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初发芙蓉”为上
按宗白华的看法,“初发芙蓉”和“错彩镂金”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在先秦时期,从三代铜器那种严肃整齐、雕工细密的图形花纹中,我们可以得知,那时“错彩镂金”的美很是流行。这种美学风格的极端代表作也许是阿房宫和秦陵。前者是“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后者是“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徙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棺,宫观,百官,奇器珍怪,从臧清之”。“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这种追求“错彩镂金”之美的风气,一方面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有极大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新兴奴隶主阶级的审美趣味有关。当时兴起了一股美轮美奂的建筑热潮,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日益成为奴隶主贵族的一种重要需要和兴趣所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导审美观念,但在主导审美观念之下,总有不同的其他观点。在先秦时代,反对“错彩镂金”美学观念的思想家大有人在。墨子提倡“非乐”思想,反对劳民伤财的种种艺术和装饰,他认为,衣食住行不应追求过分的华丽奢侈,屋宇的功能在于安住,而非观赏,衣服的作用在于蔽体御寒,而不是视觉快感。奴隶主贵族们宫室台榭雕梁画栋,服饰锦绣文采,舟车刻镂精美,都违反了“以民乐而利之”的原则,因而不足取。更有影响的反对之声来自道家。老子从他的“无为”学说出发,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看法,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小国寡民理想。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传统,强调人生的“无己…‘无功”和“无名”,因此他提出了“心斋”“坐忘”的理念,所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是说,人应该从各种欲念和要求中摆脱出来,排除各种功利的考虑,达到“无己”的境界。从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道家美学对“错彩镂金”的美是持拒绝立场的,而他们主张的“自然”“无为”“淡乎其无味”的状态,倒是为另一种美——“初发芙蓉”的美——奠定了重要的哲学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宗白华发现,一方面,这两种美感或美学的理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贯穿下来,从古至今;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这时中国人的美感走上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亦即逐渐形成了认为“初发芙蓉”之美高于“错彩镂金”之美的共识。其实,如果我们回到前引鲍照对谢诗和颜诗的评价,便可发现这种比较并非中立,而是有倾向性的。“初发芙蓉”是“自然可爱”,而“铺锦列绣”则“雕绩满眼”,孰高孰下溢于言表。以至于后人凡论及谢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大都作为一种诗歌理想境界的典范而大加赞赏。为什么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美学出现了这样深刻的转变?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一般认为,这一时期兴起了玄学,老庄哲学和佛教的流行改变了文化的面貌,“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为普遍追求。看看当时人们追崇什么样的人物性格,便可窥见一斑。《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人物品藻的文字,足见当时为人们赞誉的人物已与春秋时期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大相径庭,当时人们关心的不再是人格的完善,而是人物的风采神韵。
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有人叹王公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以上人物品藻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美学风尚,是崇尚自然,走向自然、回归自然成为普遍追求,因此美学风格出现了巨大的变迁。宗白华认为,魏晋时期虽然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期,但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因而是一个最富于艺术精神的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顒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眺的诗,郦道元、杨街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和趋向。
P58-61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善莫大焉、功莫大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补严重缺乏人文精神和独立人格这一人生缺憾的机会。……我知道把专业知识和精神用浅显有趣的方式和文字表达出来是极其困难,也是最能考察作者真实的知识与能力的。从各种细节来看,本套丛书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编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永续的过程,做成一个像法国“这是什么”丛书的品牌。
——河北:王紫薇 高中生
感谢你们出了这么一套好书!通俗生动,是相当难得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对我的文科学习大有帮助,懂得了很多事。人文知识在当今中国比科学技术还贫乏、紧缺,适合大众、学生的文科读物就更少了,感谢你们为我们文科学生办的这件好事。
——昆明:陈太微 本科生
以本套丛书的思路、文风,得益者众,何愁书无销路,文无知音!
——江苏:胡光云 银行职员
我是个罪犯,我唯一的建议就是,你们能把“人文社会科学”带进小学吗?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从小就明白“人文社会科学”,最好是“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如果我从小读到这些书该多好!
——湖南:曹泽崎 服刑人员
作为人文科学殿堂的北大,值此新世纪之初出版此丛书,乃我之大幸,希望北大以其博大的胸怀让更多追求你的人们从你那里获得更多知识吧!
——山西:申永军 大专生
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能让我粗略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比较全面,而且作者都是国内有名的学者,希望继续出版更多的这类丛书。
——浙江:邱芳烈 硕士生
阅读说明
序一 林建华 让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滋润心田
序二 许智宏 重视人文学科 高扬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在哪里?——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乐黛云
开篇絮语
风景一 伊斯特惕克
作为生活现象的美学
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
风景二 “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
从两个“转向”说起
南北文化与儒道互补
“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
“初发芙蓉”为上
自然平淡的美学
风景三 美与崇高
西方古典美学的渊源
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
维纳斯与掷铁饼者
美与崇高
阴柔与阳刚之美
风景四 杜尚的质疑
《喷泉》的诘难
颠覆传统
何为艺术?
何为艺术品?
风景五 这不是一只烟斗
模仿的快感
从模仿到再现
“这不是一只烟斗”
再现、媒介与艺术门类
风景六 诗可以怨
书艺之道
情感与艺术
情感与形式
情感的艺术表现
表现和表现主义
风景七 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的意味
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与形式主义
陌生化的形式
风景八 时亦越法有所纵
藐姑射山之“神人”
艺术家是“倾邪险怪”的人吗?
天才说与文化说
风景九 看蒙娜丽莎看
看《蒙娜丽莎》
进入“谜一样的微笑”
审美趣味
意象与意味
风景十 能兴者谓之豪杰
超越日常生活
美学精神
诗意地生存
编辑说明
亲爱的读者,此刻,你已经打开了这本小书,开始你的阅读。
在你阅读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先说几句也许不算是题外的话。
其实,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参与,一种设身处地进入作者写作情境的旅程。你的到来使我倍感亲切,因为在你的思绪介入之前,这本书或是静静地摆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或是整齐地陈列在书店里,它们还只是一个沉默不语的印刷物。你的到来,打开此书,眼睛在白纸黑字间穿梭,一个世界被开启了。于是,这本小书便被赋予了生命。思想的交流由此展开,毋庸置疑,你的阅读拉开了作者与读者之间对话的帷幕。
当然,这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对话,因为你和我并不在同一时空里,我的写作时间在你介入的阅读之前早已开始,它属于过去时;而你的阅读时间正是此刻当下。这里显然有一个时间的距离。进一步,我是在古城金陵台城脚下的一间书房里写作此书的,窗外是一片银杏树林和明代古城墙。窗中的风景四季变换,只是古城墙依旧。静与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无形地融会在写作中。的确你翻开这本书时,也许在江南,也许在塞北。总之,我们之间有一个空间的距离。虽然时空的距离将我们隔开,无法面对面地倾谈,但古人所说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却是可能的。即是说,通过这本小书的阅读,你我想象性地对话,彼此交流想法和体会,这其实也是审美活动的真谛所在。
所谓审美活动的真谛,我想说的是审美活动和作为其理论形态的美学,都蕴含了一种平等的对话理念。美学不是颐指气使的专断知识,也不是专家权威的自语独白,从柏拉图的“对话录”,到《论语》的语录对话体,这些洋溢着美学精神的文本都是对话性的。诚然,对话并不只是体现在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观念的接触。你的阅读,以及你有形或无形的反馈,都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要对话当然有个话题,现在我要谈的话题是:“美学是什么?”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大而无当,漫无边际。你知道,当代正处于一个科学知识急剧膨胀的时代,任何一个学科,无论是传统的古老知识,抑或新型科学系统,都不乏鸿篇巨制。在图书馆或书店走一走,就会发现林林总总的高头讲章。这里,我们既无那么多时间闲聊,又无那么多空间篇幅展开。所以我想,“大题小做”不失为和你倾谈的上策。于是,我挑出一些重要的小题目,分章来叙说。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又自由活泼,还便于你停下来掩卷静思,细细琢磨。
英伦作家福斯特有一小说,题为《带风景的房间》。我觉得这书名听起来很别致,似也挺适合本书的情境。此书关于“美学是什么”的交谈,在我看来,它其实就是一次对美学风景的浏览。“带风景的房间”一定是一间位置极佳的屋子,打开窗户可以瞥见不同景观。这本小书恰似一个“带风景的房间”,我们是通过这个房间去欣赏美学风景,边看边聊。那一个个的小话题,恰似房间里不同朝向的窗户,透过这些窗户,我们瞥见美学风景的不同侧面,相信你最终会把这些局部景观在心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美学图景。
那么,就让我们言归正传,开始赏析美学的风景吧!
所谓审美活动的真谛——审美活动和作为其理论形态的美学,蕴含了一种平等的对话理念。美学不是颐使气指的专断知识,也不是专家权威的自语独白,从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到 《论语》的语录对话体,这些洋溢着美学精神的文本都是对话性的。周宪编著的《美学是什么》恰似一个带风景的房间,我们通过这个房间去欣赏一祯祯美学的风景,边看边聊。那一个个的小 话题,恰似房间里不同朝向的窗户,透过这些窗户,我们瞥见美学风景的不同侧面。相信你最终会把这些局部景观在心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美学图景。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