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民国春秋文丛

¥45.60 ¥48.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111032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页数   361
  •   0.532
  • CIP核字   2016182094
  •   17
  • 正文语种   
  • 媒质   图书
  • 用纸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是否套装   单册
  • 开本   16开
  • 影印版本   原版
  • 印刷时间   2016-10-01
  • 包装   平装
  • 更多参数>>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教育史,绝版七十余年的珍稀民国教育史料。

  教育家、出版家、《辞海》首任主编、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舒新城深思学术与人生的精神自传!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记录了舒新城先生在1893—1925年间的教育生涯。

  著名学者杨天石、葛剑雄、雷颐、谢泳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记录了著名教育家、出版家、《辞海》首任主编、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舒新城先生在1893—1925年间的教育生涯,这是一部舒新城深思学术与人生的精神自传,更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专属民国教育史。《我和教育》初版于1945年11月,尘封七十多年后,广东人民出版社重新向世人展现了这份珍稀的民国教育史料。

目录

第一编 学生生活

 第一章 幼年时代

  一 刘家渡

  二 幼年生活

 第二章 私塾生活

  一 故乡私塾

  二 入学的第一天

  三 私塾课程

  四 胡氏家馆

  五 龙王江

  六 回龙阁

  七 八股文和应制诗

  八 商业经验

  九 张氏学塾

 第三章 书院生活

  一 鄜梁书院

  二 书院的规制

 第四章 县立高等小学

  一 “洋学堂”

  二 开学的一天

  三 生活一般

  四 万寿与国丧

  五 课外种种

  六 小学教员检定

  七 初去长沙

  八 革命

  九 结婚

 第五章 常德、长沙、武昌三校

  一 常德第二师范

  二 长沙游学预备科

  三 武昌文华中学

 第六章 岳麓高等师范

  一 借文凭

  二 经济状况

  三 岳麓书院

  四 高等师范

  五 留学热

  六 游山玩水

  七 华尔伟先生

  八 退学风潮

  九 筹安会

  十 杨怀中先生

  十一 几本书

  十二 《朱子教条》

  十三 依恋

第二编 教师生活

 第一章 初期的尝试

  一 试做教师

  二 职业之始

 第二章 生存竞争之始

  一 高师毕业

  二 各奔前程

 第三章 音乐教师

  一 兑泽中学

  二 客串

 第四章 本行

  一 同行竞争

  二 求全之毁

 第五章 教育学讲师

  一 研究教育之始

  二 代理教育学讲师

  三 一身兼三职

 第六章 教务主任

  一 奠定教育著述的基础

  二 教育经验

  三 学术研究

  四 五四运动

  五 位别

 第七章 师范教员

  一 “五四”后的中国教育界

  二 湖南第一师范

  三 罢教

  四 能力分组制及选科制

  五 校长民选

  六 课余生活

 第八章 中学主任

  一 学制系统改革先声

  二 中国公学

  三 初次风潮

  四 二次风潮

  五 风潮大概

  六 风潮结局

  七 自由园地

  八 主张五年制理由

  九 规定中学课程的原则

  十 辅导制

  十一 工作制

  十二 分科教室

  十三 道尔顿制

  十四 男女同学

  十五 辞职

  十六 话别

 第九章 暑校讲师

  一 东大附中

  二 讲演忙

  三 参观中等教育

  四 教育问题

  五 舒适的生活

  六 少年中国学会

  七 少年中国学会纲领

  八 少中的办学计划

 第十章 高师教授

  一 人川之由

  二 成都高师

  三 何以来成高

  四 蜀道乐

  五 煤山遐思

  六 我将何为

  七 书生之见

  八 两度风波

  九 师生结婚

  十 师生恋爱

  十一 李劫人代牢

  十二 化装离蓉

  十三 我的态度

  十四 丰富的收获

第三编 教育著述生活

 第一章 初期写作

  一 札记

  二 《湖南民报》

  三小说之尝试

 第二章 教育著述的尝试

  一 《心理原理实用教育学》

  二 《湖南教育月刊》

 第三章 副业

  一 生活的准备

  二 《教育心理学纲要》

  三 《心理学初步》

  四 《公民课本》

  五 《人生哲学》

  六 四本关于道尔顿制的书

  七 《个性论》

  八 《现代心理学之趋势》

  九 《教育丛稿第一集》

  十 《蜀游心影》人

 第四章 正业

  一 理想与计划

  二 一位朋友

  三 生活工作问题

  四 《个别作业与道尔顿制》

  五 《中国教育辞典》

  六 《中华百科辞典》

  七 两册《常识丛书》

  八 《教育通论》

  九 《现代教育方法》

  十 研究工作的计划

  十一 研究工作的难题

  十二 红眼睛刘先生

  十三 《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十四 《中国新教育概况》

  十五 两部《教育指南》

  十六 《近代中国留学史》

  十七 《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

  十八 一些教育史论文

  十九 两部应时书

  二十 政治难民

  二十一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二十二 三个提案

  二十三 一颗炸弹

  二十四 理想的幻灭

  二十五 快乐的园地

  二十六 迁居改业

几件礼物

写完以后

附录:我所知道的舒新城

试读章节

  二 入学的第一天

  第一天入学的情形,我现在不很记得清楚。只记得阁子庵和我家平行,同在刘家渡下截的末尾。但因一在东面的溆水之滨,一在西面的金山之麓,所以相去还有一里余路程。而这一里余的道路,又得经过几道水沟、两户人家。让四岁多的孩子单独在水旁行走,固然不是家长们所放心,而道旁那两家的狗又是有名的凶恶,无论什么人走过,它们都狺狺然向之追逐,我更无法独行。所以自第一日上学至中秋节,都是由祖父接送。

  我乡有句俗话叫做“男服学堂女服嫁”,意思是说:不论怎样顽皮的男孩或女孩,只要送到学塾或嫁到婆家去,便会服服帖帖的;同时也表示学塾与婆家是两个很有权威的地方,而为男孩子与女孩所畏惧。可是我当幼时,非常愿进学塾,而不愿常在家中。这第一由于家庭没有小朋友做伴,第二母亲把我当作“小大人”管教过严。所以当祖父送我进学塾去的时候,我绝不感畏惧。我现在还能记得清楚的是过了上元节——正月十五——之后,母亲就替我预备新衣服、新鞋袜、新帽子,说要送我去读书;我因父亲不时于工作之余,翻阅些小说杂字之类,而从旁认得几个字,遂以为读书并不是难事,而有新衣服穿到反视为一种快事。所以母亲夜间替我忙针黹时,我总是陪着她,催她从速制好。当上学的那一天,母亲清早便把新衣服给我穿,并且预备一些酒菜备祖父送我到学塾去时带去。早饭后,她一面忙着预备香烛献祖先,一面忙着请祖父和父亲引导我向祖先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礼。礼毕之后,并由父亲指导我向祖父、祖母、叔父、叔母、姑母、长工——长工虽系雇工,但在生活上则每视为家庭之一员,此为我乡通例——母亲一一行叩首礼,母亲复嘱向父亲行叩首礼,然后由祖父领着我出大门。当临行时,所有的长者,都向我说吉利话,祝我“步步高升”,母亲并燃鞭炮相送。那时我并不知他们的用意所在,不过我有一种很强的印象,就是“读书人到底与人不同”。所以我那天特别欢喜,在路上一面跳跃,一面和祖父说个不停。

  我到阁子庵的时候,那山门外的杨柳、山门里的古柏、佛堂的神像、两廊的尼姑,都好像和我很有渊源,而觉得亲热。走进左旁的客堂中,见着上面的壁上贴着一张长方红纸,中间写着一行黑字,底下摆着一张桌子,设有香案,燃着香烛。我觉得和我方才在家中所经过的情形相仿佛。不过旁边还有一张桌子,摆着些书籍和笔墨,桌旁又坐着不认识的穿长衣的大人,此外并有几张放着食盒的方桌,和家中的情形有些不同而已。祖父跨进门内,就向那“大人”招呼,把所带的食盒放在桌上而引着我首向那红纸行三跪九叩首礼,次向“大人”行叩首礼而命我称他作先生,次命我向坐在先生旁边的大人和孩子作揖,我都一一遵命。而礼毕之后,先生便称赞我很好,并命我坐在他很近的一条凳上,而询我的年龄和在家里做什么事等等。坐了很久,别的家长陆续带来的孩子们有了十几个,然后由先生戴着没有顶子的红帽子——顶子要考试入泮的人才能戴,我那先生不曾进学——穿着马褂,换过香烛,在前面引导我们一班孩子们再向那红纸写黑字的长条——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礼。礼毕之后,命我们向家长行叩首礼,家长们又命我们向先生行一跪三叩首礼,再由先生命我们就坐,他也就坐,并在桌上取一本书向我们宣读——《论语》第一章——我们大家都屏息静听。没有多久的时间,他先把书放下,起立向送我们的家长作揖,他们还他一揖之外,同时命我们向他作揖。然后由先生命我们出外游戏,他们则把各人所带的酒菜拿出来围坐在一起陪着先生饮酒吃菜。

  这一群孩子彼此有相识的,有不相识的,但都有一二个伴侣。只有我平日既不和邻儿往来,而且年龄又最小,当然是孤单单的。可是我在当时并不感寂寞;当初虽然不曾参加他们的活动,但看着他们那样在园林中跑来跑去反很感兴味,所以终于因为一个十余岁的大孩子的一邀,而跟着他们跑了。没有多久,祖父和其余的家长,都提着他们带来的食盒出来,各把自己的孩子寻着带回去吃午饭。当临走时,我们一群孩子仍各向孔子牌位及先生一揖而别。在归程上,祖父告我先生姓刘,并问我“学塾好吗?”我则以为那里有那样多的同伴,和那么宽的地方让我们玩,比孤寂寂地在家里好得多。不过一天要叩那么多的头实在是一件烦杂的事情。祖父回家后,在午餐席上把我在学塾的种种行动和先生称赞我的话和问我的情形,一一详告祖母,大家都很欢喜,母亲尤其高兴,特别煮一个鸡蛋给我吃。并且告我,以后只要书读得好,每天都可吃一个鸡蛋,父亲则告我以后只要上学去和散学回家时向祖父、祖母和母亲作一个揖,到学堂向先师和先生作一个揖就行了,不必天天要叩那么多的头。

  P9-11

序言

  这部书自最初执笔至完稿,经过十年,其完成且出于预期之外;在我的写作生活史中,不独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再过若干年,甚至连自己也记忆不着其中的曲折。所以在全稿校阅完毕之后,再加上这段话。

  当民国十八年十一月十日我与中华书、局订立编辑所所长契约之前,即与陆费伯鸿先生再四谈及任职后之写作与《近代中国教育史》未完成之工作问题,他谓编辑所之事务不多,同人均系君子,无需管理,尽有余暇从事自己的工作。所以在契约上写上好几部当时已经动手或已有材料的书目。不料十九年一月入公司而后,天天忙着核稿、签字、写信、会客、赴宴的种种“应付”问题,实际上诚然“尽有余暇”,不过“余暇”都是片断的,不能拿来从事于较大部的著述;而且“应付”的问题,要随时以他人为主,事务固不能由自己决定,时间更不能自由支配。有时一件事看来极平常,不过一二句话或三五个字即可解决,但以人事与环境上之种种关系,要写此三五个字或说此一二句话,便得事前或事后考虑几小时以致数日或更多的时间。所以在时间上诚然“尽有余暇”,在脑子里却少空闲。到沪而后,除去写信和写日记外,什么都写不成,甚至《人生哲学》和《中华百科辞典》要略加修订,也得请人代劳。

  整理编辑大部书籍固然要整段时间,而为我十九年以后职务所不许,但以素有写作习惯而发表欲颇强,欲完全将时间消磨于事务处理或闲散之中,亦非所愿。故到沪以后,以为放弃研究工作,固为事实之所逼,但写个人生活的自传,当无问题。而我在三十五岁以前的生活是以教育为主体,故决定以片段的时间,写一部《我和教育》。适十九年十二月三日赴南京出席中华学艺社年会而有两次讲演,均以《我和教育》为题。当时本拟努力写作,在短期内完成,故于二十年出版之《致青年书》及《中国教育建设方针》的叙文中,均说不久将有自传式的《我和教育》印行。

  十九年二月自南京返沪,确曾执笔,且从序文写起。因时作时辍,至二十年三月还足将私塾生活写完,以后即因事搁笔。二十一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公司。以时局影响,只半日办公,于是以其余暇再写。四月公司恢复原状,我的写作亦因而停止。但以当时心绪不宁,只写到兑泽中学之生活而止。此后数年,虽时时以有着“一件心事”的心情,而常欲执笔,但终于未能实行。“八一三”后,公司再受时局影响而有二十七年之工潮,公司几至停顿。我于处理事务之余又来续写。不过在时势与局事夹攻之中,仍难专心致志于写作。故十个月中只写到福湘女学为止——三次综计不过六万字。二十八年十一月因事寄居他处,但心绪比较宁静,以一个月之时间写成近十万字而将教师生活完毕即去香港。二十九年一月自港返宁,静居家中,余暇虽较多,但以对公司责任所在,仍不能安心写作,二月以前竟未执笔。但心里上则时时悬念,若有所失。楫君以为即此停止,实是功亏一篑,乃极力督促,卒于三月一日起奋力为之,终以二十五日之力写成七万余字,而将全书完成。再以五日之力,从事校阅,于三月三十日在她生产姗姗(我的子女除书中已提及之泽湘、泽淞、泽宁、泽湖外,尚有三男泽杭生于十八年六月九日,三女泽沪生于二十年十二月九日,姗姗为第四女)的医院的病房中校阅完毕。

  人的生活范畴是时代与环境的反映,我之如此如彼,当然要受时代与环境的影响或支配。故书中所叙事实,都将其当时有关的重要时势与环境情形简要说及。在形式方面,最初本拟采用文艺的描写方法。后以本书的目的,重在表现三十五年(一八九三一一九二八)间中国教育的具体史实与我个人求学及从事教育的生活实况——我能将往事叙得比较清楚,很得力于写日记及保存书信的习惯。民国十五年以前的日记虽经失去,但民八以后之书信,十六岁时之日记、课艺、师友录及岳麓高师之校志,《湖南教育月刊》、中国公学、成都高师风潮之报纸记载均存——如用文艺的描写方法,不独要牺牲一部分真实史料,且篇幅亦非加多数倍不可。故最后决定采用历史的记叙方法而兼带描写,以期节省篇幅而无损阅读趣味。

  本书时写时辍,前后达十年,中间曾以无暇完成而欲将已成之稿毁去,而卒能完成者,楫君强为保存稿件而外,国难是促成此书的最大因素。我现在还想用文艺的描写方法,写几部《我和什么》以表现我幼年、少年、壮年、中年的全部生活,但除自己的努力和楫君的鼓励外,只希望不再在国难中过写作生活。

  本书排就曾蒙陆费伯鸿、董任坚、沈有乾、陶菊隐、金子敦、夏丐尊诸先生详加校阅,多所指示,复由楫君校订三次,均在此志谢。

  中华民国三十年七月一日,上海

后记

  此书自民国十九年冬开始写起,以事务之繁扰,时作时辍,至二十九年三月始完成。以时世多、故,深恐写此书之三十余年的史料不易保存,万一散失,即永久无法补写;乃于写成后立即发排,至同年七月排就,当即打样十份,分藏港沪各地,以期保存原稿,静待时局之许可,再行付印。三十一年后,旧著三十余种被禁售者达二分之一以上,且其中有纸版亦被毁者;此稿及同时排就之《十年书》《漫游日记》,幸以无成书而纸版得保存。今日重行整理付印,不禁万感交集:盖此书与读者相见,距开始写作时已十七年,其中所述之人与物大多已成过去,而与此书亦即与我个人最有关系之陆费伯鸿先生及余妻贺菊瑞女士亦先后于三十年七月及三十一年十月逝世也。——就生存者言,我家庭中又于三十一年五月多一幼儿泽迟。

  书末《写完以后》之末段曾说“我现在还想用文艺的描写方法写几部‘我和什么’以表现我幼年、少年、壮年的全部生活”,我以文字为活已三十余年,自问所能遗留于社会者只有文字,故今日仍存此愿,且拟以余年专心写作,以期完遂此愿!

书评(媒体评论)

  教育关系民族和民族的未来,认真研究近代中国教育史,搞好教育改革,舒新城先生的回忆录是不可不读之书。

  ——杨天石(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教授、博导)

  《我和教育》引导我们回溯现代教育的源头,也使我们明白,现代教育的百年历程其实只走了一步。

  ——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

  舒新城是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史家,坐能言,起能行,阅历丰富。他这一段经历,是传统与现代之交时刻教育变革的反映,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与时代关系的反映。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舒新城先生的回忆把读者带回到了过去的时代,那时教育的物质条件虽然贫困,但教育的精神却丰富多彩,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目录
试读章节
序言
后记
书评(媒体评论)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111032
出版时间 2016-10-01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舒新城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页数 361
0.532
CIP核字 2016182094
17
正文语种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是否套装 单册
开本 16开
影印版本 原版
印刷时间 2016-10-01
包装 平装
出次 1
字数 325
出版商国别 CN
中图法分类号 K825.42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地 广东
163
230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