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文经典译丛-道德情操论

¥47.31 ¥49.8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818771
  • 译者   高格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页数   248
  •   0.498
  • CIP核字   2016311970
  •   22
  • 正文语种   
  • 媒质   图书
  • 用纸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是否套装   单册
  • 开本   16开
  • 影印版本   原版
  • 印刷时间   2017-05-01
  • 更多参数>>

编辑推荐

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传世名作!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从人类的情感和 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内容推荐

亚当·斯密著的《道德情操论》全书共分七卷,主要阐释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书中列举了支配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包括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认为一个人的同情心与思维构造是形成其独特的道德情操、道德判断及美德的基础;阐述了人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是形成其道德取向的基础,是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形成根源,由此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并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目录

卷一 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合宜感

 第二章 达到合宜性的各类激情的程度

 第三章 顺境和逆境对行为和同情心的影响

卷二 优点和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章 认识优点与缺点

 第二章 正义与仁慈

 第三章 命运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卷三 自我评价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一章 自我认同和不认同的原则

 第二章 赞扬及值得赞扬的品质,谴责及理应谴责的品质

 第三章 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自我欺骗的天性及一般原则的起源和作用

 第五章 道德普遍原则的影响和权威

 第六章 责任感是不是我们行为的唯一原则

卷四 效用性对赞同感的作用

 第一章 美感来源于效用性的表现

 第二章 效用的表现赋予品质和行为以美感井使之成为一种赞同原则

卷五 道德赞许评价标准中风尚和习惯的作用

 第一章 刁惯和风尚对美与丑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道德情感受刁惯和风尚的影响

卷六 与美德有关的品质

 第一章 个人品质对自身幸福的影响,或论谨慎

 第二章 个人品质对他人幸福的影响

 第三章 自我克制

 第四章 结论

卷七 道德的学说

 第一章 与美善品性相关联的深刻问题

 第二章 有关美德品性的各类学说

 第三章 探讨赞许原理的学说

试读章节

第四节   社会关系影响同情与适宜性的判断

我们根据对别人情感的认同感来判断其是否恰如其分。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我们与当事人和激发感情的事物都没有特殊的关系;二是我们当中的某人受此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在那些与我们双方都没有任何瓜葛的客观事物面前,如果对方认同我们的感觉,我们就会觉得他品位高雅,见识不凡。那些有关科学和品位的一般事物,比如壮丽的河山、华美的建筑、绘画的构图、演说的谋篇布局、第三者的所作所为、数字的奥妙、宇宙大体系中各个构件神秘的运转,跟我们都没有任何特殊关系。我们从相同的角度观察它们,并不报以同情,因为我们与之不需要感情上的和谐一致。但是我们通常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们各自不同的思维习惯会使得我们关注复杂事物的不同部分。

我们并不会对那些和我们有相同感受却没有特殊见解的人产生钦佩之情,最多只是内心表示赞同。但是对那些不仅与我们感受相同,而且可以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指引和点拨我们的人,我们会表现出无限的仰慕之情,惊叹之余,赞不绝口。我们仰慕那些品位不凡的鉴赏家、头脑清晰的数学家,因为这些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天才为我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视野。

也许人们会觉得我们赞赏这种才气的原因是因为它有用,它的实际效果赋予了它特殊的价值。但是我们在最初赞同别人的见解时只是觉得它正确得当,这和我们觉得别人有眼光是因为他赞同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别无其他原因。同样,我们对别人的品位的看法也是如此,评价其功用只不过是事后的想法。

对那些与我们和对方都有特别关系的事物,我们很难做到心平气和。我们的朋友肯定不会从我们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所遭遇的厄运和伤害,不像欣赏一幅画、一首诗或者讨论哲学理论那么简单,所以我们的感觉必然会不同,而我们所受的影响更为直接。我们不会介意朋友对我们所欣赏的一幅画、一首诗甚至一套哲学理论不以为然,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讲无关紧要,即使看法不一致,也没必要为此伤了和气。但是如果事情与我们和朋友都有关,就不大一样了。我也可以接受朋友在理性上的见解与我截然相反,在兴趣爱好上与我格格不入,如果碰巧我的心情不错,还能与之讨论这些问题。但是我接受不了在我厄运缠身、悲恸欲绝时朋友既不同情,也不愿与我分忧;接受不了我蒙冤受屈、满腔激愤时朋友毫无同感,更不用说仗义执言。这样只能使我们变得无话可说,互相受不了对方,甚至连对方的朋友都看不惯。

尽管如此,旁观者和当事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还是可以做到的。旁观者应该从最微小的细节上考虑对方的痛苦,尽可能地体谅对方的处境。只有从最细小处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真正进入对方的世界。

即便如此,旁观者与当事人的感受还是有差距的。但是人们不会为了别人的痛苦而使自己深陷同样的困扰之中,当事人明白,即使旁观者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产生同情,也不会长久,而且由于旁观者没有真正地遭受折磨,所以旁观者还是安全的,并且感觉也不会那么深切。但是当事人还是想得到一种更完美的同情;而他能得到的唯一慰藉只能是在内心激烈的挣扎中所看到的旁人与自己的心意相通;但他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让旁观者接受。实际上,为了照顾旁观者的心情,旁观者并不能任性而为。旁观者觉得设身处地地体验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潜意识导致同情程度的降低,也改变了同情的性质,所以他人的同感和自己的悲伤从来都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的协调却能够维系社会的和睦,即使无法严密合拍,我们也别无所求了。出于人类的本能,旁观者会设身处地地体察当事人的情绪,而当事人则会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旁观者想象如果倒霉的是自己会有什么感受,而当事人则时常顾影自怜。当事人因为旁观者对自己公正无私的眼光而深深感动,内心的波澜因此而平息不少。

朋友可镇定我们心乱如麻的心,知己可慰藉我们的心灵,同情会使我们一想到他人正在关心自己的处境而变得顾影自怜。不要指望普通相识像至交一样听我们不厌其烦地唠叨,因此对他镇静、简短地说个大概情况就可以;更不要指望素不相识的人的关心,因此更应该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这样的自我控制是必要的,因为普通相识比知己更能使我们安宁,而陌生人比熟人更能使我们平静。

所以,如果哪天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参加社交和谈话活动,它能让你恢复平静和愉快,自得其乐。那些离群索居、爱好苦思冥想的人,因为常常闭门忧郁,即使他们慷慨仁慈、自尊自爱,还是很难获得凡人常有的平和心态。

序言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一部伦理学著作,它与斯密的另一部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一道,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并称为“两只看不见的手”:《国富论》讲的是市场这只手,它影响着经济;《道德情操论》讲的是伦理这只手,它影响着人心。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如果说《国富论》作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为斯密赢得了“经济学之父”的盛名,那么《道德情操论》则作为“十分罕见的,至今唯一一部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伦理学巨著”,而为斯密赢得了“西方的孔子”的美誉。

《道德情操论》全书共分七卷,主要阐释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书中列举了支配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包括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认为一个人的同情心与思维构造是形成其独特的道德情操、道德判断及美德的基础;阐述了人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是形成其道德取向的基础,是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形成根源,由此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并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道德情操论》建立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道德基础,揭示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说明了商业产生自由和文明的基本原理。斯密的伦理思想在西方的影响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斯密的学说成为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主流道德标准,已经渗透到每个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的骨子里面,他们已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只要遵循《道德情操论》中的伦理标准,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富裕和道德就可以同时实现。倘若放弃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就不可能理解市场经济社会的形成和西方近代文明的进程。

《道德情操论》对我国处于转型期的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和道德危机。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某些个人道德行为的丧失和情操的低下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暴露无遗,见利忘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层出不穷。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忌、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同,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种种不道德和道德的人类情感正是250年前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不厌其烦反复论述的焦点。

《道德情操论》给我们每一个中国读者的深刻启示是: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千万不能丧失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否则,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因为斯密设想和倡导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没有同情、仁慈、公正、责任心等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用斯密的话来就是:“富之路”与“德之路”必须统一。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目录
试读章节
序言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818771
出版时间 2017-05-01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作者 (英)亚当·斯密
译者 高格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页数 248
0.498
CIP核字 2016311970
22
正文语种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是否套装 单册
开本 16开
影印版本 原版
印刷时间 2017-05-01
包装 精装
出次 1
字数 240
出版商国别 CN
中图法分类号 B82-095.6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张 16
印次 1
出地 北京
160
228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