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针灸、拔罐、刮痧疗法皆为中医外治法中的重要手段,并都以中医针灸学知识为基础,自古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现代科学研究也在很多方面证实了它们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书是经作者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精品医学专著。全书内容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并配有大量真人实体图片,详细、准确、系统地介绍了针灸、拔罐、刮痧疗法的知识和具体方法,使读者看过即可掌握,实为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良师益友。相信本书会对家庭养生、保健以及各种疾病的家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产生显著的效果。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诊治方法——针灸、拔罐、刮痧,有着享誉世界的可靠疗效,深受中外医学界的推崇和喜爱。它们是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通过分清遍布人体的各种穴位,确认穴位和人体各种器官之间的联系,针对不同情况运用针灸、拔罐、刮痧等医疗技术来达到治病祛疾的目的。
本书是我们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组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精品医学专著。全书内容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并配有大量真人实体图片,详细准确地介绍了针灸、拔罐、刮痧疗法的系统知识,使读者看过即可掌握,实为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良师益友。
第一章 针灸疗法概述
针灸的治病机制
针灸的施治器具
针刺的运针方法
灸灼疗法
灸灼注意事项
针刺疗法
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章 针灸治疗家庭百病
咳嗽
肺结核
胃痛
胃下垂
呕吐
呃逆
腹痛
腹泻
腹胀
高血压病
冠心病
心悸
淋证
癃闭
阳痿
遗精
精子缺乏症
癫痫
坐骨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面神经炎
急性肠梗阻
血栓闭基性脉管炎
子宫颈炎
崩漏
带下病
痛经
月经失调
功能性子宫出血
闭经
白带增多症
妊娠呕吐
胎位不正
乳汁过少
回乳
更年期综合征
颈淋巴结核
腱鞘炎
鞘膜积液
直肠脱垂
急性乳腺炎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结核
肩周炎
腰肌劳损
急性腰扭伤
踝关节扭伤
落枕
肛裂
脱肛
丹毒
急性淋巴管炎
冻疮
老年性足跟痛
疝
四肢关节扭伤
老年性白内障
单纯性青光眼
急性结膜炎
电光性眼炎
咽喉异感症
鼻出血
过敏性鼻炎
慢性鼻窦炎
急性扁桃腺炎
性化脓性中耳炎
耳鸣
牙周病
牙本质过敏
龋病
复发性口疮
白癜风
带状疱疹
湿疹
荨麻疹
银屑病
神经性皮炎
第三章 拔罐疗法概述
拔罐的治病机制与作用
拔罐疗法施治器具
拔罐施治手法
拔罐施治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拔罐治疗家庭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扩张
肺炎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气肿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低血压
心肌梗死
风湿性心瓣膜病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病
心律失常
反流性食管炎
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
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胰腺炎
慢性阑尾炎
慢性腹泻
便秘
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症
慢性胆囊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
尿潴留
再生障碍性贫血
硬皮痛
干燥综合征
糖尿病
肥胖症
高脂血症
痛风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帕金森病
脊髓空洞症
面神经炎
臂丛神经炎
周围神经炎
三叉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重症肌无力
老年性痴呆症
神经症
神经衰弱
呕吐
反胃
吐酸
胃痛
腹痛
呃逆
噎膈
泄泻
遗尿
淋证
惊悸
失眠
多寐
健忘
痫证
臌胀
胁痛
梅核气
奔豚气
郁证
眩晕
咳嗽
肺痨
喘证
疟疾
中暑
自汗、盗汗
痹证
痿证
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功能性子宫出血
经前紧张综合征
倒经
更年期综合征
产后缺乳
产后腹痛
产后大便难
产后尿潴留
产后宦缩无力
产后发热
产后自汗、盗汗
产后小便频数、失禁
产后乳汁自出
急性乳腺炎
乳腺增生
急性阑尾炎
急性肠梗阻
急性胆囊炎
尿石症
雷诺综合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冈上肌肌腱炎、冈上肌肌腱钙化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内上髁炎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半月板损伤
跖筋膜劳损
肩周炎
胸胁屏伤
颈椎病
落枕
急性腰肌扭伤
慢性腰肌劳损
退行性脊柱炎
梨状肌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
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
湿疹
异位性皮炎
药疹
荨麻疹
银屑病
玫瑰糠疹
鱼鳞痛
神经性皮炎
皮肤瘙痒症
痤疮
雀斑
黄褐斑
白癜风
带下病
盆腔炎
外阴瘙痒
子宫脱垂
老年性白内障
视神经萎缩
远视眼
弱视
耳源性眩晕
耳鸣
耳聋
鼻窦炎
慢性咽炎
第五章 刮痧疗法概述
痧症的起因与表现
刮痧的治病机制
刮痧的施治器具
刮痧的操作手法
刮痧的施治范围及其注意事项
第六章 刮痧治疗家庭百病
感冒
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结核
胸膜炎
呃逆
呕吐
急性胃肠炎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消化不良
胃下垂
胆绞痛
腹痛
慢性结肠炎
细菌性痢疾
慢性肝炎
便秘
高血压病
低血压症
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肺心痛
心律失常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贫血
白细胞减少症
慢性肾炎
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结石
前列腺炎
阳痿
遗精
旱泄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糖尿病
单纯性肥胖症
头痛
偏头痛
三叉神经痛
面神经麻痹
面肌痉挛
肋间神经痛
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神经衰弱
失眠
健忘
中风后遗症
中暑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肌梗死
风湿热
尿失禁
尿道炎
再生障碍性贫血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白血病
高脂血症
痛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脑动脉硬化症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癫痫
坐骨神经痛
重症肌无力
老年性痴呆症
精神分裂症
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妊娠呕吐
产后腹痛
乳腺增生
乳腺炎
更年期综合征
输卵管发炎
脱肛
痤疮
附录
头、躯干穴位示意图
上肢穴位示意图
下肢穴位示意图
第一章 针灸疗法概述
针灸的治病机制
针灸是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医学古老而又独特的一种医疗方法,它和其他疗法一样,也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依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进行辨证论治的。
灸法是利用艾或某些易燃材料和药物,在穴位上烧灼、熏熨和巾敷,使其产生温热性或化学性刺激,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灸法有以下特点:一是应用范围广泛,能治多种病症。灸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针刺或药物配合应用,因此,其治病范围非常广泛。它既能治疗很多慢性疾病,也可治疗一些急性病症。二是操作方法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多,若一法治疗无效,则可选用别的方法,按辨证施灸的原则,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三是有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之不足。四是副作用少,老幼皆宜。根据不同的病情、体质、性别、年龄等,选用不同的灸法。除病情需要,进行瘢痕灸、发泡灸有一定的痛苦外,其他灸法都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特别对婴幼儿和年老体弱者有很好的疗效。五是穴药结合,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在艾灸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的着肤灸、悬起灸和实按灸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隔物灸和敷灸把穴位刺激作用和药物化学作用结合起来。
因此,灸法的研究使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针刺有调和阴阻、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三大作用。
调和阴阳
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因某种或多种因素使人体的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多种疾病。针刺治病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病变的证候来调节机体的阴阳,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导致疾病的因素。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是人体抗病能力处于相对劣势,致病因素处于相对优势而造成的。生病以后,机体仍然会不断产生相应的抗病能力来与致病因素作斗争。如果正气战胜邪气,那么邪气就消退,疾病痊愈;如果正气不能战胜邪气,邪气就进一步深化导致疾病恶化。因此,扶正祛邪也就成了保证疾病趋向好转的基本条件。针刺治病防病,就是在于发挥它扶正祛邪的效果。
疏通经络
人体的经络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经络和脏腑也是密切联系的。针刺治病,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道理,在有关腧穴部位上进行针刺,以达到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的施治器具
施灸器具,即专门用于灸法的器具,简称灸器。采用灸器施灸古已有之,最早的灸器是利用某种器物来代替的,如晋代葛洪记载的瓦甑,唐代孙思逊记载的苇管等。到了清代,已制作出专门的灸器,如灸板、灸盏等。
使用灸器施灸,能给患者较长时间热舒适的刺激,与艾炷灸、艾条灸等法相比,有节省人力的优点。近代应用的灸器,大多是基于此点而研制的,如温灸筒、温灸盒、灸疗架等。近年来,福建省有关单位研制的温灸药包又有进步。这种灸器,施灸时无烟或微烟,还可针对症状主次不同选择相应的药棒,使用也更加方便,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还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的电热灸器、激光温灸仪、微波针灸仪等,也将会对灸法的运用带来根本性变革。
针刺的施治器具目前多用不锈钢毫针,购买时要选用有较高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的毫针。
另外,应根据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和腧穴的具体部位等不同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一般来说,头面部皮薄肉少的地方,应选较短较细的毫针(如0.5寸长,30~32号针),而皮厚肉多的躯干、四肢部腧穴,则应选较长较粗的毫针(如1.5~2.0寸长,28~30号针)。
选择体位
针刺前必须选择好适当的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刺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问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
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皮肤的消毒和施术手指消毒。毫针的消毒可在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有条件者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施术者的手,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酒精棉球涂擦,然后才能持针操作。腧穴部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应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擦拭。
常用进针法
进针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最常用、最易掌握的两种方法。
1.单手进针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即屈曲,将针刺人皮下。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头对准穴位,在接近皮肤时,双手配合,迅速把针刺人皮下。此法多用于较长的毫针。
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针刺角度是指针身和皮肤所成的夹角,针刺的方向指针身刺人时应对准的某一方向或部位而言。针刺的深度则是说明针身进入皮肤的深浅。进针后,要考虑角度、方向和深度,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治疗效果,并保证针刺安全。
针刺的角度一般分3种。
P3-5
人人都需要健康,人人都渴求健康,健康必须有医学知识作为指导。因此,普及医学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供家庭保健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类由感性的、偶然的发现,到最终认识到了当某一脏器或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在相应的敏感位置或某一区域上就会出现异常现象。而当刺激这些敏感的位置或区域时,疾病就会得到缓解或痊愈。因此,按摩、针灸、拔罐、刮痧这些医疗方法逐渐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人们防病健身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诊治方法——针灸、拔罐、刮痧,有着享誉世界的可靠疗效,深受中外医学界的推崇和喜爱。它们是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通过分清遍布人体的各种穴位,确认穴位和人体各种器官之间的联系,针对不同情况运用针灸、拔罐、刮痧等医疗技术来达到治病祛疾的目的。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优点已被古今中外临床医疗实践所证实,即使是在西医盛行的现代社会,仍能大放异彩。
本书是我们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组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精品医学专著。全书内容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并配有大量真人实体图片,详细准确地介绍了针灸、拔罐、刮痧疗法的系统知识,使读者看过即可掌握,实为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良师益友。我们相信,本书必将对各种常见疾病的家庭治疗和护理,以及家庭保养、保健方面产生显著的效果。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