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舍得是一种境界,不计付出,舍己为人,体现出胸怀宽广的做人高度;舍得是一种智慧,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体现出明朗大气的做事风格;舍得是一种心态,无争无求,低调淡泊,体现出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王阔编著的《舍得(成就人生的心灵哲学)》围绕“舍与得”这个似乎人人熟悉、人人又难以参悟透彻的命题,做了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奔波于名利场中的人们有所警示和启迪。
王阔编著的《舍得(成就人生的心灵哲学)》内容介绍:得与失的道理许多人都懂,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便又迷失了方向,“本性”尽显呢?说到底,关键在于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一个对所得到的一切、对周围的人和事心存感恩的人,一个虚怀若谷、大肚能容的人,一个凡事看得开、放得下的人,他会把“舍”当作一种必然,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舍的最高境界,也是做人与成事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成就人生的心灵哲学。舍与得虽是反义,却是一物的两面,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关于舍得,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而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放下,“得”就是成果。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人们常常面临着舍与得的考验。功过成败,皆在取舍之间;喜怒哀乐,多由“舍”与“得”之间的艰难抉择而生。在人生旅程当中,要如何抉择、如何取舍,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你若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
《舍得(成就人生的心灵哲学)》是一本人生哲理类书籍。
第一章 做出有限的退让,获得无限的空间
妥协是不能不具备的人生智慧
如果你能以退让开始,就能以胜利告终
退却是进攻的第一步
退让的智慧可以放大你的生存空间
懂进退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主角配角都要能扮演
让步正是为了进步
屈服不是盲目,退却不是软弱
留给自己的余地越大越从容
不争,不足以立志;不让,不足以成功
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二章 患得者得不到,患失者必失去
看破得与失的玄机
放弃是一种最具智慧的选择
学会从得到中失去,就能从失去中获得
把失去当成一种致富哲学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把上一次失去当作下一次得到的起点
在得与失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有一种坚强叫放弃
拿起该拿起的,放下该放下的
第三章 拿出过人的勇气,抓住人生的机遇
“不害怕”才能成人所不能成
该出手时就不要瞻前顾后
勇敢地承担责任
输不起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
失败不可怕,怕的是不敢从头再来
敢冒大险,才会有大收获
敢想敢做才能突破平庸
一个人有点野性未必是件坏事
苦尽之后甘就来
第四章 名利眼前过,真诚心中留
利益重要,但绝非最重要
金钱重要,尊严更重要
名与利都不过是过眼烟云
别成为名利的奴隶
推开虚掩的名利之门
让自己卸下名利的枷锁
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功名利禄如浮云,还是放下的好
第五章 帮人就是帮自己,双赢才能算真赢
给人方便是一条最好的路
保持美的方法是与人共同拥有美
助人就是提前播下的收获的种子
帮助别人成功,是追求个人成功最保险的方式
关键时你帮人一把,人就助你一臂之力
关心别人就是给自己机会
帮助别人要懂得技巧
不要低估了别人的知恩图报之心
患难之中最需要的就是帮助
双赢才是真赢
工作中更需要伸出援手
第六章 感恩是一种胸怀,报恩是一种境界
感恩是一种像施恩一样高贵的品德
人生的第一件事:对父母感恩
感恩可以擦去心灵上的尘垢
感恩之心会帮助你选择正确的那一方
感恩可以停止无益的忧虑
善行可以让你生活得更有层次
换个角度看就会发现惊喜和感激
感谢生活给你的苦难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第七章 用爱感化坚冰,因爱得到真情
合得一点爱,收获的是整片天空
用爱心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爱的力量足以支撑生命
聆听蕴含着真爱的魅力
身处逆境也能让爱心发出耀眼的光芒
找寻幸福的唯一方法就是施与爱
爱为世界换上新面孔
感动是温暖世界的力量
心灵富足的人必定会给予
做一些别人认为的傻事不算傻
第八章 放得下负累,得到了快乐
放下是一种快乐
人生的情致来自淡泊
云在青天水在瓶
不要被自己的心困住
随缘,让烦恼随风而逝
“不争”和“无求”是远离烦恼的妙法
知道自己为何而忙
守住你的平常之心
放旷达观,随遇而安
第九章 肯吃亏者有福报,善吃亏者是高人
把吃亏当作你必须付出的本钱
要学会感谢你所吃过的亏
主动把大头让出去
越想占便宜,往往占不到便宜
真正的聪明人方可搞清楚亏与不亏的辩证关系
讲究吃亏的方式与技巧
吃亏要化被动为主动
自己吃亏是调动他人的妙招
吃亏也是一种做事的策略
第十章 学会善待自己,累了就给自己减压
放松自己,摆脱疲劳
让浮躁的心趋于平静
要学会善待自己
学会消除心理压力
记得给自己松绑
摆脱沮丧的情绪
报复也会伤害自己的心灵
别让愤怒毁了你
如果你能以退让开始,就能以胜利告终
都说“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人生在世,为人处世要学会退让。让则通,通则顺,一顺百顺,顺风顺水,顺心顺利。退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走向成功的谋略。
(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赫蒙是美国著名的矿冶工程师,毕业于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前去应聘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运用了必要时以退为进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赫蒙他贬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学识如何,当然不在于他自己的评价,就是把自己的学识抬得再高,也不会使自己真正的学识增加一分一毫;反过来,贬得再低也不会使自己的学识减少一分一毫。
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这是我们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人们常常不会正确地使用这一法宝,是因为他们忘记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那别人对此即便本来是有兴趣的,最后也会改变态度。
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为人之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
(2)让人三分不为懦
美国前总统马辛利,因为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说道:“你现在怒气应该消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羞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是绝对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立即使对立情绪“降温”。让人三分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做到的事。
(3)退让之道的“台阶法”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别固执己见,十分容易为一些小事情同别人争论,而且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应当有饶人的雅量,他可以一面解释一面折中调和,最好使用不带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语言形式,以避免冲突的扩大。有一位先生,一次上岳父家吃饭,进餐时翁婿两人聊起了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问题。那位先生强调:公路的进度一再推迟,是有关方面的一个严重错误;而岳父则不同意,认为公路本来就不该兴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渐趋激烈。后来岳父把问题扯到“年轻人自私心重,没有环保意识”上面,显然是在批评那位先生。那位先生怕再争论下去伤了和气,便开始缓和下来,他婉转地说:“可能我们的看法永远也不会一致,可是,那没有什么,也许我们都是对的,也许我们都是错的,这也是未可知的事。”那位先生的一席话,不仅给自己搭了台阶,也给争论双方打了圆场,避免了双方争论不休,矛盾扩大,影响感情。试想,如果那位先生意气用事地与岳父争论下去,结果会如何昵?很可能惹火老岳父,被臭骂一顿。
(4)以柔克刚,对付蛮横人士
面对蛮横无理者,得理者若只用以恶制恶的方式,常常会大上其当。这时候,平息风波的较好方式,莫过于得理者勇敢地站出来,以自责的方式对抗恶人恶语,以柔克刚。有一个商场营业员,遇到一个中年男子来退一个电饭锅。那只锅已经用得半新半旧了,他却粗声粗气地说:“我用了一个多月就坏了,这是什么鸟货?你再给我换一个!”营业员耐心地给他解释,他却大吼大嚷,并满口脏话说什么“我来了你就得给退,光卖不退算个鸟!”营业员虽然占理,但为了不使争吵继续下去,便温和地对他说:“这种电饭锅已经使用一段时间了,按规定是不能退的。可是你执意要退,那就干脆卖给我好了。”就在营业员掏钱的时候,那个粗暴的男顾客脸红了,他终于停止了争吵,悄然离去。显然,营业员的宽容与自责方式起了良好作用。因为它反衬出对方的无理和粗鲁,从而从容地制止了事态的扩大。
说到底,退让是一种处世艺术,但只有对取合之道有所领悟的人才能掌握这门艺术,也才能在人生进退的把握中立于不败之地。P3-6
中国有句大俗话“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话虽粗理却不俗。为人处世也好,人际交往也罢,不肯付出,凡事只想着空手套白狼,既不现实也不明智。相反,只有把舍得作为你的人生准则,路才能越走越宽,人才能越活越自在。
在合与得之间,不少人更喜欢得:得到尊敬,得到利益,得到荣誉,得到地位,等等。谁不希望事业更成功、生活更富足呢?问题是,有的人的目光紧紧盯在要得到什么以及如何得到上,而忽略了与“得”唇齿相依的“舍”。他们应该明白的是,只有肯合敢舍,有一种“大合”的气度,才能得到更多。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颇耐人寻味:
一个小男孩家里很贫穷,于是,他就上街去乞讨,有人给小男孩1美元和10美元问他选择拿哪一个,小男孩只拿了1美元,不拿那10美元。起初人们以为小男孩心善,不好意思破费人家更多的钱。后来又有人故意这样让小男孩选择,小男孩还是只拿1美元,不拿10美元。于是,这个只要1美元不要10美元、似乎有点傻的小男孩的名声就传出去了。越传就越有人拿钱来让小男孩选择,人们纷纷拿1美元和10美元放在小男孩面前,小男孩始终不拿lOlL,只拿1美元。甚至有人反复拿出1美元和10美元放在小男孩面前,就为了取乐小男孩只选择1美元时候的那副傻瓜相。后来,家里人问小男孩:“你到底为什么只要人家1美元,而不要人家10美元呢?”小男孩说:“我要拿人家lO美元的话,我就跟其他乞丐一样了,人家也就不会故意拿钱来给我。”
这个小男孩可谓深得合与得的道理:舍得是一对孪生兄弟,关系却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合。
但是,你不能把“合”仅仅看作与“得”交换的筹码,它更是调整身心、释放心灵、提升人生层次的重要途径,是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自己的立世之道更加伸缩自如的大智慧。拥有了这种智慧,压力面前你就能挺得住,进退得失之间你就能淡定自如。
得与失的道理许多人都懂,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便又迷失了方向,“本性”尽显呢?说到底,关键在于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一个对所得到的一切、对周围的人和事心存感恩的人,一个虚怀若谷、大肚能容的人,一个凡事看得开、放得下的人,他会把“合”当作一种必然,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舍的最高境界,也是做人与成事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成就人生的心灵哲学。
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才知道舍的价值;懂得了为什么舍,才知道没有什么不可以合。“合”的学问比我们表面看到的要深刻得多,它是一种立世存身的价值观念,一种实现人生目标的智慧,一种无所不明又无所不包的胸怀气度,一种身心和谐、主宰自己人生的精神境界。 由此看来,合得的智慧,的确是一种需要我们用心领悟的人生大智慧、大哲学。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