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伊夫·博纳富瓦著的《隐匿的国度(精)》是一部关于阅读、旅行、绘画和写作的散文随笔。
从意大利的中世纪小镇到印度的历史古城,从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神奇历险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诗人博纳富瓦以深邃的思想、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隐匿的艺术国度。
伊夫·博纳富瓦著的《隐匿的国度(精)》是一部述说图像又超越图像的艺术史随笔。作者伊夫·博纳富瓦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在书中,博纳富瓦纵笔于艺术与想象的国度,从中亚孤寂的黄沙到远西锈迹斑斑的铁轨,在谜一样的写作空间,他试图从意大利这片充满诱惑的土地,从乌切诺、皮耶罗、波提切利和普桑身上,发现图像的本质和功能,以及艺术与世界、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样想象着,我重又转向地平线。在现世,我们被精神的某种秘痛侵袭,大地表现出的某些缺憾没收了它可能给予我们的好处。而在彼岸,山谷的轮廓更为清晰,更有那天空中一闪而过的雷电,不知怎的,因那更微妙的言语,因那得以拯救的传统,因那我们所未知的情感(我既无可能也不愿那样选择),一个民族存在于与它匹配的空间,秘密地统治着世界……我说是秘密的,因为此刻我并没有去构建一个与我们所知的宇宙针锋相对的东西。决绝的民族和地方并非需要脱离出日常条件去梦想一个存在,把它们包裹在臭氧层中。如果说在这儿我们没有缺憾,我认为那儿的人们区别于我们的是一个不甚典型的古怪的简单动作,或者一个我们的近邻跟他们打交道时根本不会去深究的词汇。难道显而易见的事物不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吗?尽管如此,于我而言,如果这样的机遇给我敞开了这条道路,我理应能够了解。
这就是我在十字路口所梦想的,稍迟片刻,自然而然地,我被容易给人异域印象的那些事物所困扰。这些印象隽永而令人难以忘怀。远处出现一条石头路,周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村落;火车驶向夕阳中狭窄的山谷,驶过路旁的房屋,有扇窗户透出灯光;船只沿着堤岸下行,阳光反射在远处的一扇窗上(有一次是在卡拉柯[Caraco],人们传说那儿的路因为长时间地被藤蔓侵蚀已成迷踪)。每到此时,我的胸中会瞬间升起别样的激情,我感觉在接近,不由自主地等候时机。在那儿,这些村庄叫什么名字?为什么阳台上有一团火?人们过来和谁打招呼,在呼唤谁?当然,等我来到这些地方的某处,燃烧的激情消退了。然而整整一个时辰,当有脚步声或话语声透过关闭的百叶窗爬至我的旅馆房间,激情又会重新增长。
卡普拉亚,我长久以来的祝福之城!它的形态——峰峦和平原交替的长长的风景线——在我眼中如此完美,我久久不能挪开视线,尤其是晚上,当它从初夏第二天的薄雾中脱颖而出,如此高远让我只能相信它在地平线边。但卡普拉亚属于意大利,没有路把它与我所在的岛屿相连,据说它几乎一片荒芜:这是个只有几个牧羊人知道的地方,这让他们得以在天边长着茉莉与水仙丛的岩壁攀爬游荡(空处间或有几棵橄榄树和角豆树),这一切给予它一种原生的特质,使它成为那个我急切梦想的真正的地方。季节更迭,生活轨迹的改变,使我再也见不到卡普拉亚,我几乎要忘了它,就这样过了一些年头。后来有一次我在早晨乘船去热那亚,目的地是希腊;晚间时分,我突然心血来潮爬到甲板上向西望去,离我很近的地方浮现出堤岸,一块块岩礁在我右手边迅速掠过。一种目光,一种内心的触动:潜意识深处的记忆萌发了,埋伏在那儿,在我意识到之前我已明白。不可能吧,但确实在我眼前的正是卡普拉亚。卡普拉亚的另一面,我从未见过的一面,不可想象!它变了样子,更确切地说,由于我们离得太近而认不出它了(因为我们真的在离岸不到100米的地方经过)。岛屿前行着,自我展现着——简洁的海岸线,不起眼的地面,只见到一个小小的码头,通向远处的一条路,间或有一些房屋,以及绝壁上的城堡——它即将消失。
P4-6
主编的话
1
时下距京师同文馆设立推动西学东渐之兴起已有一百五十载。百余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西学移译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累积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从西方寻找出路的理想,以至当下中国人提出问题、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进路和理路深受各种各样的西学所规定,而由此引发的新问题也往往被归咎于西方的影响。处在21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情境里,如何在译介西学时作出新的选择,又如何以新的思想姿态回应,成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一个严峻问题。
2
自晚清以来,中国一代知识分子一直面临着现代性的冲击所带来的种种尖锐的提问:传统是否构成现代化进程的障碍?在中西古今的碰撞与磨合中,重构中华文化的身份与主体性如何得以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中西、古今”的对立倾向能否彻底扭转?在历经沧桑之后,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如何重新激发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当代西方文明形态的理想模式一再经历祛魅,西方对中国的意义已然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但问题是:以何种态度应答这一改变?
中华文化的复兴,召唤对新时代所提出的精神挑战的深刻自觉,与此同时,也需要在更广阔、更细致的层面上展开文化的互动,在更深入、更充盈的跨文化思考中重建经典,既包括对古典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与考察,也包含对已成为古典的“现代经典”的体认与奠定。
面对种种历史危机与社会转型,欧洲学人选择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解读欧洲的经典,既谦卑地尊重历史文化的真理内涵,又有抱负地重新连结文明的精神巨链,从当代问题出发,进行批判性重建。这种重新出发和叩问的勇气,值得借鉴。
3
一只螃蟹,一只蝴蝶,铸型了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枚金币图案,象征一个明君应具备的双重品质,演绎了奥古斯都的座右铭:“FESTINA LENTE”(慢慢地,快进)。我们化用为“轻与重”文丛的图标,旨在传递这种悠远的隐喻:轻与重,或曰:快与慢。
轻,则快,隐喻思想灵动自由;重,则慢,象征诗意栖息大地。蝴蝶之轻灵,宛如对思想芬芳的追逐,朝圣“空气的神灵”;螃蟹之沉稳,恰似对文化土壤的立足,依托“土地的重量”。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那里,这种悖论演绎出一种智慧:审慎的精神与平衡的探求。思想的表达和传播,快者,易乱;慢者,易坠。故既要审慎,又求平衡。在此,可这样领会:该快时当快,坚守一种持续不断的开拓与创造;该慢时宜慢,保有一份不可或缺的耐心沉潜与深耕。用不逃避重负的态度面向传统耕耘与劳作,期待思想的轻盈转化与超越。
4
“轻与重”文丛,特别注重选择在欧洲(德法尤甚)与主流思想形态相平行的一种称作essai(随笔)的文本。Essai的词源有“平衡”(exagium)的涵义,也与考量、检验(exarmen)的精细联结在一起,且隐含“尝试”的意味。
这种文本孕育出的思想表达形态,承袭了从蒙田、帕斯卡尔到卢梭、尼采的传统,在20世纪,经过从本雅明到阿多诺,从柏格森到萨特、罗兰·巴特、福柯等诸位思想大师的传承,发展为一种富有活力的知性实践,形成一种求索和传达真理的风格。Essai,远不只是一种-书F的风格,也成为一种思考与存在的方式。既体现思索个体的主体性与节奏,又承载历史文化的积淀与转化,融思辨与感触、考证与诠释为一炉。
选择这样的文本,意在不渲染一种思潮、不言说一套学说或理论,而是传达西方学人如何在错综复杂的问题场域提问和解析,进而透彻理解西方学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自觉,对自身文明既自信又质疑、既肯定又批判的根本所在,而这恰恰是汉语学界还需要深思的。
提供这样的思想文化资源,旨在分享西方学者深入认知与解读欧洲经典的各种方式与问题意识,引领中国读者进一步思索传统与现代、古典文化与当代处境的复杂关系,进而为汉语学界重返中国经典研究、回应西方的经典重建做好更坚实的准备,为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创造可能性的条件。
是为序。
姜丹丹(Dandan Jiang)
何乏笔(Fabian Heubel)
2012年7月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