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掌握孩子健康心灵密码,父母必备的心理育儿手册!
了解宝宝的心理特点,科学养育宝宝。
好妈妈一定要懂得宝宝的心理发育过程,了解宝宝每个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优秀的宝宝。
木紫编著的《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着眼点在家长容易忽略、不够重视而对宝宝成长又很关键的心理方面,帮助家长了解0~3岁宝宝的心理特点,从而科学养育。
3岁前是宝宝发展的关键期,比如,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性格发展的关键期、动作发展的关键期等。而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危险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受到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会出现一些心理偏差,比如,胆小、黏人、自私、懒惰等。妈妈如果无视这些心理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宝宝性格的主要特征,不利于宝宝形成健全的人格,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着眼点在家长容易忽略、不够重视而对宝宝成长又很关键的心理方面,帮助家长了解0~3岁宝宝的心理特点,从而科学养育。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由木紫编著。
第一章 人生从这里起航:安全感
0~1岁“口唇期”/2
正视“口唇期”宝宝的需要/2
发展宝宝的信任感/3
1岁宝宝分离焦虑/6
宝宝有分离焦虑很正常/6
妈妈智慧点、狠心点/7
宝宝吃手、啃脚丫子/9
不只是吃着玩那么简单/9
根据年龄应对/10
宝宝“恋物”/12
宝宝恋物的“度”/12
积极改变宝宝/14
是否需要“延迟满足”孩子/15
关于“延迟满足”/15
3岁前,及时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16
宝宝有被遗弃感/19
与生俱来的被遗弃感/19
多给宝宝幸福感/20
依恋妈妈/22
宝宝依恋妈妈为哪般/22
满足依恋引导独立/24
宝宝讨厌爸爸/26
爸爸爱的方式不够好/26
尽职尽责养育宝宝/28
第二章 关键期,接纳宝宝的成长方式
宝宝扔东西/32
空间敏感期/32
支持宝宝的“空间”活动/34
宝宝抢着自己做/36
1~3岁,宝宝有了自主意识/36
支持孩子自主自立/37
宝宝爬来爬去/40
没爬过的宝宝动作不协调/40
怎么引导宝宝爬/41
宝宝的说话能力/43
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43
创造语言发展的机会/44
遭遇秩序敏感期/47
天生的秩序感/47
培养宝宝好习惯/48
宝宝自言自语/50
这是宝宝成长的必然过程/50
尊重宝宝的自言自语/52
宝宝学别人说话/54
宝宝处于模仿敏感期/54
重复是宝宝学习的必要手段/55
“臭美”宝宝/57
审美敏感期/57
让宝宝美起来/58
抢来的饭香/60
宝宝的占有欲/60
培养宝宝的交换意识/61
宝宝乱撕书/63
宝宝不懂书的重要/63
将错就错,促进宝宝成长/64
第三章 闹情绪为哪般
人小脾气大/68
溺爱惹的祸/68
接纳宝宝的情绪/69
宝宝何时学规矩/71
宝宝2岁前,不适宜学规矩/71
2.5~3岁,给宝宝立规矩的关键期/72
宝宝“闹独立”/75
第一逆反期/75
尊重宝宝的特殊感受/76
宝宝任性/78
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78
试着让宝宝懂事/79
宝宝哭泣,怎么办/81
通过哭声了解宝宝需求/81
终止无谓的哭闹/82
宝宝强词夺理/84
强词夺理是学来的/84
妈妈巧拆招/86
宝宝不愿意当众表演/88
支持宝宝建立自我/88
妈妈控制一下自己/89
宝宝高声尖叫/91
倾听宝宝的尖叫声/91
试着理解宝宝/92
第四章 尊重宝宝的智力发展过程
3岁前宝宝很“健忘”/96
3岁前,宝宝的记忆形式/96
有意识地锻炼宝宝的记忆力/97
3岁前,宝宝不会数数/100
数数,不急/100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101
宝宝是个“游戏迷”/103
游戏是宝宝的生命/103
和宝宝科学玩游戏/104
发现宝宝的优势智能/106
神奇的多元智能理论/106
早教:发掘而不是填鸭/107
宝宝不认字/109
建立自我比识字重要/109
陪宝宝多看图画书/110
宝宝问个不停/112
宝宝到了“询问期”/112
耐心回答宝宝的问题/113
宝宝是个“破坏狂”/115
破坏也是建构/115
支持一下宝宝/117
宝宝迷恋沙子/119
沙堆是儿童的乐园/119
最益智的玩法/120
宝宝“倒视”/122
“倒视”不可怕/122
帮助宝宝树立“直立”概念/123
2岁宝宝,把家里翻个底朝天/125
那是宝宝的生活/125
抓住这个不错的教育机会/126
宝宝是个小电视迷/128
电视不是宝宝的伴儿/128
有选择有限制性地看电视/130
第五章 从小细养出来的好性格
宝宝不长个儿/134
预防心理性矮小症/134
让宝宝快乐起来/135
宝宝很“宅”/137
“宅”在家里,不利成长/137
带宝宝活跃起来/138
在家是“龙”,出门成“虫”/141
龙变虫:社会退缩性行为/141
2岁以后,鼓励宝宝多与人交往/142
宝宝喜欢听好话/144
夸奖对宝宝成长有利/144
家长要说对好话/145
宝宝胆小/147
宝宝怕什么/147
锻炼宝宝的胆量/148
宝宝嫉妒心强/150
宝宝的“嫉妒心”/150
减少、改变嫉妒心理/151
宝宝性格内向/153
天生性格内向/153
内向孩子也能活跃/154
宝宝“10秒钟”耐心/156
考虑到宝宝的生理特点/156
锻炼孩子的专注力/157
女孩和男孩不同/159
分清男孩、女孩心理的不同/159
按着性别培养宝宝/160
宝宝“自私”/162
宝宝自我敏感期/162
1.5~2岁,宝宝分享能力发展关键期/164
第六章 处理好“糟糕”行为
宝宝不走路,总让抱着/168
配合宝宝,走或者不走/168
想办法让宝宝爱走路/170
宝宝好攀比/171
攀比心是天生的/171
家长不要惯着宝宝/172
宝宝不礼貌/174
与环境有关/174
教宝宝懂礼貌/175
宝宝打人/177
不是简单的攻击性行为/177
处理好打人行为/178
宝宝摔倒,怎么办/180
宝宝摔倒时/180
宝宝摔倒后/182
宝宝“人来疯”/183
“人来疯”的宝宝可能更聪明/183
不要强行制止宝宝/184
宝宝欺负小动物/187
可能是受了委屈/187
想办法改变宝宝的心情/188
第七章 从宝宝的特点出发,调理宝宝生活
宝宝不好好吃饭/192
不当喂养,导致宝宝失去饥饿感/192
千万不要追着喂/193
宝宝不吃青菜/196
宝宝不认识青菜/196
把青菜包装起来/197
宝宝爱吃零食/199
宝宝爱吃零食/199
有节制、有选择地食用零食/200
宝宝晚上不睡觉/202
找找不睡的理由/202
培养按时睡觉的习惯/203
宝宝做噩梦/205
为什么做梦/205
家长不要喊醒宝宝/206
宝宝尿床/208
可能是吓的/208
妈妈巧面对/209
宝宝不运动/211
运动促进成长/211
抓住关键期,培养宝宝运动兴趣/212
第八章 解开妈妈眼里的成长难题
宝宝不愿去幼儿园/216
这个时期,宝宝免疫力较低/216
宝宝入园后,妈妈的功课/217
宝宝怕就医/220
宝宝都怕疼/220
想一些特殊的方法/221
宝宝怕小动物/223
恐惧小动物的理由/223
培养宝宝和小动物的感情/224
生病后变娇气/226
病中,不过于纵容/226
愈后,不要百依百顺/228
宝宝摸生殖器/229
摸摸很正常/229
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231
娇娇出生3个月,妈妈就去工作了。娇娇由奶奶带,奶奶把她养得白白胖胖。娇娇很懂事,从不耍脾气,更不哭着喊着找妈妈。一家人甭提多开心了!
最近,娇娇变了,一见到妈妈,就往妈妈身上爬,双手搂着妈妈的脖子,小脸往妈妈脸上贴,生怕妈妈把她放下来,害得妈妈什么家务都做不了。最折磨人的是每天早晨上班前,都得奶奶使劲儿把她从妈妈怀里抢过来,妈妈才走得了!
有一次,娇娇撕心裂肺地哭得跟小泪人似的!妈妈的眼里涌满了泪水,使劲把女儿搂在怀里,娘俩一起哭。一家人都看不下去了,个个抹眼泪!觉得亏待了这么小的孩子!
娇娇惧怕分离的这种情况叫做分离焦虑,宝宝从1岁左右起,和妈妈分离时,会出现分离焦虑。之所以产生分离焦虑,是因为宝宝在逐渐长大,清楚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但是还停留在“母婴共生”阶段,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分开了就见不到妈妈了,所以会撕心裂肺地哭闹。
宝宝有分离焦虑很正常
宝宝有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1岁之前,但在1岁以后3岁以前这段时间达到顶峰。大约8个月大时,宝宝会意识到他和别人是相互独立的。问他妈妈在哪里、爸爸在哪里,他会用手指出来!从生长发育上来讲,这是认知过程里一个令人兴奋的里程碑,但是,对宝宝自身来说,这种新认识会使他感到焦虑。
我们常常见到,妈妈在的时候,宝宝可以让别人抱,而且在别人怀里会玩得很好,可是妈妈一离开,宝宝就有反应了,双手连同身体都会够向妈妈的方向。这是因为,宝宝知道你会离开他,但还不明白你总会回来,担心你抛弃了他,所以大哭大喊。
笔者曾经见到这样一个场面,一家人各自忙各自的事情,1周岁零几个月的宝宝也躺在小车里玩得不亦乐乎。晚饭时间到了,家人去餐厅吃饭,忘记了带上宝宝。宝宝不吃亏,躺在小车里大声尖叫!妈妈跑过来,把宝宝推出去,让宝宝面向餐桌躺着,宝宝看着大家吃饭,又开心了。
有了自我意识的宝宝,非常害怕被丢弃,他们需要时刻感觉到父母爱他、跟他在一起,这样,他才会感到安全,才会快乐地玩耍。否则,就会哭闹,争取父母的爱。
又如,有一位妈妈,她经营着一家小饰品店,宝宝出生几个月后,迫于生意的压力,她就投入了工作,经常去外地进货、调研,宝宝被寄养在奶奶家。妈妈一有时间就去看宝宝,陪宝宝玩,但是,妈妈一离开,宝宝就大哭。为了不让宝宝哭,妈妈每次都是趁着宝宝不注意偷偷地溜走,有时妈妈干脆就不去看宝宝。然而到宝宝2岁以后,问题出现了。妈妈发现宝宝跟奶奶非常亲,奶奶不在身边,她就会不安,妈妈在宝宝眼里则成了来去自如的陌生人。妈妈很伤心,说自己挣钱还不是为了宝宝有个好生活?谁想到,却把宝宝推远了!
像上述这种情况,只要妈妈多爱宝宝、多陪宝宝,还是能够补救过来的,毕竟母女同心。如果不及时补救,等孩子心中种下的“妈妈不爱我”的种子生根、发芽,等她懂事了,就会专门跟父母对着干。妈妈智慧点、狠心点
虽然宝宝有分离焦虑是一种成长现象,但是,情绪波动太大,对宝宝的成长不利,也影响大人的心情。如果妈妈智慧一点、狠心一点,就能减少或者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
1.做好分离缓冲
强强是一位l岁半的男孩,妈妈每次出门,都会跟他先商量一会儿:“妈妈出去办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跟奶奶玩上几个小时,妈妈就回来了!”“妈妈去上班,去挣钱,宝宝不让妈妈去,妈妈就没有钱了,就不能买宝宝吃的奶粉、玩的玩具!”“待会,奶奶会带着宝宝去楼下花园里捉小虫虫,那种会叫的小虫虫,宝宝最喜欢了!”
妈妈这样说着的时候,奶奶就会看准时机,把强强接过去,带走。奶奶会把强强带到哪里呢?有的时候,奶奶会带他去他喜欢的地方玩,有的时候奶奶会抱着他,拍着他的背说:“宝宝想妈妈了,奶奶知道!妈妈很爱宝宝,下班后会第一个回来的!”这样,强强逐渐就明白了,和妈妈的分别只是暂时情况,妈妈会按时回到他身边的。
这位妈妈对宝宝说出了离开的时间、理由,宝宝心里有谱,就不觉得分离时间很长。妈妈告诉宝宝,妈妈离开后,宝宝会有奶奶照顾,奶奶也很爱他,照顾他的方式也是宝宝喜欢的,宝宝就更容易接受了。而且,奶奶配合得也很好,宝宝就更加相信妈妈了。有了这个过程来缓冲宝宝的情感波动,就减轻了宝宝的心理震荡。
妈妈和宝宝分离的时候,千万不要流露出留恋、依依不舍的神态,更不要连连回头看宝宝,否则,宝宝觉察到妈妈的内心需求,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依恋,仿佛受到了“鼓励”一样,情绪就更大了。
2.继续巩固宝宝内心的安全感
我们经常看到,妈妈离开时,有的宝宝只是稍微闹一会儿,妈妈一解释就好了。妈妈走后,也能很好地玩耍。平时,也不是经常黏在妈妈身上,能够跟妈妈以外的人玩耍。妈妈不在的时候,也不哭着喊着找妈妈。
这样的宝宝,一般安全感建立得都比较好。发展心理学认为,0—2岁的宝宝,需要有规律的满足和舒适的照料,能做到这一点,宝宝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形成消极品质。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更好地建立、巩固宝宝的安全感。
为了让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环境,孩子出生后,父母要给予完美的照顾,除了及时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还要多和宝宝玩耍、做游戏,多鼓励、夸奖宝宝,这样宝宝就比较乐观,信任妈妈、信任周围的人,对幸福较有把握,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分离。
有人说,每个有出息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位好妈妈。我非常赞成这句话!因为妈妈的修为、妈妈的思想高度决定着孩子未来发展的高度。
孩子来到世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个体要发展,就需要获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而妈妈是孩子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最值得信赖的主体环境因素。妈妈的认知决定孩子所受的教育方式。如果妈妈认识到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下,要想孩子不堕入懒惰、自私、网瘾、自杀、犯罪、吸毒等罪恶的窠臼,孩子需要具备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那么,妈妈心中的教育主体就一定是孩子,制订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也会以孩子为主角。
从宝宝呱呱落地的时刻起,妈妈就要熟悉不同阶段宝宝的生理、心理现象和特征,懂得宝宝所处的关键期。特别是3岁以前,是孩子多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比如视觉能力、爬行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自主意识,等等。关键期是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高效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或者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长大以后可能难以弥补。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妈妈是否懂得这个道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巨大。所谓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就是从这里来的。那、些存在着某种性格缺陷的孩子,比如自卑、交往能力差、动手能力差、不会选择、不懂规则、自制力不强等,都可能是因为3岁前没有受到良好的养育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当下的家长都把养育宝宝当成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来做,到头来有的家长却遗憾重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或者不重视宝宝的成长规律,不懂得3岁前宝宝的心理特征。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比如,宝宝八九个月的时候,进入了爬行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喜欢到处爬。有的妈妈怕宝宝弄脏衣服,或者蹭了手部、腿部的皮肤,沾到细菌等,就禁止孩子爬行,早早把孩子放进了学步车。妈妈觉得,尽快学会走路,不爬也行。妈妈却没有想到,此时一个很重要的成长问题正等待着她,几年后,会给她带来新的成长烦恼。由于宝宝小的时候缺少充分的爬行训练,导致有的孩子患上了感觉统合失调症,视听、视动、听动失调。上学后很容易发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清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字歪歪扭扭、作业速度很慢、有阅读障碍等问题。
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相互依存,后一个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个阶段冲突解决的情况。任何一个阶段做不好都是对宝宝成长过程的阻碍。
所以说,要成功养育一个好孩子,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知道宝宝想要什么,什么才是当下宝宝最需要的。而这一切不是生来知之的,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努力站到一个生命的制高点,充分满足宝宝,恰当引导宝宝,让宝宝拥有一个既有高度又有长度的人生。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