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两汉时期是中国智慧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国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扩展和强化,中华民族从此得以完全确立,中国的智慧也在这一时期完全确立了自己的形态。《三千年来谁著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中,“人大名嘴”冷成金古今结合,漫谈中华文化中的谋略文化。
《三千年来谁著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为人大著名历史系教授冷成金凭借几十年对中国历史的不断求索与研究,在探寻了每一条蛛丝马迹后,大胆提出”历史的真实意义”,以及剖析其深度涵义。对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了解读,创作了真实、鲜活、完整的历史谋略文化全集。《三千年来谁著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为两汉篇。楚汉相争,为何最终刘邦坐拥天下?指挥千军万马尚游刃有余的韩信,竟死在一个女人之手!两朝栋梁的周亚夫,为何落了个”不反地上,亦反地下”的罪名?书生难开国,草莽却成英雄,这又是什么道理?……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时代,两汉历史蕴藏了无尽的智慧,其中有关谋略、有关人性、有关处世……
英雄、书生与乱世(代前言)
第一编 英雄与时势
将兵为帅,将将为王
女人如何成帝王
韩信为何不成王
只知谋国,不知谋身
时势与英雄
一朝天子一朝臣
当断则断
重大节,轻小过
随机应变是大智慧
独具只眼
为臣“三忌”
桃李不言
愿娶不嫁之妇
偏私不偏袒
不重生男重生女
晚年汉武帝
谋国与谋家
以柔治国的明君
《三国演义》中的反间计
成功要走对关键的几步
第二编 治世与乱世
乱世英雄,治世书生
乱世用严,治世用宽
以“礼”治天下
将相之用
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
萧规曹随
宦官是什么
狼与小羊
宫廷与妓院
曲线救人与曲线救国
千秋功罪,任人评说
一言相救
此一时,彼一时
智愚之间
取上得中,取中得下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功高震主与权大压主
治国无法,与时为法
不辱使命
自大与自卑
古人的自律
陆俟的“螺丝钉精神”
君臣之间
真英雄与假英雄,大英雄与小英雄
历代帝王的择都之谜
自然得之
外戚与宦官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
取官之道
伟大的历史预言家
人心难测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第三编 书生与政治
书生能否成帝王
名士与政治家
书生与政治
皇帝的谥号
不知权变的“死硬派”
谁的骨头最硬
卖刀买犊
优言无罪
乱世清官
不言之教
化干戈为玉帛
真君子
慎言慎行,清虚圆融
不哭为不孝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儒者的德行
魏晋风度
政治与音乐
正臣六种,邪臣六种
葬礼的意义
方正立志,清贫立身
身正不怕影子斜
如何才能长治久安
皇帝也怕硬汉
亲贤臣而远小人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仁术之谋
以柔忍克刚强的为官之道
真谦让是真美德
魏晋名士
义中圣人与麦城败将
张昭是否可为相
诸葛亮的悲剧
归去来兮
将兵为帅,将将为王
【引言】
将才、帅才、王霸之才,是三种性质不同的才。何谓将才?将才可以率领战士冲锋陷阵,进则能胜,退则有序,谋则有道;何谓帅才?帅才可以统御众将,指挥群雄,胸怀全局,深谋远虑,国家有难则可独当一面;所谓王霸之才,可以通观时事,洞察未来,既善于与世推移,又独具只眼,还要刚毅坚韧而又知人善任。
【事典】
据说刘邦出生时有异相。刘邦的母亲有事外出,路过一个大泽,觉得乏力,就坐在泽边休息,不觉中竟迷迷糊糊地睡去,就在似睡未睡之际,蓦然看见一个金甲神人从天而降,即时就惊晕过去,不知神人干了些什么。刘邦的父亲见妻子久不归来,担心有事,便出去寻找。刚走到大泽附近,见半空中有云雾罩住,隐约露出鳞甲,似有蛟龙往来,等云开雾散,见泽边躺着一个妇人,正是自己的妻子。问起刚才的事,她竟茫然不知。从此,刘邦的母亲便怀了身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刘邦。
刘邦生有异禀,长颈高鼻,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刘邦的父亲知道他不同一般,就取名为邦。但等刘邦长大以后,却不喜和父亲、哥哥们一起务农,整日游手好闲,父亲多次劝戒,总是不改。后来刘邦的哥哥娶了妻子,嫂子就嫌他好吃懒做,坐耗家产,不免口出怨言。刘邦的父亲知道以后,干脆把长子一家分出另过,刘邦仍随父母居住。刘邦长到弱冠之年,仍是不改旧性,父亲就斥责他说:“你真是个无赖,你要向你哥哥学一学,他分家不久,就置了一些地产,你什么时候才能买地置房!”刘邦不仅不觉悟,还经常带着一伙狐朋狗友到哥哥家吃饭。嫂子被吃急了,就厉声斥责,刘邦也不以为意。一次,他又带朋友去吃,嫂子一急,计上心来,连忙跑入厨房,用勺子猛劲儿刮锅,弄出了震天的响声,刘邦一听,知道饭已吃完,自叹来迟,只好请朋友回去。没想到自己到厨房一看,锅灶上正热气蒸腾。刘邦这才知长嫂使诈,他长叹一声,转身而去,从此不再回来。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曾经兵败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自己只身逃走,两个孩子也被冲散。刘邦逃了几天,遇见部将夏侯婴,才算稍稍心安,其后又在逃难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一子一女,也觉得安慰。但不久楚将季布率兵追来,刘邦慌忙逃走。楚兵越追越紧,刘邦嫌车重太慢,竟将自己的两个年幼子女推下车去。夏侯婴看见,急忙把两个孩子放回车中,如此反复了三次。刘邦说:“我如此危机,难道还要收管两个孩子,自丧性命吗?”夏侯婴反驳说:“这是大王的亲骨肉,怎么能舍弃呢!”刘邦竟然发怒,拔剑就砍夏侯婴,夏侯婴闪过,这才不敢把孩子放回车中,只好挟在腋下,骑马跟刘邦一起逃走。
楚、汉两军对峙的时候,项羽曾把刘邦的父亲拿到军中,想以此来要挟刘邦。
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推到阵前说:“你如果不撤兵,我就把你的你父亲烹煮了。”刘邦竟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们俩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爸爸就是我爸爸,你若把你爸爸煮了来吃,请把肉汤分一杯给我喝(分我一杯羹)。”项羽见这一招治不住刘邦,最后只得把刘邦的父亲放了。
刘邦最后坐拥天下,建立了汉朝,在一次群臣毕集的庆功会上,刘邦居然当着群臣的面腆着脸向父亲问道:“爸爸您看,我和哥哥相比,谁的产业更多呢?”刘邦的父亲见他_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气得“哼”了一声,转身走入殿内。
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流氓无赖,不过,刘邦却有一个别人无法比拟的长处,就是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团结将领,善于隐忍,善于使用人才。
在汉朝开国不久,刘邦和韩信等群臣曾经议论过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韩信说:“你看我能不能统率百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又问:“那能否统率十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生气地问道:“依你说,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能带一万就不错了!”刘邦反问道:“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毫不客气地回答说:“至于我嘛,带得越多越好(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既不解又气愤地问:“那为什么我做皇帝,你只能做将军呢?”韩信又回答说:“陛下虽不善将兵,却善将将。”
的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不如张良;输粮草、保供给,治国安民,刘邦又不如萧何;亲临前线,挥兵杀敌,刘邦又不如韩信。但刘邦的长处就是能把这些人聚拢起来,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能力和长处,为自己服务。
刘邦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将”的人。韩信明知刘邦是这样一个人,却也逃不出刘邦的手掌。且看刘邦是如何“将”韩信的。
项羽失败后,其部将钟离昧、季布只得四处逃亡。刘邦称帝后,立即诏令全国通缉,悬赏捉拿。举国搜捕,钟离昧走投无路,因与韩信同乡,一直友善,便往投韩信。韩信顾念旧情,就收留了他,将他藏在楚王府中。后来,此事不知被谁密报了刘邦。刘邦闻后,大惊。他一直在提防韩信,恐其为乱,现韩信又收留钟离昧,是否有反心?于是,他颁下诏书,命韩信把钟离昧送入都城。韩信接到诏书,不忍将钟离昧献出,托言钟离昧并未在此,请使者回报了刘邦。
P3-5
英雄、书生与乱世
(代前言)
清代的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赵翼的话只说对了一半,“江山代有才人出”固然不错,但李白、杜甫的诗却至今流传万口,代代吟诵不绝。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那些经过历史的淘汰而永不过时的东西。智慧的经典也是一样,那些小谋、阴谋、邪谋、诈谋往往都随着历史的更替而烟消云散了,而那些大谋、阳谋、正谋、仁谋却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保存了下来,并深深地影响着民族的发展与民族的性格。
两汉时期(本书所讲述的年代也包括三国、两晋时期,为叙述方便,统称两汉时期)是中国智慧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处于发端阶段,中国的智慧也刚刚定型,中国谋略文化的特点也才初步形成。时至汉代,尤其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国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扩展和强化,中华民族从此得以完全确立,中国的智慧也在这一时期完全确立了自己的形态。
可以说,两汉时期的智慧事典为后世提供了可供效仿的范例,是虽经万口流传而又永不过时的智慧经典。
纵观两汉时期智慧的特点,主要应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英雄与时势的关系,一是书生与政治的关系。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中国智慧的根本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什么样的人才算英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如对于汉高祖刘邦,不论在当时还是以后,一般人都认为他是西汉的开国帝王,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然而,距汉高祖不远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却“不以成败论英雄”,毫不客气地将刘邦描绘成了一个流氓,而将他的对手项羽描绘成了一位失败的英雄,在此,评判英雄的标准出现了重大分歧。其实,这里是两个不同的评判标准,一个是一般的现实评判标准,一个是文化理想的评判标准。应该说,这两个标准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只是看我们需要哪一方面罢了。
书生与政治的关系历来是一个争论不清的问题。孔子是至圣先贤,但他一生仕途艰难,很难称道他有卓著的政绩。西汉与东汉之间的王莽新朝,大概也是因为王莽的“书生气”而短命的。两汉期间,真正的书生也大多难以建立政治功业,如董仲舒,虽然他的学说当时就被官方采用,但他一生却仕途蹭蹬,潦倒而死。原来,书生只能站在现实的前面摇旗呐喊,为现实指点前进的方向,若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恐怕难以成功。
其实,书生本来是不应该参与实际的政治操作的,但在传统社会里参与政治的很多都是书生。这就使书生的文化理想往往与政治的现实原则产生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就成了治乱成败的关键。搞书生政治,政治就会混乱;而以政治压制书生,政治则最终会失败。二者之间必须取得一种微妙的平衡,否则,就难以出现所谓的治世。
有万夫不当之勇者并不一定是英雄,一怒而使流血遍地的人也不一定是英雄,英雄是那些善于辨识时事、顺应时事乃至创造时事的人;什么是书生?能博闻强识、吟经诵圣的人并不一定是书生,能摇唇鼓舌、下笔千言的人也不一定是书生,书生是那些心有存主、胸怀远大而又洞察世事的人。这两种人,是人生的两种状态,在他们的身上浸透了传统智慧的精华,这两种人,在两汉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酣畅淋漓。即使两千年后的今天,如果能够探得其奥秘,仍会使我们感到惊心动魄!
人言乱世出英雄,却不言乱世出书生。其实,书生与英雄是乱世中的孪生姊妹。没有英雄,书生便不得展示自己的才能,而没有书生,英雄恐怕也难以建立功业。若能将英雄与书生合为一体,将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作为中国智慧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阶段,两汉时期的智慧故事最为丰富、曲折、精警和动人,对于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我们应当深思而慎取之。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