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12888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开本   32开
  • 影印版本   原版
  • 页数   374
  • 印刷时间   2015-10-01
  • 包装   平装
  • 出次   1
  •   0.502
  • CIP核字   2015102407
  • 出版商国别   CN
  •   21
  • 中图法分类号   I267.1
  • 首版时间   2015-10-01
  • 印张   11.875
  • 更多参数>>

编辑推荐

  宁肯所著的《思想的烟斗》讲述的是长篇写作中的呼吸,停顿,预热,一天的开始和结束。是写作现场的直接所感,是长长的影子,虚线,卵石。

  它是在场的,瞬时的,伴生的。离开现场它们无法存在,离开它们现场也不可能追忆。

  它像自我考古,同样也发掘出许多同代人的存在。它实际是个深层的展馆,许多都陈列着,一如此刻我们正布展。

内容推荐

  《思想的烟斗》为老舍文学奖获得者宁肯先生捕捉心灵瞬间之书。他用写作长篇小说的宏大、缓慢、艰深、纯粹,与夜、与文学、与艺术、与信仰、与灵魂等对话;他以一个作家的敏锐和一个思者的追索,不倦地诘问、省察,充满了时间的密度和深邃。写微博就像吸一支烟,也像人类早期的创作,简洁、忠实、无声、稍纵即逝。他把2012年到2014年的一千多条微博和近百张照片整理起来,成就了这种具有拓扑学意味的叙事结构和文本探索。它是这个时代的修辞,它让思想不再孤单。

目录

2012

 [坐拥阳光,或看云起,曰:云居]

 [还是张迁不确定的东西多,对人无形的影响也大]

 [巨大的空间可以改变时间]

 [只有大片的向日葵低头不语,仿佛提前领罪]

 [如何让一滴水不干涸?让它流入大海]

 [第一次吃自己采的药,有种回到古代的感觉]

 [拉什迪,甚至马尔克斯也无法与其比肩]

 [灰,是温和的怀疑主义者]

 [读一部小说,慢慢发现更多是在读你自己,这部小说就成功了]

2013

 [王家卫在时间和符号中得以尽情施展,以至整个《一代宗师》这部电影具有了浮雕感]

 [有些地方需要深深的驻留,才知道隐蔽的意义所在]

 [在普遍的昏睡中,诗人的失眠是好的]

 [对小说而言,“注释”如果有了叙事功能、话语功能、切换功能,就会成为新的虚构空间]

 [一个人的餐车,啤酒,风景,阳光,青藏高原,云,雪]

 [一片树林构不成自我意识,但一棵树却可能]

 [有时,一个句子或一个词,就是一条秘径]

 [是孙悟空使佛掌具有了意义]

 [真实与现实的区别在于:真实是有主体的,现实没有]

 [不管多难看,人会长得越来越像他的思想]

 [密度,速度,次序,三者是什么样的神秘关系?]

 [语言在接近真实的时候,带着多少芜杂的东西?]

2014

 [一列放置了八年的火车慢慢启动,驶向远方,往昔的乘客纷纷上来]

 [一指入水,四海皆动]

 [《三个三重奏》主题涉及宗教、哲学、权力、情欲、意志,甚至新小说的拓扑学结构]

 [当马以自己的标准指责驴不真实时,驴很难回答马的问题,反之亦然]

 [与阳光一同古老,古格是阿里最深邃的声音之一]

 [自我考古,同样,发掘出许多同代人的存在]

后记

试读章节

  小时每周都要坐火车往返卢沟桥一次,总不敢往下看,下面水流湍急。又总想看,一巴头,就觉火车是在有旋涡的大水上行驶,一片汪洋。昨又见永定河水,差不多隔了五十年。记忆中河边有老王八驮石碑,碑如今安在?但水回来了,真好,又见往日岁月,那个婴儿就在水上。

  【2012一08一01 15:44】

  对乃琼寺我太熟悉了,它就在我当年住的村子里,那时我几乎天天都会散步到寺里,那里有大强巴佛,眼睛弯曲细长,可好看了。寺后有水冲出的沟壑,雨后壑底有水,纵横四流。

  【2012一08一04 15:41】

  路上的桔子:就是《天·藏》的学校与寺庙的原型吗?城与年:正是《天·藏》的原型,寺内还是以前的样子,但寺外已全然不是,要想找回原来的丹巴村怕只能到我的书里找了,变化太大了。有时想,当年的存在难道就为了我要书写?就如沙上的坛城只为空而存在?

  室外写作一大好处是对眼睛好,抬眼即远山,可注视,休息,看山峰的曲线,浮云,早晨的月亮,越来越淡的月亮。鸟叫就不用说了,已经不太喜欢它们。

  【2012—08—05 06:21】

  作家徐坤:早起的虫儿有鸟吃。

  城与年:徐老师早上好,老早就醒了,睡不着了,就假装写作,实际是发呆。

  冒险,就是没把握,人就是在没把握之中发现自己潜能的。写作就该这样把自己投入到没把握之中,然后惊讶地发现自己。这时的发现还往往具有创造性,因为不是预设的,是平时你在关注不属于自己的领域的过程中积累的。

  【2012一08一06 07:09】

  齐帆:独到的见解,有机会试验写作中冒险。

  一果果:深以为然。

  小说的开头几章为什么难?难就难在开头几章在扎根。一个人物一条根,几个人物几条根,根扎牢了,扎深了,扎反复了,扎得扭结一起,盘根错节,生长才真正开始。这就是为什么拔起一根小草怎么常常会带着那么一大团根的缘故,所谓:生长容易,扎根难。反过来说根扎得不难,小说也不会走远。

  【2012一08—07 16:34 】

  我是蔡春霞:说得好,比喻精妙,学习了。

  城与年:人物有了深深的根基,生长起来,活动起来,小说就可自己往前走了。

  写作是一种修行,每天,驯服内心,定于一点,甚至难点,并非易事。在这个意义上,写作比早起念经、观想艰难得多。好的写作者,一定都是大修行者。

  【2012—08—14 07:39】

  追逐那些念头,抓住那些念头,念头与词语最初粘连在一起,如同肌肉与组织,分开它们会丧失一部分,但关键词不会消失。于是重新浮现,追逐,抓住,逻辑,条理,慢慢变得清澈,澄明,快感由此而生。这就是修行。

  【2012—08—14 08:47】

  作家徐坤:同修。

  城与年:路漫漫其修远兮。

  庆幸年轻时读过两次安娜,一次大学,一次西藏,相隔不长,都是二十几岁。记不得为什么在西藏重读,读了好长时间,好像一两个月,类似一种读经生活。或许寺院的经声影响了我?我在自己的石头房子里,一日三餐确如僧人。近三十年后,再读安娜,百感交集,时间纷至沓来。过去读看不到自己,如今无所不在。

  【2012一08—15 07:44】

  猛虎慢嗅蔷薇:没错没错,阅读是有效的疗伤,找回曾经的自己。邵燕君:托尔斯泰的安娜吧?我也读过两次。那是对人性的丰富性最深厚的体察。马上飞西藏,追忆吧。人迹板桥霜2013:“过去读看不到自己,如今无所不在。”仅这一句的收获就够了——回想自己行走在西藏的时节,很想下次去,捎上安娜,在诵经声中,经幡群里,玛尼堆下,撒着风马,超度自己也超度安娜!

  早晨,秋虫的叫声压倒了鸟叫。西红柿被果实压垮。虫叫如纺织的声音,大地仿佛在细密地织布,不知有多少台小机器混编成了庞大的机器网,并统一做了消音处理。一切都是轻微的,轻微得无边无际。实际上不是压倒了鸟叫,而是鸟消失了。

  P8-P10

序言

  2012年,我在密云水库南岸寻得一间小房子,开始写我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三个三重奏》。长篇小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写起来旷日持久,写作本身的感触也异常丰富,因此常会停下来回味、沉思,许多关于小说本身的想法涌上心头。过去逢到这时会抽一支烟,想上一会儿,戒烟后就只有默想。有了微博有所不同,可以上上微博,即兴写下所感,140字毫无压力,心里有什么就自然写下什么,这就如同把映在心上的语言用微博摄取下来,如心灵的摄影。微博真像照相机,有时还像单反。通常人们举起相机那一刻,无疑是什么好风景触动了你,微博也一样,心一动便拿起微博给心里的东西拍一张。

  2012年秋天,“心灵的摄影”已积累了一些,看着过往的渐行渐远的心灵的“影集”不无感慨。有一天又给涌上心头的语言照了一张相:“长篇小说与微博节奏互补:创世的庞大、艰难、没有边际的劳作与瞬间所感、点点滴滴的另一种记录映照,十分神奇。如同一种复调,钢琴与长笛的间奏、大河与小溪的呼应,构成另一种立体的写作。一部长篇小说下来,后面会跟着多少细细的涓涓的微博呢?”

  让我说对了,到2014年5月,在完成了《三个三重奏》的两年时间里我一共写了一千多条微博,差不多二十万字。长篇接近尾声时有一天我写道:“很多时候,想的时候比写的时候多,微博不过是想的边角料。或许将来写一本书就叫《思想的边角料》,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在场的,瞬时的,伴生的,稍纵即逝的。它们让思想不再孤单,常常像吸一支烟。对,是思想的烟斗,没事就端上一会儿。特别在失眠的早晨,这烟斗忠实,无语,一如自己的影子,或也可叫《思想的烟斗》。”

  这条微博不仅引起朋友热议,也引起了商务印书馆资深编辑蔡长虹女士的注意,同样是在微博上她与我取得联系,希望出版《思想的烟斗》。蔡长虹女士一直在暗中关注我的微博,早有此意。应该说我也并不觉得特别意外,我似乎感到它们集合起来的意义。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前所未有,微博—微写作—有点像人类早期的写作,非常简短,但又完全不同,在简短中它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时代。

  微博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你的任何一句话都会马上得到反馈,马上有人与你互动。互动是微博写作天然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实上由于有了互动,微博特有的不同于古代的“场”才存在;它也不同于日记,它以“分”为时间单位,它使时间与生命大大提速,而这恰又是新媒体写作的最主要特征,或者说也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也想借此机会向与我互动的朋友们表示谢忱,谢谢你们,某种意义上我们共同完成了此书。

后记

  显然,这是一本特殊的书,特殊性在于,它以碎片的形式诞生于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微博、微信、客户端在快速甚至瞬时地反映着我们的生活时,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从未有过的破碎。然而,反过来说,还有什么比破碎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在一个传统闭塞的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幻的完整之中,因此也感到自身的完整。但我们是要虚幻的完整,还是要真实的破碎?在最冷静的意义上我要感谢这样一个冷静而破碎的时代。没有微博或微信我的生活不可能这样瞬时的真实,当然,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我也被时间无限地分割了。我可以用书这一传统形式将瞬时的破碎固定下来吗?

  难道微博没有固定?不,没有,我坚持认为没有。我认为一种新的东西没有传统的介入很难真正完成自己。书与数字是生命的完整形式,因此我还要感谢使这一形式得以完成的商务印书馆的蔡长虹女士!“商务”与“数字”,古老与现代的一种结合,本身就是我们时代的一种隐喻,谢谢商务印书馆。

  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微博上与我互动的朋友,互动是破碎写作天然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互动不可能有这种微博写作,怎么能设想在一个公共平台上的一个孤立的存在?某种意义,在微博上,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作者,或者说共同的作者;没有作者是孤立的,除非你在另外一个时空写作。

  感谢邹静之、周新京、我是陈原、弋舟的舟、鱼儿-hinner、刘国越、作家徐坤、陈应松、阿乙、作家乔叶、作家鲁敏、里程微博、作家林白、冬子已乘黄鹤去、慢走的马一马叙、京都王飞、一杨桐一、小糯的妈、漫游者粒子、蒋人瑞、鬼金一mn5、金水玉儿、尘世呢喃、东三放4……恕我不能一一列举,感谢你们,所有留下痕迹的朋友们,我们共有一个时代,我们互为作者。

  欢迎继续支持我的微博——城与年。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目录
试读章节
序言
后记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12888
出版时间 2015-10-01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宁肯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开本 32开
影印版本 原版
页数 374
印刷时间 2015-10-01
包装 平装
出次 1
0.502
CIP核字 2015102407
出版商国别 CN
21
中图法分类号 I267.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张 11.875
印次 1
正文语种
出地 北京
媒质 图书
146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209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是否套装 单册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