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那一批日本留学生,政治主张上主要可以分为三派:一是激进革命者,主张先破后立,即首先应该推翻清王朝,然后再考虑建设的问题;另一是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教育落后,因此主张先实行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升民族文化;第三派则认为,救国须从军事入手,此时的蔡锷思想上倾向于第三派。
1902年2月,梁启超创办了《新民丛报》,蔡锷以“奋翮生”为笔名,在《丛报》中连载了一篇名为《军国民篇》的长篇文章,宣扬“军国民主义”,这对蔡锷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文章中,他细致解剖揭露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思了中国何以如此孱弱。他认为有八方面原因,即:教育不普及,学派不统一,文学不健康,风俗不进步,体魄不健壮,武器不先进,精神不振作,国家不团结等。他认为,要想改变以上种种弊端,就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蔡锷大声疾呼,发出军事救国的呐喊。“军国民主义”在很多人看来与“军国主义”等同了。认为“军国民主义”是扩充军备,一切以对外扩张的军事目的为主的思想。其实并非如此,军国民主义思想发轫于19世纪后期的德国,最初是一种体育思想,主张把军事训练方法运用到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把学生直接训练成士兵。《军国民篇》中也写道:“军国民主义,昔滥觞于希腊之斯巴达,汪洋于近世诸大强国。欧西人士,即妇孺之脑质中,亦莫不深受此义。盖其国家以此为全国国民之普通教育,国民以奉斯主义为终身莫大之义务。”所以,蔡锷提出的“军国民主义”是一种教育思想,以“强国”为目标,与以“对外扩张”为主要目的的“军国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军国民篇》的一大要义就是“全民皆兵”的主张。蔡锷指出当今中国处于战争频仍的国际环境之中,若要保持主权独立自主,就必须强大军事力量,如何强大?实行“义务兵役制”,即“全民皆兵”。所以,国民的素质决定军队的素质,要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不得不加强国民的战斗力,要培养出有军人的智识、精神、本领的国民。那么,如何实行军国民主义呢?当时许多爱国志士多方探究,众说纷纭。有人提出扩大军队的规模,提高军队的质量;有人则认为要从装备入手,多购买添置先进的武器装备。而蔡锷则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何谓国魂?在蔡锷看来,日本有所谓“大和魂”,美国有以“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为口号的门罗主义,俄国有泛斯拉夫主义,虽然它们具体产生的条件、内涵和作用不同,但对当时苦于缺乏凝聚力的中国人是有吸引力的,蔡锷希望中国人有“一种能够适应时代潮流的、全新的民族精神。”蔡锷以为中国若能有此“国魂”,那就有了“国家建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不难看出,蔡锷的“国魂”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日本尚武教育的启迪。他思考日本国由弱变强、崛起于亚洲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认识到精神气质的力量,这比当时一味地注重军事装备的清政府洋务派在认识上更高明了一步。然而,蔡锷毕竟还是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人,且受到老师梁启超等改良派的影响,他的政治思想只是停留在“改良”上,他还没深刻地认识到清王朝气数已尽,仅仅靠改良并不能强化统治,“国魂”也不能使它起死回生。
尽管有局限性,但《军国民篇》毕竟是较早的军国民教育的著作,创造性地把军事救国与教育救国相结合。所以振臂一呼,群起响应,掀起一阵以军国民教育作为重要研究的风潮,众多留学生竞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发出在中国实行军国民主义的狂热呐喊。P16-18
蔡锷对于军事具有远大的眼光,他曾著了一本书,叫做《孙吴治兵语略》,他主张将来与外国侵略者作战时,应当用运动战、游击战,应当诱敌深入而消灭之。这种伟大的战略的先见,在今天特别值得指出。
——朱德
一、聪慧少年遇名师
二、东渡异乡赤子心
三、怀古中原谁是主
四、八桂剑起一麾雄
五、卒然临变而不惊
六、无声之处听惊雷
七、干载功名尘与土
八、援邻是非起风波
九、调虎离山入京记
十、万里间关马伏波
十一、铁血护国担道义
十二、身殉共和浩气存
延伸阅读
蔡锷年谱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么呢?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二0一四年十月
于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周婷编写的《蔡锷传》这一本小小的传记,引出一条小路,接近蔡锷这座高山,未曾独辟蹊径,也没有故作曲折,只是向山上走,间或停下来,指一指周围的风景。读上几页,那熟悉的也许有了陌生的意味,那陌生的逐渐变得熟悉起来。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