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鹿来(京都的日常)(精)

¥47.31 ¥49.8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66537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页数   285
  • 印数   8000
  •   0.426
  • CIP核字   2015277432
  •   17
  • 正文语种   
  • 媒质   图书
  • 用纸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是否套装   单册
  • 开本   32开
  • 影印版本   原版
  • 印刷时间   2016-01-01
  • 更多参数>>

编辑推荐

  慢慢的读《有鹿来(京都的日常)(精)》这些文字,可以很画面感地看到她是怎样慢慢有处处惊愕小心到遇事处事不惊淡定从容的。也许,对于一个女孩子最好的历练,就是一个人在外生活。不仅仅是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而是由一个熟悉的环境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

  对于《有鹿来(京都的日常)(精)》作者苏枕书而言,京都并非游客眼中矜夸的地名,只是日常生息的所在,其有外在定型的一面,当然也有琐碎、世俗的内里。

内容推荐

  京都,这享有盛誉的古都,多年来始终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对于《有鹿来(京都的日常)(精)》作者苏枕书而言,京都并非游客眼中矜夸的地名,只是日常生息的所在,其有外在定型的一面,当然也有琐碎、世俗的内里。这本书的可爱之处,在于作者已在京都居住近七年。当年心怀勇气只身来此求学,今日平淡生活却滋味有加,少了些初来者的激动或偏颇,以日常之眼和日常之心,用文字呈现京都的别样风景。跟随她的笔触,沿着她朴实而充满情趣的私家路线,也许我们可以由此建立一座城市别样的空间感。而后体会古都的声色气味,最后在永恒的流逝里,见证岁时更迭。

目录

缘起

【空间】

一 银阁寺前

二 上学途中

三 生协买书

四 春琴堂书店

五 吉田山

六 真如堂

七 金戒光明寺

八 平安神宫

九 有邻馆

十 泉屋博古馆

十一 进城

十二 高岛屋

十三 京町家

十四 花之宿

十五 大文字山

十六 比叡山

十七 一乘寺

十八 更远的山

十九 花之寺

二十 福知山

【五感】

廿一 声音的风景

廿二 学校周围的吃

廿三 鱼

廿四 美味延年

廿五 笋与松茸

廿六 钱汤

廿七 看病

廿八 花道教室

廿九 买花

三十 观苔

【岁时】

卅一 萩祭、十五夜与十三夜

卅二 初雪

卅三 南座

卅四 岁末与年初

卅五 节分

卅六 四五月间

卅七 薪能

卅八 夏之祭典

卅九 五山送火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某先生说,这本书,你不要写旧书店,不是专门写过一本么?因此,我在尽量克制讲旧书店的欲望,虽然对我来说,那是极大的乐趣,也是最熟悉的范围。不过,我仍忍不住想讲生协的书店——那是新书店,不算犯规。

  生协书店是生活协同组合(即生活合作社,简称“生协”)下属的书店,在校学生加入生协后,买书可打9折。日本书店极少打折,生协的优待是学生特有的权利。书店在本部校区西侧的体育馆旁,平时经常去逛。虽然有些书在旧书店能以稍低的价入手,但逛新书店自有不可替代的乐趣。书本的摆放方式,包括新上架的图书,都凝聚了店员许多心血。醒目的专区一直在把握潮流,譬如山崎丰子去世后,专区立刻就摆出其作品专辑。去年校长换届,新校长山极寿一是著名的人类学家、灵长类学者,有“大猩猩研究第一人”之誉。专区也很应景,随即摆上生物学、大猩猩研究类图书,以示庆贺。

  近来书店主题是“西博尔德与分类学研究”,专区便摆出大量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博物学的图书,且为八五折。有一本大场秀章编的豪华大册《樱花图谱》,纤毫毕写,宏博精美,又有西博尔德编辑的《日本植物志》,令喜爱植物的我难以自拔。不过我最后还是理智地只买了两本资料书:wilfrid BIunt的《植物图谱的历史》及《西博尔德日记》。西博尔德的经历和精力均极丰富,著述极多,这也是为什么我虽然对他很早就感兴趣,却至今一篇文章也没写出来的缘故——在尽可能地把握资料之前,根本不敢下笔。

  生协书店虽不大,但尽量照顾到各学科,图书种类很丰富。观察不同群体的读者很有意思。科技杂志区的宅男,女性杂志区的小姑娘,法律区的未来的经营管理人士,还有在文史一带游荡的奇人,不同专业的人常有不同的气质。

  我很爱买辞典,虽然使用率不高。比如小川环树编角川书店《新字源》,岩波书店《国语辞典》,三省堂《全译读解古语辞典》,雄山阁《假名连绵字典》。有时也会去看看天文、生物图册。若在非专业区遇到熟人,有时会略显窘迫,因为暴露了自己的阅读习惯与恶趣味。逛书店是很奢侈的事,我指的是时间。浮光掠影般地邂逅许多有趣的书名、精彩的封面,随便翻两页,某种新兴趣轻易就被点燃了,要是缺乏定力与判断力,很容易被诱惑。但我无法抵御这种引诱,在书店泡了大半天,不买点儿什么回去,是绝对不会甘心的。

  实在想不到买什么,就去文库本区域,至少可以买那些经典译著。有几位师兄总嫌弃早些年的翻译:“翻译得实在不好,读不懂。为什么会读不懂?因为明治年间的读书人,就以硬读读不懂的书为傲。”这在《日本读书论》中已详细论及。现在,我读英文文献很慢,多半仰赖日文翻译。时常痛感自己的困乏,内心深处有不明所以的躁动,发出焦灼枯渴的呼唤,因外界侵扰而深感绝望,过度的敏感使我频繁经历情绪波动所带来的困扰。这种时候,混乱的头脑亟需重构秩序,读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我知道自己的感慨与痛苦都非常浅薄,前人一定早有精彩的解释及论述,帮助我厘清思绪,平复心情。有时翻到某些书,虽是全然不了解的陌生领域,却能意外地触动思考,带着这点儿新鲜感,再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又有了新的认识与感受。

  不过,外国作者名的中文、日文译法不同,二者都是直接音译,有的能一下认出来,有的则差别很大,要联系书名才能反应过来是谁。这种时候我又痛切地认识到精通原文的必要性,然而受精力、智力之限,至今都在语言隔阂的桎梏下挣扎。小时候读过一些名著,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或者说自我选择的作品,这对我此后的审美取向、阅读趣味,乃至人生观,都产生了至为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令我沉溺于某一类风格的深邃之美、永恒的忧郁及悲观之中,但这种强大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思维定势,或者说被某种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印象”笼罩,使我在阅读其他作品时受到某些先入观的干扰。不管我生吞活剥多少西方译著,都始终没有捕捉到一二真髓。那些句式、人名、地名,是我完全陌生的,我拼命看,也无法理解,就像隔着蒙上雾气的玻璃,以为自己看到了什么,却永远朦胧,难以总结任何感想。对于这种阅读障碍,我深感痛苦。P25-27

序言

  年岁渐长,时常怀疑写作的意义。自己没有什么长进,这是最清楚不过的。长时期与自己周旋,呈现平静的假象。痛苦的源头,也许是认识到自己的贫乏与无趣。不,不是这样的,有一瞬想辩解的欲望,但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有这么多怀疑?如自己这般愚钝的人,并不该有这么多怀疑。无法妥善处理自己许多可笑的想法。所有痛苦与冲突,不会有出口。我知道这没有出口,因此沉默是好的。

  那么现在,为什么又要写点儿什么?

  时常,一些外来的刺激,或曰触动,就能燃起书写欲。看到某人写的书,想:啊,我也想写呢!这种蠢蠢欲动、激情与焦虑混杂的感觉,写作的人最清楚不过。可惜真要动笔,又有很多理由阻挠:太忙、找资料太费劲、没感觉。在习以为常的环境里生活惯了,也很难有动力写作。我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并不乐观。每个人对于生命、生活、城市都有独特的感知,而我为何要不厌其烦地记录这些没有意义的情绪、无足轻重的琐事?如果写下来,又有何必要公诸于众,徒然打扰读者?去年秋天,有一位朋友从北京来到京都,我们在同一个研究室相处了半年。她十分能享用京都之美、京都之乐,古本屋、旧书市、居酒屋、庭园、寺社、美食、秋天的红叶、冬天的大雪、清池的锦鲤、鸭川沿岸永恒又稍纵即逝的风景——她都喜爱,并敏锐地把握了最关键处。我们一起喝过很多回酒,有非常快乐的回忆。有时候,一起到某个地方,我也忍不住告诉她一些可有可无的背景与细节。她的好奇心令我大为感动,给我很大的信心。写点儿什么吧,至少可以给她看,以此纪念我们在京都共处的愉快时光,并将她未曾来得及亲自体会的京都的种种传递过去。

  某日,去老师的研究室喝酒,那是一小罐我去年泡的梅酒。老师翻到一篇我刚写的小文:“你把京都写得很美,读书生活也写得不错。”停顿道,“不过,这还不够。琐碎的、不好的、不愉快的,你也要写。”是的,我又要写大家很熟悉的京都了。有太多人写过京都,种种礼赞、旁观、走马观花,都使读者产生了对京都的强烈兴趣。我自己也是如此,因为读了几页《枕草子》《源氏物语》,才对京都抱有朦胧的幻想。两年前,我写过一篇很短的《京都第五年》,转眼已是“第七年”。对于日常生活,似乎什么都不必提,然而真要说些什么,又千头万绪。数年前的初秋,第一次在车窗内望见夕光笼罩下东寺的五重塔,望见水草丰茂的鸭川,难免激动:“啊,就是这里。”如今,虽已对此地习以为常,但从外地回来时,见到东寺的五重塔和流水不息的鸭川,还是会有一种十分清晰的安心感:“我回来了。”不过,旅人的身份与视角无法改变,因此我能写的,仍只是客居者的日常。

  在这里搬过三次家,如今住在银阁寺前,附近有条小路,曰鹿之谷通。常被问:“真有鹿?”是的,据说平安时代比叡山的僧人元珍在此险要迷路,幸有鹿的指引。现在路上当然没有鹿,但在不远处的东山,就常有鹿的影子。山里动物很多,此外还有蛙、蜥蜴、狸猫、鼯鼠、蛇、野猪、猴子、狐狸。大部分我都见过,最怕蛇,有时草丛一阵窸窣,吓得汗毛直竖,它们往往也溜得飞快。有宝蓝色蜥蜴,非常漂亮,转眼间就消失了。野猪可怕,幸好暂未会面,只在山中听到过号叫。山鹿就像精灵,曾见母鹿领小鹿出来喝水,见人辄惊走,与奈良公园跟人混熟了的鹿完全不一样,它们清瘦机警,乌黑的眼睛特别大。

  鸭川也有鹿,时而从附近山里下来喝水。曾在月夜看到母鹿领小鹿在水边,波光清浅,水草蓊郁,不似人间。在岸上望着,大气都不敢出,唯恐惊扰。有时意识到人的存在,它们就会飞奔离开。也有胆大的,白天出来散步,在浅水中央走,与白鹭、野鸭、老鹰、乌鸦共处。岸上的人担心它走到深水里,被激流冲走,就在岸边遥遥跟着。最终大概还是回到山中去了吧。

  去年初夏,下学回来的夜里,漫天星辰,凉风可喜。遂往屋后山坡散步。四围静寂,人家灯火已暗。忽闻群犬争吠,又闻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完全猝不及防地,眼前转角处竟刹那现身一头大鹿,鹿角巍巍,前蹄腾起,健壮貌美。似乎有一瞬对视,我惊呆,鹿也惊呆,飞快回身,消失在黑暗山影中,复一片犬吠。待我回过神,追去两步,早已行迹杳然。

  就从这里说起吧。

后记

  写到这里,知道自己拉拉杂杂,似乎什么都没写,许多地方依然只是对之前作品的重复。最初朦胧的书写欲,到此无非再次确认了自己的平庸与窘迫。一些若即若离、试图捕捉的感受,终如流风般不可及、不可触。回顾全文,遗憾随处可见。如果从容一点儿,是不是可以写得更透彻,是不是可以把有些问题讲得更清晰?但此番虽然写得匆促,这样挥霍整段时间的奢侈,恐怕短期内再难有,遗憾也只能由之去了。

  最初的设想,是要根据自己的活动区域介绍京都:上下学的道路,衣食住行的细节,何处买菜,何处吃饭,何处买和果子,何处听寺钟,何处看四季花事,像与某位友人闲谈一样。我很喜欢给人画地图,标出方向,哪条街有什么寺庙、什么店,坐什么车能到——这是我对京都建立的空间感。

  我接受新事物很缓慢,人也很懒,习惯走一条路,都不愿意换一条;习惯去一家店,即便绕路也要去那里;习惯吃某家的点心,每到礼拜天都会去买一盒,慢慢吃一周。这种生活秩序,是到京都后才逐渐确定的,因为在之前不算漫长的生活中,一直经历搬家、迁徙。往往还没有熟悉某地,又换了新环境。哪里是同龄人爱去的集散地,同龄人都在玩什么,我一概陌生,也很难交到朋友。

  于是很早的时候,我就开始怀念故乡,构筑对于故乡的想象。祖父的旧院,院中的橘、桂、枇杷、柿、无花果,幽深的石井,檐头水晶帘一般的雨丝,卧在竹椅上垂下尾巴的猫,河畔的青柳,横卧的石桥,灯火的船篷,借由这些零星片段的温情记忆,安抚身处异乡的茫然。虽然事实上,我连故乡的方言都讲不好。到京都后,很觉风土亲切。植被种类,梅雨季的烟雨,盛夏的稻田,初秋稻米成熟的香气,乃至湿冷沁骨的寒冬,无不唤醒我对遥远故乡的记忆,哪怕其实两地何其不同。现在想来,在此居住的六年,恐怕是从未有过的平静生活。这些年,我也经历了许多告别,最寂寞的,是送走难得知心的友人。而自己也会有告别之时,因此格外珍惜此刻。

  2011年春,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写:

  每年春天,都很容易陷入很深的茫然,也许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促使我重新考虑自己的路途将如何继续。这个过程很痛苦,很容易反复自责,最后放弃,好像不能有更多的希望,那些都是痴人说梦……那种明明什么都没有思考,却仿佛有东西逐渐清明的感觉又出现了。抱着水在城中小径中飞奔,夜色降临,风落在脸上,还有星月的光辉。想到高中时夜里放学回家,空寂的长街,总是会飞快骑车,好像要把什么狠狠甩在身后。那一刻的无力感很强烈,仿佛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但这也是最自由的时候,头脑里十分明晰,内心有呼啸。我无比惊慌叉无比享受,因为知道身体里另一个自己还用力活着。对,就是那个说梦的痴人。

  不妨坦白,当时我正陷入对专业的无限茫然。那个“说梦的痴人”很自卑,放弃很容易,无需思考,谨小慎微地爱护一点儿稀薄的尊严,试图藏身某个中间地带。不错,我总是小心地躲在中间地带成长,逃避责任,惧怕竞争,却又始终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羞愧、焦虑。最好不要亲自做选择,任时间的洪流与所谓无情的外力推动己身,似可稍减自责,也可有理由作无限喟叹。后来到底还是做了决定,于是可在此多待几年,也学会稍微从中间地带走出一步,应对世间诸事。

  对于此地的认识和态度,不妨再坦言,我依然很茫然,没有系统的结论。当然,暂时也不需要结论,尤其是对不算遥远的时代。如何区隔当代与过去时代的界限,是急需深考的问题。以当代人的视角、观点解读过去的事件时有多少偏差,也不可忽视。自然,我也准备了一套很官方的回答,应对生活中常见的询问,因为对方期待的答案有时很容易推测,两下欢喜,何乐不为。这些回答,就不必在此虚伪地重复了。

  周作人有一段话,我很赞同: “我初去东京和鲁迅在一起,我们在东京的生活是完全日本化的。有好些留学生过不惯日本的生活,住在下宿里要用桌椅,有人买不起卧床,至于爬上壁橱(户棚)去睡觉,吃的也非热饭不可,这种人常为我们所笑。因为我们觉得不能吃苦何必外出,而且到日本来单学一点技术回去,结局也终是皮毛,如不从生活上去体验,对于日本事情便无法深知的。”

  不过,如今年轻人到日本读书的心态与情境,非但与周氏兄弟的年代有天壤之别,与十年前也大不相同。母国经济、文化的发达带来的巨大的自信,与留学国停滞的经济、不成气候的政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影响了此地人对于我们的认识,在学术研究方面亦见端倪,尤其是中国学的研究。是故早有国内先生称, “群趋东邻受国史”的“欲死之羞”,今可雪矣。2015年年初,在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也有先生傲然四顾日: “日本的中国学衰落了,欧洲的中国学也已衰落,今后,就只看我们啦!”由是观之,或许“单学一点技术回去”的必要也没有了。我们看日本,喜欢对比自身。这曾是我们有的,那也是。日人学艺不精,终不谙我朝文化。那些精巧的玩意儿固然不错,买来用便是。“对于日本事情”,亦似无必要“深知”。而今获取信息的渠道何其丰富,旅行也何其便利,此地也有各种机构,为游客做出各种积极的安排,使他们短期内就能体验日本的文化、艺术、生活,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类似的地方,可以轻易得到我们需要的知识。

  因此,且忽略本题中的“京都”二字,这非是可矜夸的地名,于我而言只是日常生息的所在,其有外在定型的一面,当然也有琐碎、世俗的内里。此书写到一半时,夜里回去,在家门口的山坡上,又邂逅两头鹿。它们原在树荫里,听见人声,笃笃笃跑上山道,悠然远去。漫天都是星,树林问有很大一弯金红色月亮,将要沉落。友人笑称:它们是在催你快写完,开学就没空写了。又想到江户初期久居京都的文人石川丈山,与林罗山选定三十六诗仙于洛北构筑凹凸窠,即诗仙堂。丈山曾于庭园设“添水”,即取竹节一段,中部支起,长段在下,短截在上,削平此端,置于流水下,竹简水满而倾斜,水尽又回复原状,叩击石面,其声清越。农人亦散置田间,可驱赶野猪及鹿。因此又叫“惊鹿”(鹿威L)或“追鹿”(鹿追L、)。丈山有诗云: “尔以自呜,秋守田亩。水满覆前,石出忧后。行侧溪流,声答山阜。宥坐惟肖,为诫云有。”宥坐,出自《苟子·宥坐》。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然而还是“惊鹿”或“追鹿”更有趣,空山流水,竹简叮咚一击,清幽宁谧,余韵不绝。种种不舍,恰如此声。

  2015年4月21日凌晨初稿于月待山前

  2015年6月2日二稿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目录
试读章节
序言
后记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66537
出版时间 2016-01-01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 苏枕书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页数 285
印数 8000
0.426
CIP核字 2015277432
17
正文语种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是否套装 单册
开本 32开
影印版本 原版
印刷时间 2016-01-01
包装 精装
出次 1
字数 200
出版商国别 CN
中图法分类号 I267.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张 9.25
印次 1
出地 北京
144
210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