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本研究的社会背景
二 本研究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一 本研究的学术目的
二 本研究的现实目的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内容
一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二 本研究的内容安排
第一章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网络人际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基本理论框架
一 第一个十年:基本研究进路线索消除论的形成
二 第二个十年:超人际模型与SIDE模型两大理论框架的提出
三 第三个十年:分支研究的延伸发展
第二节 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研究
一 网络人际印象的测量工具
二 网络人际印象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 网络人际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四 网络人际印象对网络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相关研究在中国
一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第二章 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范式
一 范式:学术研究中的“潜规则”
二 网络人际传播研究的基本范武与多学科传统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 控制实验法的功能及其缺陷
二 本研究的方法: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经验研究
第三章 网络人际传播的发展及现状
第一节 网络人际传播的界定
一 网络人际传播的定义
二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
第二节 网络人际传播的技术形态及其模式演变
一 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技术形态
二 网络人际传播模式的演变趋势
第四章 预调查:网络人际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预调查的方法与设计
一 方法:个人访谈与持续比较
二 设计:访谈的实施方案
第二节 预调查的资料分析
一 访谈资料的持续比较结果
二 探讨与结论
第五章 实验一: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效果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
一 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效果的相关理论观点
二 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效果的测量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实验设计
一 总体设计
二 自变量设置
三 被试的选取
四 实验程序
五 因变量的操作定义及其测量
第三节 实验结果及讨论
一 实验结果
二 解释与讨论
三 结论
第六章 实验二:交际线索对网络人际印象形成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
一 交际线索影响网络人际印象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
二 交际线索对网络人际印象形成影响的测量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实验设计
一 总体设计
二 自变量设置
三 被试的选取
四 实验材料
五 实验程序
六 因变量的设置与测量
第三节 实验结果及讨论
一 实验结果
二 解释与讨论
三 结论
第七章 实验三:认知图式对网络人际印象形成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
一 网络人际传播理论中隐含的图式加工观点
二 网络人际印象形成中图式的激活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实验设计
一 总体设计
二 自变量设置
三 被试的选取
四 实验材料
五 实验程序
六 因变量的设置与测量
第三节 实验结果及讨论
一 实验结果
二 解释与讨论
三 结论
第八章 网络印象双因素模型
第一节 网络印象双因素模型的建构
一 网络印象双因素模型的基本结构
二 网络印象双因素模型的要素
三 网络印象双因素模型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网络印象双因素模型的理论意义
一 网络印象双因素模型对于网络人际传播研究的意义
二 网络印象双因素模型对印象形成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建议
一 本研究的不足
二 未来研究建议
附录一 NEO五因素印象测评量表
附录二 实验二中的语言线索与内容线索结合呈现材料
附录三 实验二中的语言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附录四 实验二中的内容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附录五 实验三中的强启动材料
附录六 实验三中的弱启动材料
参考文献
后记
现代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大部分都由媒介来提供并最终反映在媒介文化之中。网络媒介的诞生更加凸显了这一趋势,它不仅在宏观上催生社会结构的变革,同时也在微观上导致人际感知的改变。而印象形成是人际感知的核心。因此,探索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是深入认识和把握网络媒介特性及网络媒介文化的重要基础。本书通过一个质性预调查和三个前后承继的控制实验对网络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机制与效果进行了探究,并据此提出了网络印象双因素模型,系国内第一部以控制实验为主体研究方法的传播学研究专著。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