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导论
第一章 革故鼎新的启蒙序幕
第一节 “新意境”的营造
一 东瀛诗变革的标杆效应
二 “更搜欧亚造新声”
三 欧洲“真精神”的文化变异
第二节 新体诗之新形式
一 “言文一致”的成功范例
二 “我手写我口”的新开拓
三 模仿与创造的先导意义
第二章 昂扬澎湃的主情诗潮
第一节 邂逅厨川白村
一 “新浪漫主义”的接收
二 推崇“情绪主观”
三 “生命的文学”的构建
第二节 与白桦派的碰撞与交融
一 无政府主义的浸染
二 共鸣:主情文学观
第三节 《女神》:别求新声于异邦
一 “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
二 泰戈尔文名风行一时
三 有岛武郎:惠特曼激荡郭沫若
第三章 日本际遇与“纯粹诗歌”
第一节 穆木天的《谭诗》
一 诗坛“散文化”与“纯诗”引入
二 《谭诗》诞生探源
三 “纯粹诗歌”辨析
第二节 《旅心》与《红纱灯》
一 穆木天人生体验与诗情进发
二 关东大地震:冯乃超走向文学
三 “交响”中的“物哀”因子
四 “纯粹诗歌”的艺术探索
第四章 参照与共振:红色风暴
第一节 波澜壮阔的左翼诗潮
一 从普罗派到中国诗歌会
二 对日本的关注与学习
三 “在新的舞台上合奏”
第二节 鲜明的泛政治色彩
一 强调“政治首位性”
二 对政治抒情诗情有独钟
三 诗人团体政治化和宗派情绪
四 政治代言人情结与“大我”抒情方式
第三节 诗歌大众化
一 “大众”一词阶级意识的获得
二 中日“大众化”讨论及诗坛实践
三 左翼诗坛的通俗化探索
第五章 铁蹄下的呐喊
第一节 伪满诗坛的民族界域与乡土观照
一 被扼制的咽喉
二 反抗与乡土中的民族之根
三 民族界域内外的诗歌
四 倒置与反观中的“日系”诗歌
第二节 台湾诗坛的失语与变革
一 旧体诗的延续与转型
二 日治与新诗流变
三 跨越语言的诗人
第三节 少数民族诗人的浴血合奏
一 以独特音符融入民族大合唱
二 “鬼”形象及其文化寓意
三 民族情结淡化与国家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刘静编著的《中国现代诗坛的日本因素》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诗坛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晚清“诗界革命”虽然是中国近代诗歌自然演进的结果,但却在“神”、“形”两方面受到了日本启蒙运动的影响。早期创造社诗观的形成得益于日本文坛对于“新浪漫主义”的追捧,与白桦派也是相联系的。穆木天们“纯粹诗歌”理论的确立与创作实践根植于日本社会的西学东渐风尚及对西方文化的选择与过滤。左翼诗潮与日本普罗列塔利亚艺术运动更是具有清晰的互动关系……《中国现代诗坛的日本因素》通过实证性考察,对中日诗歌交流史料进行较系统的钩稽和整理。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