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游王府、逛老街、观故居、访古刹、转胡同、登城楼,泛轻舟、尝佳宴……什刹海是人们窥探北京社会风情和民俗文化的理想窗口。本书用几百张精美的照片带您游览什刹海周边的王府和名人故居、胡同文化、民间工艺坊、特色酒吧及店铺、住宿宾馆和特色餐馆……
什刹海包括前海(什刹海)、后海、西海{积水潭)三个湖泊。夏日这里碧波如镜,荷花飘香,垂柳依依。什刹海的沿岸有保存完好的王府、宫邸,有纵横交错的市井民居(北京的胡同)以及遥相呼应的钟鼓楼,您能在这里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古都风貌。如今,沿湖建有许多特色的餐馆和酒吧,湖中增加了游船,游客可以在酒吧把盏聊天,饱览湖景,也可以乘船嬉水,赏荷观月。什刹海周边的胡同文化游,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旅游者可以到王府和花园参观游览,也可以到寻常百姓家作客。什刹海是人们窥探北京社会风情和民俗文化的理想窗口。2006年什刹海景区又当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城区之一。
什刹海作为北京城区唯一的一片开放式水域,是中外游客的观光旅游之地,也是北京市民的休闲去处。
什刹海—来京旅游者的必游之地
什刹海名称的由来
什刹海—古代京城的水运码头
什刹海胡同文化游
什刹海水上游
什刹海周边的王府和名人故居
恭王府硬花园
宋庆龄故居(醉亲王府花园)
郭沫若故居
梅兰芳故居
徐悲鸿纪念馆(划契园故居)
醇亲王府
涛贝勒府(原辅仁大学)
棍贝子府
度亲王府
陈垣故居
张之洞献居
蔡锷故居
老舍旧居
马海德宅邸
张伯驹故居
萧军故居
周怀民故居
董必武故居(盛园)
溥杰故居
什刹海周边的寺庙
广化寺
汇通祠
火德真君庙
什刹海(寺)
万寿弥陀寺
拈花寺
小龙华寺
贤良祠
关岳庙
寿明寺
三官庙
广福观
天寿庵
丰纂庵
真武庙
普济寺
龙华寺(瑞应寺)
海湖庵
净业寺
净海寺
永泉庵
正觉寺
嘉兴寺
黄瓦财神庙
保安寺
护国寺金刚殿
什刹海周边有名的胡同及名胜
银锭桥
李广桥
金锭桥
后门桥与古都北京的中轴线
东不压桥与西压桥
鼓楼
钟楼
德胜门箭楼
什刹海的荷花市场
什刹海的老店铺
会贤堂
烤肉季
烟袋斜街
什刹海周边的民间工艺坊
白大成鬃人艺术馆
广茗阁(民间演艺吧)
胡同印象工作室
后海铭阁(民间工艺吧)
古典家具家庭博物馆
兰莲花工艺坊
识丁斋时尚工艺品店
宜贤堂民俗屋
什刹海周边的特色酒吧及店铺
荷花市场:由南向北的酒吧、餐吧和特色店铺
前海北沿:自西向东的酒吧、餐吧和特色店铺
后海南沿:自东向西的酒吧、餐吧和咖啡馆
后海西沿:由南向北的酒吧
后海北沿:由西向东的酒吧
烟袋斜街:从西向东的特色店铺和酒吧
什刹海周边的住宿宾馆和特色餐馆
什刹海风景区的参考旅游线路
汇通祠
位于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之上。沿新街口北大街往北到二环路新街口立交桥,向西走50余米路南,走北二环路也可到达。紧邻积水潭地铁站(东南站口)。
什刹海的西海,其实就是积水潭。游到什刹海,汇通祠应是必游之地。因为在汇通祠,您可以了解到什刹海、积水潭的历史,也可以了解当年老北京的水利工程概貌。
当年汇通祠后边有一块一米多高的巨石,暗红色,通体花纹像云朵,手击音如铜器,纹路像一头狮子和一只鸡,所以人们把这块美石叫“鸡狮石”。相传它是一块陨石,清朝初年移到该祠,但又有人考证说它不是陨石,只是因为石头上有白点,像星星,所以叫它“星星石”。传说积水潭因此而得名,因为这块石头,所以当年叫鸡狮潭,叫着叫着成了积水潭。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妙的传说。这块“鸡狮石”已不知去向,而传说却流传下来。
元大都建城之初,根据水利专家郭守敬的规划,引白浮泉水,汇西山诸泉,从高梁河流入都城,汇入积水潭。有河就要有控制水流的闸门,北京话叫“水关”。当年在汇通祠的位置附近就建有水关,现在还有这个地名。明朝徐达改建北京城的北城墙时,在德胜门重筑水关。据考证,建水关挖河道时的土在积水潭的西北堆成了一个小岛。明永乐年间,在岛上修建了一座寺庙,名叫法华寺,相传这座庙是永乐皇帝的爱臣姚广孝所建。因小岛上撞击的水声淙淙很像潮声,所以又叫“镇水观音庵”。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改名为汇通祠。祠内有两块匾,一块写有“潮高普觉”,另一块写有“功兼利济”。祠内供的是龙王。
乾隆对汇通祠的改建很上心,建成后,曾到此一游。这里的景观让这位风流皇上诗兴大发,并留下的乾隆汇通祠御制诗几首。
民国初年,这座庙曾一度售给长春堂药店的张子余,张子余是京城有名的孙老道(孙三明)的内侄。孙老道在上世纪20年代发明了避瘟散(一种类似仁丹的闻药),由此闻名。孙老道死后,长春堂由张子余经营,张子余曾在白云观出家,受戒成为“火居道士”。他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先后在前门一带开设长春棺材铺、庆丰饭馆、油盐店、亿兆百货店等,又在地安门开设了仁和堂药铺,成为京城商界“四大巨子”之一。有钱以后,张老道不断施舍道观,他看中了汇通祠后,把它买下,进行修缮,在山门外有他留下的“万古长春”的匾额。后来这里曾开过武馆。上世纪60年代末,因修地铁,全岛夷为平地。上世纪80年代,对汇通祠重修,历时8年,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参与主持了汇通祠的修复工作。工程完毕,他写了一篇《重修汇通祠记》,刻碑于上。您在游览时可以看到。全文如下:
元大都建城之初,聚西山诸泉水,流行入都而汇于积水潭。明初改筑京城,在德胜门西置水关。下置石螭,迎水倒喷,并堆土为岛,水从两旁入潭,上置镇水观音庵。乾隆时改建名汇通祠。此处远映西山,南临清波,象征水自山出,归入瀚海,水声淙淙,若海潮音。仅此一端,亦可窥都城规划者之匠心。近至五六十年代,修筑地铁,全岛夷平,十余年后,清华大学建筑系有修复议,得市区政府与专家之积极支持,建筑格局参照旧貌,用为都城规划者郭守敬纪念馆,地面地下建楼房,外复土石,以广利用,仍置石螭,重兴流水,并寻得旧碑,立亭护之,历数年工将成,蔚为大观,颇得赞赏。北京古都文物因建设发展拆毁不少,无需一一恢复,但择其要者,因旧创新,古为今用,虽属新构,略窥文脉。都市发展日新,此城市历史发展之标志得以永存,辟为景点,以利游憩,亦胜事也,此亦汇通祠修复意义所在。是为记。
您现在看到的汇通祠是后建的,先前的小岛已经没了,当然原来的祠也随之湮灭。在吴良镛的建议下,又用渣土堆了一座小土山,并且尽量恢复原状。新建的汇通祠占地约11000平米,内有石亭、剑碑、石壁、洞穴等景点。按照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的建议,将新建的汇通祠作为郭守敬纪念馆,故祠内有郭守敬的塑像及一些介绍文字。
火德真君庙
位于地安门外大街77号,前海东岸,过后门桥不远,路西即可看到这座修葺一新的寺庙。
京城地处北方,每到春秋风大雨少,夏季则有雷电,而老北京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一旦失火,便被烧为瓦砾。老北京火灾频繁,别说普通民居,就连大内皇宮也多次失火,所以人们对火神格外敬畏。老北京的四九城火神庙很多,而火德真君庙是老北京各火神庙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此外,它也是什刹地区历史最长的一座寺庙,相传它最早建于唐贞观年间,元代重建(另据考证它最早建于元代末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修。原来的火神庙的殿顶部是灰瓦,为了表示皇上对火神的敬重,重修时,改为蓝琉璃瓦绿剪边筒瓦顶。民间传说这座庙里的火神王灵官很“灵”,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皇帝对火神更加重视,重修时又把山门及后阁顶上加了黄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老北京,只有皇宮(紫禁城)和皇家寺庙,才准许殿顶有黄琉璃瓦。黄琉璃瓦可以说是皇室的专制。火德真君庙能有黄琉璃瓦,可见皇上对这座寺庙给予了最高等级的“待遇”。
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庙坐北朝南,有山门东向,门内外各有一座牌楼。山门外有旗杆,山门内有钟鼓楼。有三进院落,前院是灵宫殿,有明万历皇上御题“隆恩”匾额。王灵官是民间传说的一位火神,明成祖永乐皇上曾封他为“隆恩真君”,所以才有万历皇上题的这块御匾。殿内供奉的也是王灵官的神像,还有乾隆御题“司南利用”匾额。
后阁名“皇极殿”,清代称玉皇阁,明万历皇上御题“万岁景灵阁”,清乾隆皇上改题“万寿景命宝阁”。殿内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其它还有供奉关帝、关平、周仓的“关帝殿”,上悬乾隆御题“气壮山河”匾额。有供奉北斗众星之母斗姥真君的“斗姥殿”,上悬乾隆御题“妙统辰枢”匾额。此外还有“辅圣”、“弼灵”两座配殿,后院还有观湖赏景的“水亭”。
为什么明清两代皇帝对火德真君庙如此重视呢?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这座火神庙的香火极盛,四九城的百姓都到此进香拜神,但是突然有一天,火神庙发生了火灾,大火烧毁了皇极殿,(因为皇极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皇帝为此大为震惊,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所以下谕让工部对该殿进行修复,并特赐蓝琉璃瓦顶。
民国以后,火神庙的庙产逐渐被分割挤占,原有的钟鼓楼、旗杆以及山门前后的木帛牌坊均已拆除,神像也没了,庆幸的是寺庙的主要建筑依然保留了明代重修时的形制和布局。新中国成立后,曾被招待所和民居占用。2000年,市区两级政府重新整治什刹海风景区时,一部分居民和单位腾退,由区政府投资将该庙修葺一新,成为什刹海地区的一个旅游观光景点。现这座寺庙已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92-97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