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本书上半部分记述了作者与费孝通、吕叔湘、胡绳、金克木、冯亦代等文化老人交往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轨迹,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下半部分中记叙了他编辑、出版活动中独具特色的“以食会友”的轶事,既有如何在饭桌上与作者交流、获得佳作名稿的趣事,也有他对饮食图书的点评,更引人入胜的是他侃侃而谈的食经,如北京的小吃,如“带着臭豆腐去旅行”等。作者的文字独树一帜,从平实而亲切的行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为人的真诚和坦诚。
《最后的晚餐》分两部分,上半部分记述了作者与费孝通、吕叔湘、胡绳、金克木、冯亦代等文化老人交往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轨迹,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下半部分记叙了他在编辑、出版活动中独具特色的“以食会友”轶事。
题记
费老的最后嘱托
汪老的儒行
向后看
柯灵老人与《万象》
荒芜的“荒芜”
关于《中国人学英语》
路是这么走过来的
读出真正的金克木来
清晨的一个电话
陈翰伯的一个意见
编辑与“好事”
陈原的编辑活动
陈原的几句外国话
从陈原的辛酸说起
“品牌”意识首先是原则性
陈原先生
陈著《总编辑断想》后记
界外人读
几十年后的话
最早的地理课本
清理旧物的感想
没有冯老,就没有当年的《读书》杂志+
值得怀念的时代和值得怀念的人
少一些精神奴役的创伤
编辑与饮食
北京菜、苦瓜和诗
鲑鱼·洄鱼·鳝鱼
带着臭豆腐去旅行
多吃虫子
吃遍中国
北京小吃
酒中的糟糠之妻
“普京”和“小二”
从食素到主义
王老教我做菜
世界文化视野里的饮食之道
“以食会友”考备
回到“前现代”去
荒芜的“荒芜”
我不认识李荒芜先生。只记得在自学英语时,读过他译的马尔兹小说,自然十分佩服。却料不到,到了《读书》杂志,首先遇到的一个麻烦是处理荒芜先生的稿件。
荒芜发表了一些旧体诗在《读书》一九七九年第五期,总题“有赠”,共十几首,分别为写给茅盾、朱光潜、俞平伯、姚雪垠、艾青和马尔兹、乔·劳生等人的赠诗,最后一首《赠自己》。这最后一首,下文时常要谈到,全文引出如下:
羞赋《凌云》与《子虚》,闲来安步胜华车。
三生有幸能耽酒,一着骄人不读书。
醉里欣看天远大,世间难得老空疏。
可怜晁错临东市,朱色朝衣尚未除。
发表这几首诗作时我还没到编辑部。可是到一九八○年三四月间到编辑部后不久,某天赫然收到本单位党委书记转来的上级单位的笔杆子写的一篇批评文章。这篇文章已在一个给高级领导看的内部刊物上发表过,现在要求在《读书》杂志重刊。文章开首就批评上面引的这首诗,说诗中说的,“或苦闷,或郁结,或不满,或有恨,或发思,或寄情,表明现实中有解不脱的矛盾,填不了的不平。诗人虽写明此诗《赠自己》,但又想到发表,说明还是不甘寂寞。”“荒芜不过是拈封建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的笔触来剌中国人民生活着的社会主义‘现实’罢了。他不愿意为这个‘现实’说好话,即所渭的歌功颂德;也不愿意与这个‘现实’同流,即所谓的耽酒避世和遁空拔世;他更不愿意为宫作仕了,红色的官服还没有脱下来(朱色朝衣尚未除)就丢了脑袋,何苦来。”
二十多年后,我们不大容易读到这类高明的文字,所以不赚词繁,再引一段:“也许诗人要反驳说,我这诗是在一九七六年五月写的,是针对‘四人帮’那个时候的。这当然是巧妙的。但是我们要说,把这首诗仍然作为《赠自己》在一九七九年八月登载出来,不是表明这首诗对荒芜仍然有用,荒芜仍然要照着它看待现在的世事,照着它实行吗?”
问题是够严重的。作者在高级领导机关工作,稿又通过组织系统交下来,照传统的理解,这是上级领导对我们的重大关怀,帮助我们纠正错误,似乎非发不可。但在内部讨论时,平时沉默寡言的副主编倪予明先生却写一长长的书面反对意见,其中指出:“荒芜《赠自己》,明明是对‘四人帮’统治的愤慨之词,为什么要说它是影射现实呢?如果说‘迎来人民的春天已经三个年头’就不准再发表针对‘四人帮’的作品,那末一切揭露‘四人帮’黑暗统治的作品岂不都应该扔进垃圾堆去吗?诗无达诂,最易引起误解,因此也容易罗织人罪。那位理论权威最擅长此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我以为摘人几句诗来搞探幽索隐,此风不可长。”
全案最后送主编陈原先生审决。陈只对我说了一句话:“我们的性格,应当是容许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但不容许打棍子。此文不是争鸣,而是棍子。怎么办,你去定吧。”这一句话把我点透,于是赶紧退稿了,事。
据说荒芜先生自己还是见到了在内部刊物发表的批评。他写过一篇答辩文章《说诗存照》,当地当然发不了,据说发在香港出版的《开卷》上。他一九九五年八十岁高龄逝世以后,有人在悼念文章中说,他见那篇来头很大的批评文章后一直心情抑郁,对这批评不能释怀,以致荒芜先生晚年的著译确实全都“荒芜”了。
我很遗憾的是,虽然当年没有发表对荒芜的荒唐批评,但我以后再也没有去找过荒芜先生,鼓励他写新作;甚至以后连旧体诗都不大敢发,只怕惹事。荒芜晚年的“荒芜”,应当说,吾辈与有罪焉!但不论如何,在一些长辈的坚持下,毕竟拒绝发表一篇上级党委书记交发的文章,这是我编辑生涯中的第一次,也是在长辈教育下的第一堂课。 二○○四年八月P16-P20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