量,更引领我们看见自己,在百转千回的人生旅程中,寻得一片自心的清明。
书中所承载的,是广阔生活的十个侧面,内容悲悯却不忧伤,寥寥数语,掷地有声。
蒋勋著的《生活十讲(精)》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自序
第一讲 新价值
从文学中寻找人生的解答
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
一切都在商品化
物质消费成了共同价值观
知识分子的风范
以人为本的教育
倾听孩子的心事
每个角色有自己的定位
“够了”的快乐哲学
第二讲 新官学
生是为了完成悲壮的死?
官学阴影尚未解除
知识本身就是权力
千锤百炼的经典
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第三讲 新伦理
内省能力需要教育
由大国操控的意识形态
生命中幸福的开始
社会需要多一点思考
人际关系的变幻
如何界分权利与义务
第四讲 新信仰
把信仰导回心灵的本质
最高信仰就是自然
以人情作为最高指向
思辨能力的培养
肉必自腐而后虫生
看到生命本质的真相
第五讲 谈物化
知识分子应把持的价值
祭祀繁荣经济的动物
走上极端的另一边
社会的物化在不知不觉中
维持社会的多元性
第六讲 创造力
人对整个宇宙所知有限
“信徒”是文学的障碍
经典文学传颂千年
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
神话的无限领域
第七讲 文学力
人生真相与假象
文学与哲学
文学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
有助于生命态度的建立
让作家安心创作的环境
文学没有死亡
诗人的编务与诗作
当兰波在台湾
创造出独特的文体
文学是一种感染
第八讲 爱与情
犹如船过水无痕
爱是人生的课题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爱情选择常两难
给对方海阔天空的自由
爱的平衡
世上我只爱你一人?
以暂时保管的心情面对爱
第九讲 情与欲
设下防范的关卡
情欲变成一种恐惧
真正诚实地面对问题
孤独面对生命关卡
情色的诱惑
教忠教孝,却不教情教爱?
情色与色情没有差别
男人的动物性本能
无知地带的禁忌
第十讲 新食代
“食”的回忆与记忆
自然永续的循环
用心与有机
在新食代学会等待
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现问题?
我个人觉得,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现在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些现象,错愕吗?我一点也不觉得。
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在我那一个年代就开始发生。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譬如我从事艺术工作,关心的是创作力、关心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学校教过,从联考分数最低的学校到联考分数最高的学校,我都教过。以我所教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觉得这些学校之间有太大的差别。
如果你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的,他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譬如说看电影或者读小说,从中就有很多机会碰触到人性的问题。
可是专门会考试的学生呢?往往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一九九八年发生震惊社会的王水事件,一个女孩子因为和另一个女孩子与同一个男友交往,在慌张之际,就把化学方面的专长用出来,她调出了“王水”,犯下谋杀案。
我们可以说,她的专业知识分数非常高,但她在道德跟情感处理上是零分。
她是坏或是残酷吗?我不觉得,她根本没有其他选择。平常她没有这样的准备,缺乏对人性的了解,我称她为“无所措手”族,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最后警方带她到现场时,她很茫然;她当然茫然,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这些个案非常明显的就是我们说的“好学生”,他们要进的科系和研究所,都是最难考的,他们从小就埋头在升学、考试里,忽略了其他。从很多年前我就很怕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一旦犯罪,对于“罪”的本质,完全不了解,因为他根本没有机会接触。
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要指责这样的事情,矛头应该是指向一个教育的架构,这个架构教育出一批批像这样非常奇怪的人。
我听过很多明星学校内发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在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拒绝联考的小子》,就已经指证出明星学校内,为了考试、拿高分,同学之间如何斗争,如何去伤害别人。我听过太多这一类的事,也隐约感觉到考试导向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的孩子会发生很可怕的事。 而这些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就是我们受的“恶果”。从文学中寻找人生的解答
我举一个例子,我自己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大概初中一二年级,我很苦闷。我相信凡人处在一个生理发育、转变的时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时候。不只是身体开始变化,声音变粗、性征出现,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时刻,就在此时,也就是启蒙时刻。
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身体的苦闷,却无法解答。因为生理的苦闷引发我开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体的欲望冲突得很严重。我不知道女孩子会不会这么严重?以男孩子来说,包括我和我的同伴,都是非常严重的,那是一种来自于生理上奇怪的压力。
P15-17
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二十世纪九○年代,我在一家电台主持了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每星期一次,大约一个小时,谈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
我当时在大学美术系任教,但是不觉得广义的“文化”应该局限在狭窄的艺术范围。相反的,社会里许多与人的生活有关的现象,常常比艺术更能反映出文化的本质。
我把一星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做话题,也许与食衣住行有关,也许是从一个谋杀案件里看到的伦理或爱情关系,也许是价值体系里不容易觉察的保守性与堕落性……
文化往往不是呈现在上层的文化礼教中,却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之中。
这个节目一做十年,得过金钟奖,随着电台的路况实时报告频道,成为全岛无远弗届的收听节目。
十年的录音,收藏在电台的仓库,当年负责录音控制室的翁先生因肝病去世,我也中止了这个节目。
许多年后,有做公益的朋友找出录音,制作成数字光盘,我授权捐给监狱的受刑人,使我常常收到狱中的信,告知他们在寂寞困顿中从声音得到的些许安慰。
二○○八年初联合文学的玉昌、晴惠谈到他们家多年来保留的一套录音,询问文字整理的可能。
我对过去的东西没有太多眷恋,船过水无痕,不想再听,也不想再看。
但是一年中,玉昌、晴惠真的整理出了这本《生活十讲》,我没有太多话说,只能说:谢谢!
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无论多么混杂浊乱,十年过去,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于八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