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本书曾荣获美国肯尼迪图书馆的海明威研究奖。着重介绍了海明威中国之行的路线、过程和收获,尤其是海明威夫妇与周恩来的秘密会见、跟蒋介石夫妇的个别交谈等等。但由于本书也收集了大量海明威在中国的资料,因此,也可说,本书是本学术性著作。
本书不是一般的海明威中国行的资料汇编,而是一部学术性著作。这部著作是我国海明威研究的一部不可或缺的专著,也为我国热爱海明威的读者提供了一部值得鉴赏的读物。因为这部书不仅有学术性,而且还有相当的可读性。
序
原版序
再版前言
写在前面(原版)
第一章 危难时刻的访问:了解中国关心中国
第一节 从纽约到重庆
第二节 蒋介石的复杂心态
第三节 秘密会见周恩来
第四节 战地记者的呐喊
第五节 陪同一席谈一一访夏晋熊教授
第六节 待商榷的意见
第二章 谨慎而热烈的欢迎:海明威踪影在中国报刊
第一节 友好的反应
第二节 香港《大公报》:率先报道,全力以赴
第三节 《重庆中央日报》:谨慎报道,内外有别
第四节 重庆《新华日报》:如实报道,不卑不亢
第五节 《西书精华》:战争小说得失论
第六节 新闻集锦
第七节 要文选录
第三章 奇特而复杂的大地:海明威和玛莎印象中的中国
第一节 一次苦乐参半的蜜月旅行
第二节 蒋介石的“心脏病”和“皮肤病”
第三节 历史性的记录”
第四节 中国抗日战地巡礼一
第五节 到“缅甸之路”度完蜜月
第四章 视角迥异的评述:美国学者研究的走向
第一节 1961年以来美国的“海明威热”
第二节 从忽视到重视一一美国学者视角面面观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介绍:贝克的文学性描述
第四节 女权主义的批评:柯特以玛莎为中心的叙述
第五节 实证主义的反驳:梅尔斯的否定论
第六节 历史主义的概括:林恩的整体观
第七节 客观主义的解说:梅尔洛的平常观
第八节 历史文化主义的阐释:雷诺兹的政治解读
第九节 对比主义的表述:罗立森的另眼看待
第十节 80年代三部海明威新传记比较
第五章 两次高潮的迭起:海明威研究在中国
第一节 中美文化交往的热点
第二节 战争小说在抗战期间的魅力
第三节 一次座谈会的“轰动效应”
第四节 走向世界的冲刺:1979—2005
第五节 卡洛斯贝克谈话的启示
第六章 跨越时空的评论:中国学者眼中的海明威
第一节 第一个时期(1933一1949)
第二节 第二个时期(工949一1966)
第三节 第三个时期(1966—1976)
第四节 第四个时期(1976年至今)
附录
一、杨仁敬:哈佛与我的海明威研究
二、戴文葆:评《海明威在中国》
三、第十届海明威国际会议在意大利举行
四、海明威作品中译本与主要学术论著
目录索引(1933—2005)
五、海明威中国行路线示意图
六、海明威手迹
海明威此行没有到陕甘宁边区去。他自己说,因为美国记者埃迪加,斯诺和阿格尼斯。史沫特莱等人已经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做了十分精彩的报导,所以,他这次只到国民党正规军的前线去采访。
的确,斯诺和史沫特莱在美国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介绍陕甘宁边区的见闻和八路军、新四军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消息,引起了美国读者的关注和兴趣。看来,海明威在动身来华前是做了些准备,至少读过斯诺和史沫特莱的有关报道。虽然他对中国是陌生的,但他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还是有所了解。
因此,尽管没能亲自去访问当时引人注目的陕甘宁边区,到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前线去看看,海明威还是非常赞赏他们英勇抗日的精神。他访华回国后不久在纽约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特别指出:“中国军队有三百个师……其中有三个师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三个师防守的地区是极其重要的,而且他们进行了十分出色的战斗。”
不仅如此,海明威还赞扬共产党人是“优秀的中国人”,他们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与周恩来的会见,是海明威中国之行的一次不寻常的经历。海明威夫妇在重庆待了数天,对蒋介石夫妇喋喋不休的谎言厌烦透了。海明威渴望见到中国共产党人,但他为没有机会和渠道感到苦恼。”
有一天,海明威在住处休息。玛莎独自到重庆的菜市场闲逛,突然一位高个子的金发碧眼的德国姑娘悄悄地走近她。这位身穿中国旗袍,戴着男式毡帽,自称“王安娜”的神秘女郎,低声地问她和她丈夫是否想见周恩来。玛莎一时不知道周恩来是谁,便回答说她得去问问海明威。海明威听了后高兴地说:“对啦,他是乔里斯。伊文思的朋友。”他马上表示乐意和周恩来见面。玛莎带着这个口信再到菜市场转告那位青年妇女。伊文思是著名的荷兰电影导演,1938—1939年来中国拍摄纪录片。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周恩来和海明威就在他的影响下秘密地进行了会见。
第二天,海明威夫妇按事先的约定到街上溜鞑,甩开了密探的跟踪后就来到市场和那位漂亮的德国姑娘见面。那位妇女带着他们穿过小巷避开特务的跟踪,最后匆忙坐进人力车,用布盖住车斗跑了一段路,来到一间四壁粉刷得雪白的小房间里。屋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周恩来就站在桌子后面迎接他们。
周恩来穿着一件短袖开领的白衬衫和一条黑色的裤子,十分朴素大方。他和海明威夫妇的谈话是用法语进行的。周恩来有个翻译,但海明威夫妇觉得从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就知道他明白他们的谈话,毋须通过翻译,宾主双方谈笑风生,毫不拘束。玛莎回忆说:他俩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觉得和一位中国人相处,好像在家里一样,十分愉快。海明威向周恩来介绍了广东前线的情况。
周恩来可能谈了皖南事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还针对国民党政府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关于皖南事变的声明专门写了两个纪要交给海明威。海明威将这两个纪要带回了美国,告诉他在财政部任职的朋友摩根索,希望他们读读双方截然不同的报告,以此作为将来中国发生事件时分析的参考。
周恩来给海明威夫妇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海明威认为:周恩来将军是一位非常英俊而聪明的人,他在遍布密探和特务的重庆出色地工作,同各国驻重庆的外交使节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并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观点。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在重庆,他是能够接近蒋介石的少数持相反观点的人之一。
P007-009
1990年,我有幸拜读杨仁敬先生的《海明威在中国》,最吸引我的是关于海明威的中国之行。我当时就感觉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海明威中国行的资料汇编,而是一部学术性著作。当一部资料性质的汇编具有系统研究的内容并能给人以启示的时候,它就够上了学术的档次。
首先,作者收集了国外有关海明威访华的背景资料,拜访撰写海明威传记的权威作家卡洛斯·贝克教授,专访了设在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的“海明威藏书部”,采集到当时尚未见发表的海明威访华的有关资料和照片。
其次,作者搜遍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报刊关于海明威访华时的报导和评价,尤其是专访了当时担任海明威翻译的夏晋熊教授。
这些都是第一手资料,或者是可信的第二手资料。作者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描述了海明威夫妇访华的目的、行程及其反应。
可贵的是,作者没有摆出“我”绝对可靠的权威架势,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海明威在香港见到的是宋庆龄还是宋霭龄,在重庆与周恩来的谈话內容是什么,海明威这次访华有什么意义等等,作者都以商榷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本书除了叙述海明威中国行这个中心问题之外,还评述了当时国外海明威研究的走向,系统介绍了我国海明威作品翻译和研究的资料,并提供目录索引。
《海明威在中国》(增订本)这次增补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国內外海明威研究的最新资料。
我相信这部著作是我国海明威研究的一部不可或缺的专著,也为我国热爱海明威的读者提供了一部值得鉴赏的读物。因为这部书不仅有学术性,而且还有相当的可读性。
2004年3月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