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沈浩)/时代先锋大型主题宣传系列丛书

¥36.10 ¥38.00
  •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169617
  •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 开本   16开
  • 影印版本   原版
  • 页数   356
  • 印刷时间   2011-10-01
  • 包装   平装
  • 出次   1
  •   0.556
  • 字数   324
  • 出版商国别   CN
  •   19
  • 中图法分类号   K828.2
  • 首版时间   2010-03-01
  • 印张   22.75
  • 更多参数>>

编辑推荐

  “‘有困难,找沈浩’,成为小岗村民的口头禅。

  沈浩常说,我们是党的基层干部,谁家有困难,就越要到谁家去。

  2005年的一个夏夜,已经躺下的沈浩被暴雨声惊醒了。“不好,徐庆山一家还住在危房里!”他一骨碌爬起床,拿起伞冲进雨中。雨中道路泥泞,鞋子陷到了泥里,他干脆甩掉鞋子……”这是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编著的《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沈浩)》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沈浩)》记录了沈浩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全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编著的《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沈浩)》从全局视角对沈浩同志的成长足迹、内心世界进行了描写。

目录

中组部等决定追授沈浩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农村基层带头人的榜样.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说说沈浩的“不容易” 

从沈浩看干部形象与责任

永远的红手印

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沃土

创新的源泉在群众之中

为人民服务没有小事

勤政是干部的基本素质

红手印公仆心

浩气长存小岗村

扎根六载于心无愧

沈浩的政绩观

小岗村来的年轻干部

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没有写完的日记

无尽的牵挂

小岗人的怀念

沈浩:小岗村的记忆

“浩”气长存

在感情的天平上,他选择了百姓

第四次红手印

永远的守望

赞让人民群众“离不开”

小岗村人心中的丰碑

小岗村人刻骨铭心的第四次“红手印”

生命中的2090天

红手印留下来的好书记

把爱洒满人间

农村基层干部的一面旗帜

住在小岗村民心里的人

小岗村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小岗村的好带头人

“小家”与“小岗”的抉择

赤子之心

纪念一个战士的倒下

燃烧

本色

小岗村村民用三纸“红手印”把省城来的沈浩书记永留身边

小岗村的“钉子官”

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

党员干部就要扑下身子一心为民

沈浩:用生命中最后6年换“岁岁小岗大不同”

永远的第一书记

敞开的房门,只因心中有爱

沈浩未了的一个心愿

大学生村官眼中的沈浩

沈浩——父亲和儿子

忆沈浩——深深怀念那远去的灵魂

真情告白

中央新闻单位沈浩先进事迹采访团成员给

沈浩女儿沈王一赠言

沈浩日记摘编

网民感言

小岗之子

试读章节

  扎稂六载于心无愧

  熊丽白海星

  有小岗村民曾经跟沈浩开玩笑:“沈书记,你怎么越长越丑了?”

  可不是,沈浩越来越瘦,脸色黑黄,黑发是染过的,几绺头发搭在前额上。最明显的是他的嘴,一笑起来越发显得突出,褶子挤满了两颊。偏他又爱笑,见谁都乐呵呵的。

  心系乡亲,细两润物悄无声

  小岗村民觉得,从沈浩嘴里说出的话,好听又柔软。

  2004年,村民韩德国的孙儿出生了,家里困难。沈浩知道后,掏出1000元工资送去,又几次送去奶粉。当年才3斤多的小不点儿现在壮实着呢,已上小学了。有一次沈浩摸着他的头说,“我的孩儿哟,都长这么大了。”提起沈书记,韩德国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现在我们什么都有了,我们的沈书记却没了。沈书记是我们的好干部。我们有困难,他自己掏钱帮我们办。”沈浩去世后,她从村委会要来一张照片藏在柜子里,想他了就摸出来看看,和沈书记拉拉呱。

  “有困难,找沈浩”,成为小岗村民的口头禅。

  沈浩常说,我们是党的基层干部,谁家有困难,就越要到谁家去。

  2005年的一个夏夜,已经躺下的沈浩被暴雨声惊醒了。“不好,徐庆山一家还住在危房里!”他一骨碌爬起床,拿起伞冲进雨中。雨中道路泥泞,鞋子陷到了泥里,他干脆甩掉鞋子,赤着脚跑到了村东头的徐庆山家。一进门,只见屋里四处漏雨,房顶上的泥灰直往下掉。“这里不能住,赶紧走!”安顿好徐庆山一家后已是半夜,等沈浩回到住处,全身都湿透了。2006年,包括徐庆山在内的26户困难村民就搬进了村里统一规划的新小区。

  58岁的殷广勇,妻子智障,两个孩子年幼。得知殷广勇家困难后,沈浩送去钱、送去米、送去油,还给孩子们送去花生米、花生糖和水果。以后,不管有事没事,沈浩总要去殷广勇家看看。在他的帮助下,殷广勇家的危房被列入了拆迁安置计划,全家的低保被提到了最高档,大儿子免费进入石马小学上学。殷广勇逢人就讲,“沈书记比我的亲人还亲哪!”

  65岁的五保户韩庆江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沈浩知道后,把他送进了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病好后又安排他在“小岗钢构”当门卫,一月能挣500多元。

  沈浩心细。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回忆说,2008年春节给殷广勇送年货时,大家站在门口说话,沈浩让村干部们站在西北角。回来的时候沈浩说:“他们爷仨穿得单薄,咱们站在上风头,可以稍微挡一挡。”

  看到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遗孀邱世兰的拐杖快烂了,怕老人摔着,沈浩特意从合肥买来了新的。

  看到小学门前的绿化带长高了,他嘱咐一定要及时修剪,以免阻挡司机视线,威胁到学生们的安全。

  看到邻村的孩子踩着烂泥来小岗小学念书,沈浩主动联系邻村,提出要为孩子们铺一条砂石路。

  小岗村民记得,每年大年三十,沈书记总是先在村里陪五保户、孤寡老人过完年,在家家户户的鞭炮声中才回家。到大年初四,人们又能见到他挨家挨户拜年的身影。

  大家都说,沈浩哪里像省城来的干部,分明就是咱小岗村人!

  一个人得到只言片语的表扬不难,难的是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一个人做一时一事的好事不难,难的是6年不图回报地坚守。

  谁扑下身子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就将谁放在心尖上。

  2007年除夕,邱世兰老妈妈一大早将沈浩堵在了门口,非让他去家……

  P60-61

序言

  中组部等决定追授沈浩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荣誉称号

  谭浩

  日前,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沈浩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决定,追授沈浩同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沈浩,男,安徽萧县人,1964年5月出生,1986年7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安徽省财政厅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2004年2月,沈浩同志作为安徽省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到凤阳县小溪河镇任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小岗村的群众两次集体摁手印要求他留任。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

  为表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其崇高精神,激励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务员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坚定信念、振奋精神,牢记宗旨、转变作风,投身基层、服务百姓,奋发进取、改革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沈浩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决定追授沈浩同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追授决定指出,沈浩同志是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是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机关干部下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榜样,是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到小岗村任职6年,他全心全意、无私奉献,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找到了一条适合小岗村发展的新路,改变了小岗村“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的困难局面,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300元增加到6600元,村道修好了,家家户户改善了住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称他是“我们离不开的干部”。沈浩同志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中央组织部号召全国各条战线的共产党员、广大干部和公务员向沈浩同志学习。学习他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学习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学习他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实干作风,学习他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学习他团结农民、带领百姓共同致富的群众工作能力,做忠实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好党员、好干部,做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好党员、好干部,做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好党员、好干部,做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党员、好干部。

  (新华社北京2010年1月13日电)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目录
试读章节
序言
普通信息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169617
出版时间 2010-03-01
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作者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开本 16开
影印版本 原版
页数 356
印刷时间 2011-10-01
包装 平装
出次 1
0.556
字数 324
出版商国别 CN
19
中图法分类号 K828.2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张 22.75
印次 2
正文语种
出地 北京
媒质 图书
169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240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是否套装 单册
该商品还没有评价~
我的足迹
您暂未有浏览记录~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