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理由/胡平文集

¥37.05 ¥39.00
  • - +
       
  • 商品库存不足,请选择其他商品

相关推荐

新华推荐

  •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168920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页数   398
  •   0.6
  •   28
  • 正文语种   
  • 媒质   图书
  • 用纸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是否套装   单册
  • 中图分类号   I253.1
  • 开本   16开
  • 影印版本   原版
  • 印刷时间   2015-01-01
  • 包装   平装
  • 更多参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岛国焦灼”

  1“野狐禅”

  实际上,大和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先人来自于何方,在渺茫的史诗和纷纭的传说中早已不可追寻。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公元前的某个时间,就开始了向日本的持续且不断增长的移民迁徙。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蒙古人种,主要由来自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及汉人和朝鲜人混合形成。他们沿着朝鲜半岛而下,渡过海峡,登上了这个位于东亚尽头、曙光总是第一抹生起却是火山密布的列岛。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鸟越宪三郎最早发表新说——“日本人的发源地在中国云南省”。

  1984年2月23日,致力于社会人类文化研究的鸟越宪教授对外宣布:“对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所有婴儿的臀部都有胎斑”。鸟越宪教授就这一发现又强调:“日本人在体质上所具有的胎斑渊源是云南,这是一个旁证,证实这个地区是日本人的发源地。”

  1988年9月,日本电视工作者同盟抵达云南,其任务就是拍摄《日本人的起源》。

  此后,日本学者们的推论又由“倭人起源于云南”,进一步演绎为“倭人的祖先为云南的少数民族”,其范围与核心,基本圈定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种说法。

  持“彝族说”的理由是,鸟越宪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专家到云南考察后发现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节”,类似日本的“盂兰盆节”,即在日本的纪伊半岛,同一天也举行“火把节”,而在日本南部纪伊半岛的神户、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持“哈尼族说”的理由是,有日本人惊奇地发现,中国云南的哈尼族与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万物有灵”观念,特别是在诸神中,日本族最有权威的“天照大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烟”都为女性,亦同是太阳神;日本崇拜“谷神”并奉樱花为国花,哈尼族也崇拜“谷神”,并视樱桃树、樱桃花为神花……

  “傣族说”的看法仍出于鸟越宪、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学者。对于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的少数民族,他们曾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所有婴儿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时,也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发现了胎斑。所谓“胎斑”,是指在婴儿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肤出现的青色斑纹。原因是在皮肤真皮上有黑色素细胞,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日本人恰有这一人种胎斑的类似性,而且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许多人的血型是A型,这一点也与云南和泰国内地相同……(《云南日报·大观周刊》2000年11月15日报道)

  1996年开始,中国及日本的一些学者们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调查团”,对中国江苏省发掘出来的春秋至西汉时代(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人骨,及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县绳纹至弥生时代的人骨,进行了3年的对比研究。经过DNA检验分析,两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证明两者源自相同的祖先。这就是说,日本人的祖先更确定为远不止边陲南疆的中国人。

  中日两国,不但同种,而且同宗。(日本《产经新闻》1999年3月19日报道)

  据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没有完成皇上交办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干脆留下来,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这时的日本仍处在石器时代,大多数日本人蓄着长发,用绳结扎在头顶,并用一条白布系在额头上。直到今天,日本人还很喜欢在节日里将白布条系在额前。他们大多为黥面文身的渔民,渔民们认为下海捕鱼时文身是诱惑鱼的一种好办法。女人们穿的衣服不过是一块在颈部挖了个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风。人们性格平和,不会嫉妒。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一个男人可娶四五个妻子。日本人喜欢喝酒,像马来人、印度人那样用手抓取食物。那时他们没有肉吃,通常吃鱼、蔬菜和大米。据说当时徐福便发现日本人长寿,可以活到80到90岁,有的甚至活到100岁。他还发现他们在种稻和捕鱼之外,还特别擅长巫术、预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徐福可能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明传播到日本的人。

  从奈良往西南方向走100公里,现在是和歌山县新宫市,这里有一片美丽而又宁静的海岸,就是徐福当年登岸的地方。城市附近有一个小公园,公园里有徐福的墓,不知道这是衣冠冢还是实墓,墓前立着一块高约3米的石碑,墓碑立于1834年,上面是一位高丽书法家的草书——“徐福之墓碑”。每年的11月28日,和歌山人都会在这个公园里举行一次徐福登岸的纪念活动,这表明徐福确实是到了日本。

  徐福一行留下来总要生儿育女。

  上世纪80年代,早稻田大学有一位做徐福研究的学者,叫钣野气峰,他认为徐福和他留在日本的3000名童男童女繁衍了成千上万的后世子孙,只要是茶褐色眼珠的日本人,就肯定是齐部落(即徐福所属的部落)的后裔。这些日本人中,许多人都姓斋藤。徐福随员的后裔有不同的姓氏,他们中的许多人姓秦,这是秦王朝的国名。在山口郡,1300年前曾建立过一个秦王国。隋朝皇帝派遣的使节从日本回来后告诉他,山口郡的人与汉人有同样的面孔、风俗和生活方式,就像是从中国去的,其实他们就是徐福使节的后裔。

  据钣野的估计,至少有30%的日本人有中国血统。仿佛是要呼应钣野的看法,1994年4月当选的日本首相羽田孜,在上任前公开宣布他是秦始皇的后裔,日本列岛为之震动!他说他的祖先姓秦,在200年前才改为“羽田”,他是徐福一个随员的后代。换句话说,这位首相承认自己具有中国血统。

  但是,大多数日本人不认同以上学者们的说法,视他们那套说辞为野狐禅;看羽田孜此举,多半也是政客为着某个深藏动机的一次“作秀”。

  多数日本人认为本民族的血统几乎没有任何的混杂,更有学者言之凿凿——直至“二战”时,日本的人口里,只有不到1%的人属于别的血统。

  P5-8

目录

序 丢进油庭湖里的机枪

第一章 “岛国焦灼”

 1 “野狐禅”

 2 “清白的国土”

 3 “小”与“大”

第二章 “逢蒙杀巽”

 4 唐风时代

 5 天朝体制

 6 青春往事

 7 “忍者”,“恶友”

第三章 为师年代

 8 一场被忽略的启蒙

 9 历史的吊诡

第四章 相异性

 10 亲属集团与非亲属集团

 11 斗争哲学与大和之邦

第五章 相似性

 12 畸形的开放

 13 两岸的皇帝们

 14 警觉“扩张”,立足“缩小”

第六章 共犯结构

 15 德国人民

 16 日本人民

 17 经典话语被颠覆了

第七章 兽性考

 18 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19 行之有效的遁术

 20 武士道,知死之道

 21 “小人物”造反

第八章 战后考

 22 日本特色的脸

 23 “施行之中无耻辱”

第九章 慎说“友好”

 24 黄世仁追债

 25 暗暗的期许

 26 纠葛从来存在

第十章 无形战争

 27 要爱国,上网去

 28 政治家与政客

 29 中国人打官司,日本人掏钱

 30 “幻觉”的悲哀

第十一章 “伪悲情”

 31 “恐日症”,“恐韩症”

 32 乌龟有肉不在外面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

 33 大悲壮,大不朽

 34 草根卖国,“精英”也卖国

 35 雷歌一般骤然

第十三章 拒绝遗忘

 36 真正的强大

 37 历史,在精神家园里

 38 绕不过的门槛

主要参考书(篇)目

序言

  当下的年代,颇有些“搞怪”,一个沧桑悠远却又饱经忧患与劫难的民族,现在最有影响的文化消费,不是莎士比亚戏剧、雨果与托尔斯泰小说那般的史诗与悲剧式作品;广为自觉的文化顸礼,亦不是诸子百家与民国年代诸多大师们高山仰止的身影。一幕幕引起大众文化狂欢的是——诸多电视频道里各种版本的“非诚勿扰”,“快男超女”,“达人秀”,以及随时世衍变、野草般冒出来的各色网络俚语与手机段子,还有各种顶级“小品”,造型炫目的浩歌劲舞。不惜巨资营造出的一个个流光溢彩、天上人间的盛世气象……

  倘若是前者,还能让我感觉当下社会的诸多脉象,对于后者,我则很难如吃饱了的鸽子一样,纵情兴奋于当代“文化英雄”与时尚潮人们精心拼贴出的宏丽、欢乐之中。相反,老夫常作大不恭地想:倘若这拼贴出的宏丽与欢乐,能麻木掉历史深处仍在纠结的痛楚,湮没去当下油锅炒豆子一样进射开来的矛盾与困惑,并能征服世界的话,那么,全球恐怕都得进入小品年代了……

  毋庸讳言,在最直观的层面,更多的国人还会感觉到当下同时又是个“拆迁年代”。

  举国上下,从煌煌大都到偏远县城,几乎无一不在剧烈的拆迁、大兴土木之中:亮化绿化工程,青水蓝天工程,沿街“平改坡”工程,旧城区改造工程,中央商务区工程,地铁工程,高铁工程,过江隧道工程……据说,当今世界上的建筑机械有6成在中国引擎轰鸣,大展雄风。

  物质层面,恨不得天天有着奥运会开幕式般的热闹与风光,却无法在精神层面给民众指引方向。1980年代那种锐不可当的改革气势,激情燃烧的理想i义精神。几近消磨殆尽,一度活力四射的中国社会,纷争与抵牾越来越多。可谓怨恚塞于下,歌舞漫于上。

  因此,我对历史,尤其是那些与我们——俗称“老三届”这代人的命运十指连心的历史,总是沦肌浃髓,难以释怀。为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颇为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存方式与写作方式,定位于一种渐行渐远于文坛江湖的“游走”状态——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时下鲜活的社会现实间游走;在人文学科诸多领域的前沿学理与本人的历史经验、现实感受问游走;在公共知识分子的先知先觉与芸芸众生的悲欢哀乐间游走。企图以可感可触的文字,让一些可能仍在中国社会进程中表现复杂、微妙、敏感和不容置疑的问题,有更多的人知晓它,思索它。

  于是,随着我的“游走”,便有了这部时空颇为开阔、内容涉及几代中国人生存方式与生命体验的文选的整体面貌——

  第一卷:《世界大串联》

  本卷主体为《世界大串联》、《移民美国》,主要内容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国潮及这批新移民在美国的生活体验。1988年,《世界大串联》获得全国108家刊物共同举办的《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优秀作品一等奖。本卷另有《秋天的变奏》、《你的秘密并不秘密》两篇章,描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颇为躁动的中年男女们的婚姻、家庭风景。

  第二卷:《百年误读:二十世纪中国之侧影》

  本卷辑内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南方大山间的小小苏联——“苏维埃运动”侧影》等9篇历史纪实性作品,看后读者大概会有这样的印象:对于中国而言,1978年,决非一般里程碑的意义,它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未经宣布却实际长期存在的战争状态,从此——人性与人道的全面苏醒,常识与常态的不可扭曲,在这块土地上便是不可阻挡的了。

  第三卷:《千年沉重》

  本卷一为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思考地域文化、知识分子命运及社会现象的大文化散文《千年》,二为《今日曾经的驿站》,可谓是上文的进一步发掘。三《不再是秦兵马俑的脸》,以书信的形式,凸现了从民国走来的那代知识分子别具一格的精神谱系与人格力量。四《莫忘沉重》,则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安之若素于“游走”状态的心路写照。

  第四卷:《中国的眸子》

  本卷的主体是《中国的眸子》: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李九莲,1968年因在给男友的信中剖露对“文革”的不满而招来杀身之祸。八十年代初,在胡耀邦亲自关照下获平反。李九莲,现与林昭、遇罗克、张志新等人一样,被誉为当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

  本文1992年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奖。

  第五卷:《乱世丽人》

  本卷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原南京军区歌舞团舞蹈演员张宁卷入林立果“选妃”闹剧的来龙去脉。

  二、《芥末沧桑》,写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首都北京的几位青年女子的遭际。

  三、《美丽与悲怆——浦熙修与她的年代》,此文2009年12月获“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并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49——2009报告文学选》。

  第六卷:《一百个理由》

  本卷全方位关注中国与日本——在世界范围内,彼此文化的相通性如此强烈、而差异性又如此鲜明的两个国家。

  中国能找到100个理由谴责日本,中国更能找到100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

  作者深深以为:中国欲一扫近代以来的耻辱与颓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复兴,非得通过日本这道心理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这

  道门槛将考验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

  本书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HD5年非虚构类十大好书之一。

  第七卷:《情报日本》

  本卷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中一直被国人所忽略的一个强烈特征:以情报立命,视情报为岛国生存、拓展的第一要义;正是因为情报战的出色运用,近代以来的日本人,才给世界炮制了一次次令人震惊的可怕灾难。

  《情报日本》被《亚洲周刊》评为2008年全球华人十大好书,名列第三,并获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

  需加说明的是,在今日看来,早期作品中必有多处,或认知难免旁支浅陋,或人事已成明日黄花,但它们已构成我大半生写作的历史,以及我已涉猎的众多历史场景——留下前者,是如同一头孤狼的我,攀行在汉语高原上深深浅浅的思想足印;而保留后者,则因为时间的长河总会淘洗出足够的史实,并浮现其全部的意义。

  打心眼里感激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北京人文出版中心主任张明两位先生及责任编辑文欢女士。正是他们深切的人文情怀,历史意识,以及对本人写作生涯的长期关注与理解,才得以此次集中呈现在读者面前。

  也许耐心看过这部文集,在“闲坐话玄宗”之余,读者多半会有沉重之感,难免扼腕唏嘘。看看当下排山倒海般的“天天都是好日子”的种种闲适、娱乐的写作,老夫亦愈来愈觉得自己是野狐禅,屡屡起意决绝掷笔,遁去“山林”罢了。可这时,我总会想起上世纪初一位俄罗斯诗人在漫天风雪中所吟诵的句子——

  我不能不爱脚下的这块土地,

  我不能不恨脚下的这块土地。

  2011年8月,“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后十天

内容推荐

  《一百个理由》为“胡平文集”第六卷。

  在当今的世界环境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如一只海龟般趴在太平洋风涛里、总是令人难以琢磨的日本,需要警惕,需要谴责,也需要和平共处。《一百个理由》中,作者胡平引用丰富例证想要说明的是:中国有一百个理由谴责日本,也有一百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中国欲一扫近代以来的耻辱与颓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复兴,非得通过日本这道心理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这道门槛将考验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与此同时,日本要洗去孤独与暧昧,成长为世界性大国,更是绕不过中国这道道义门槛;在某种意义上,这道门槛成了判断日本能否重铸为一个政治诚信国家的试金石。所以,这一百个理由,给中国,也给日本。

编辑推荐

  《一百个理由》全方位关注中国与日本——在世界范围内,彼此文化的相通性如此强烈、而差异性又如此鲜明的两个国家。

  中国能找到100个理由谴责日本,中国更能找到100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

  作者胡平深深以为:中国欲一扫近代以来的耻辱与颓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复兴,非得通过日本这道心理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这

  道门槛将考验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

  本书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HD5年非虚构类十大好书之一。

试读章节
目录
序言
内容推荐
编辑推荐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168920
出版时间 2011-12-01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作者 胡平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页数 398
0.6
28
正文语种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是否套装 单册
中图分类号 I253.1
开本 16开
影印版本 原版
印刷时间 2015-01-01
包装 平装
出次 1
字数 360
出版商国别 CN
中图法分类号 I25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张 25.5
印次 1
出地 江西
166
240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