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元代至明初,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理学兴盛、文学繁荣,几乎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文化的中心。本书以理论和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时期婺州作家群作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在大量考证、辨惑、祛疑的基础上,编撰了宋濂等五位重要作家的年谱,编制了整个婺州作家群文集的版本目录,本书材料丰富、颇有创见,是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金华地区古称婺州。宋元以来,这里名儒接踵,人文荟萃,赢得了“小邹鲁”和“东南文献之邦”的美誉。宋乾、淳间,金华的吕祖谦、唐仲友,永康的陈亮,各以所创之性理之学、经制之学和事功之学被称为婺学的三巨头。朱熹的嫡传在婺州,由“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和许谦所传的朱子之学,被朝廷视为理学的正宗。元移宋鼎,故宋遗民浦江方凤、与浦城谢翱、永康吴思齐赓和于残山剩水间,高标节义风行,慷慨激烈,一时学者都指授为文词。三人主教浦江之月泉吟社,更以举办的一次诗歌大赛,引得周边省县诗人翕然从之者千数。有元一代,有所谓“儒林四杰”或“文章四大家”,婺州独占其二,即浦江柳贯、义乌黄浯,更有吴莱,“在元人中屹然负词宗之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代开国文臣,以婺州文士居多,宋濂、王玮尽揽《元史》总裁之职,“岿然一代之望”,而宋濂尤被誉为“开国文章之首臣”。故自宋乾、淳逮于明初,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婺州形成了一个师教乡习,濡染成风,前后相继,若脉可寻的文人群体。本文即以元代至明初的婺州作家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理论和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时期的婺州作家群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由“概论篇”、“考证篇”及“附录”三个部分组成,约四十二万字。
概论篇的第一、二章主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婺州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传统等方面,对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构成和兴衰的原因作了全面、深人的探讨。在详细开列元代至明初四代婺州作家群名单的基础上,指出这些作家群的形成离不开风景优美,壤地相接,生气易于相通的地理环境,离不开理学在元朝上升为官学的时代背景,更离不开宋元以来婺州这一区域浓厚的理学传统和文学风气。宋濂、王玮等婺州作家之所以与朱元璋遇合,一方面与他们对元朝的统治失去信心有关,另一方面与朱元璋起兵南下,避开江南沿海一带张士诚的兵力,首先攻取婺州有关。朱元璋的部队纪律严明,不随意烧杀掳掠,且开仓济民,礼贤下士,这极大地赢得了婺州作家的好感。婺州作家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特别是为明王朝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婺州作家尤其是宋濂对改造和引导朱元璋从一个起义领袖到新王朝的君主起了很大的作用,故理学由于“君臣遇合”的特殊关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传播和实践,同时也表明了明初文学的必然走向。婺州作家的结局很惨,这充分暴露了朱元璋独裁政权的残暴,这也是婺州作家群何以在明初达到鼎盛时遽然消歇的主要原因。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