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

¥13.49 ¥14.2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3960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开本   16开
  • 影印版本   原版
  • 页数   124
  • 印刷时间   2012-10-01
  • 包装   平装
  • 出次   1
  •   0.17
  • 字数   76
  • 出版商国别   CN
  •   8
  • 中图法分类号   K827=441
  • 首版时间   2012-10-01
  • 印张   8
  • 更多参数>>

编辑推荐

  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

  “皮波人物”团队历经数年精心打造!

  秉承伟大与成功的话题,从教育与成长的角度诠释平凡与伟大的差别。

  “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范仲淹》(作者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内容推荐

  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严于自律。他生活清苦,却倾其所有帮助别人。作为官员,他以天下百姓的幸福为己任。一切以百姓利益为先;作为臣子,他不惧权贵,勇于直谏,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

  《范仲淹》客观地叙述了范仲淹的一生,把他刻苦读书、敢于劝谏、心忧天下的形象展现给青少年读者,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和诗人,从中获得裨益。

  《范仲淹》(作者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目录

认他乡作故乡的时期

追溯范氏源流

严于律己的少年

知身世离家苦读

在地方为官的十年

中进士改回范姓

泰州的“范公堤”

任教应天府书院

为官京师遭贬黜

不惧权势敢言直谏

谏言“名正言顺”

劝阻废后终遭贬官

任职苏州时的事迹

被诬朋党再次遭贬

为官饶州、润州、越州

峥嵘岁月与晚景凄凉

西夏威胁边境危急

任职边关制定策略

西夏和议解除危机

庆历新政新景象

阻力过大新政失败

晚景凄凉落叶归根

试读章节

  由于光武帝提倡儒术,崇尚气节。社会上逐渐蔚成以名节、操守相尚的风气。不论在朝或在野,都勇于批评政治,即是所谓的“清议”。清议与当权的宦官势力冲突的结果,是造成了动摇东汉国本的两次党锢之祸。当时宦官的爪牙遍布天下,清议领袖司隶校尉李膺及各地方正义官员,都凭借职权制裁不法的宦官。

  在两次党锢之争中,范滂都是被害者。第一次时,他被拘禁了一段时间,并判终身不得为官。当第二次逮捕令送达县府时,县令竟然解去印绶,表示愿意与他一起逃亡。范滂不愿因为自己连累别人,坚持宁死也不愿逃亡。

  十世祖范履冰,被武则天任命为春官(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位置。范仲淹所作的《岁寒堂诗》有一句“我先本唐相”,意即他的祖先是唐朝宰相。

  四世祖范隋,于咸通十一年被调升为丽水县丞(浙江丽水),因此举家由邰州(陕西邻县)迁到江南,之后就一直定居在南方。

  曾祖范梦龄,曾在吴越国担任判官(判官是节度使下的文职幕僚)。祖父范赞,从小就聪敏过人,“尝举神童”。他担任秘书监,掌管王室的图籍。曾经集春秋及历朝史,写成《资谈录》、60卷刊行于世。

  959年,五代时期最有谋略的后周世宗驾崩,其子恭帝即位,年仅7岁。由于皇帝年龄过小,朝政由太后和外戚把持。960年正月,镇州(河北正定)和定州(河北定州)有人来京城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不辨真假,忙派禁军军官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大军行至陈桥驿站(河南开封东北)驻扎。第二天黎明,部将们敲开赵匡胤的房门。他当时酒醉方醒,迷迷糊糊中只见部下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并高H乎万岁。就这样,陈桥兵变后宋朝建立了,赵匡胤被称为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只剩下两国——北方的北汉和南方的吴越。赵匡胤驾崩后,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史称宋太宗。

  978年,吴越王钱傲献上所辖13州归顺宋朝。次年,太宗又灭北汉,天下终于底定。太宗对来归的吴越王非常礼遇,除封他为淮海国王、封他的儿孙为节度使以外,举凡其手下的官吏,也都予以任用。这些官吏当中就有范氏六兄弟。六兄弟中排行第三的范墉,历任成德、成信、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掌书记是管理书牍奏记的幕僚人员。

  989年8月2日,在范墉任职于武宁军(江苏徐州)掌书记时,他的继室谢氏为他生下—个儿子。这个婴儿就是后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终身目标的范仲淹。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去世。因为范墉职位不高,范家也已经没落,谢氏无力抚养自己和幼小的儿子,于是就带着范仲淹改嫁到淄州长山(山东济南淄川),给一个叫朱文翰的人为妻。从此,小范仲淹改姓朱,名为说(通“悦”)。

  朱家也算是小有资产的读书人家,朱文瀚在范仲淹16岁的时候,曾任淄州长史(长史就是幕僚长,是知州的佐官)。朱家的人对待范仲淹和其他的朱家子弟一样公正,因此他从没怀疑过自己的身世。朱家也给范仲淹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这对范仲淹的将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太祖建国后,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于是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这就导致了朝内官员众多,国库花费巨大;兵员骤减武力太弱,无力抵抗外敌入侵。宋朝形成了积贫积弱的状态。

  1004年,辽国派大军南下进犯宋国。宋真宗想迁都南逃,被宰相寇准劝阻,才勉强到澶州督战。宋军见皇帝亲自督战,士气大增。宋真宗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议和。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这一年,范仲淹16岁。堂堂的大宋之国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部落,竟然签订了如此耻辱的盟约,宋朝的读书人无不痛心疾首。这件事对范仲淹的触动也很大,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要进入仕途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在当地也算是有些财产,但他为了励志,经常到附近的醴泉寺寄宿,每天天未亮就起身读书,至深夜方才入睡。他从不因为朱家有钱就过奢侈的生活。他在寺里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等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上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因此,后人便以“断齑划粥”赞美贫苦力学的人。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书中。

  1009年,当时还以朱说为名的21岁的范仲淹被举为学究。学究是科举的一个科目。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最早开始于隋朝,到唐朝时得到大力发展。唐朝的科举制度设有各种科目,如秀才科、进士科、明法科、明经科等。宋朝的明经科又分为:九经、五经、三礼、三传、通礼、三史、学究等科目。范仲淹所考的学究,就是明经的一种。

  唐朝的时候,大家都这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才考中明经科,就已经算是老明经了;而五十岁能中进士,还算少进士,宋朝亦然。因为明经科所考的,都是一技一艺之长,像精于礼经的,或长于左传的,或者擅于律令的等,都是记诵的东西而已。P7-10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目录
试读章节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3960
出版时间 2012-10-01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 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开本 16开
影印版本 原版
页数 124
印刷时间 2012-10-01
包装 平装
出次 1
0.17
字数 76
出版商国别 CN
8
中图法分类号 K827=44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张 8
印次 1
正文语种
出地 北京
媒质 图书
155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225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是否套装 单册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