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指南
本书讲了美国纽约一个叫利特尔的普通家庭,他们有了一个像老鼠一样大小,长得也像老鼠的男孩斯图尔特。但是一家人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唉声叹气。相反,鼠小弟斯图尔特的出现,一家的生活反而变得更加有趣。故事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爱意。特别是鼠小弟斯图尔特充满了冒险精神,乐观地迎接挑战,百折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爱。也充满了温馨、质朴和乐观的精神,非常有益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更寓意孩子需要具有自信、豁达、乐观、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1在排水管里/1
2家庭问题/6
3洗脸的烦恼/11
4练身体/16
5斯图尔特得救/20
6顺风/25
7帆船比赛/34
8小鸟玛加洛/44
9死里逃生/53
10春天/62
11汽车/68
12教室/78
13艾母斯镇/95
14河上一晚/107
15朝北走/117
附录
关于作者/124
关于这本书/125
没有终点的旅行(精彩书评)/唐池子126
小故事中的大奥秘(阅读指导)/顾丽芬130
童年的阅读计划/冰波134
家庭问题
讲到打乒乓,斯图尔特也是很有用的。利特尔一家人爱打乒乓,可乒乓球老是滚到椅子底下,滚到沙发底下。滚到暖气管底下,这样,打乒乓的人就老是要弯下腰,把手伸到那些东西底下去把球摸到并拿出来。斯图尔特很快就学会了一身追逐乒乓球的本领,看到他用全身力气推着一个乒乓球从暖气管底下出来,汗水滚下他的脸颊,那真是一大奇观。乒乓球自然跟他人几乎一样高,他得用尽全身力气顶住它,好让它一直往前滚。
利特尔家的客厅里有一架大钢琴,这架钢琴很好,就是有一个琴键容易卡住,弹起来就不大对头。利特尔太太说,她认为这一定是天气潮湿的缘故,不过我看不出怎么会跟天气潮湿搭界,因为这个琴键容易卡住都差不多有四年了,在这四年里.真是有过许许多多阳光明媚的日子。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琴键是容易卡住,不管谁弹这架钢琴都觉得不顺溜。碰到乔治弹《头巾舞》,这件事特别让他恼火,《头巾舞》这首曲子可是十分轻快的。也正是这位乔治,他想出了一个主意,让斯图尔特钻到钢琴里去,一弹到这个琴键,他就把它往上一推。不过这件事对斯图尔特来说可不好办,因为他得在贴毡布的音槌之间蹲下来,好不让脑袋给敲着。不过斯图尔特还是喜欢这个活儿:在钢琴里面很刺激,得躲躲闪闪,声音响起来够吓人的。有时候。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出来,他简直什么也听不见了,就像长途旅行以后。从飞机里刚走出来的时候那样,要过好一会儿工夫.他的听觉才能真正恢复正常。P6-7
儿童文学到底有什么用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
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前几年,我将这个观念修正了一下,作了一个新的定义: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我现在更喜欢这一说法,因为它更广阔,也更能切合儿童文学的精神世界。
换一种说法:儿童文学的目的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
这套“双桅船经典童书”,选择的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它们无疑是精神的大餐。这些书就是我所说的那种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人性基础的书。这些书,是书中之书。我曾称这样的书为王书。
我们现在先来说一说这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都到底有哪些基本面——
道义感。
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于文学。在今天的人的美妙品性之中,我们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到文学留下的痕迹。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之世界,就没有今日之人类。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苍茫与灰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文学要有道义感,儿童文学更要有道义感。
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与美好。事实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恶劣成分。这些成分妨碍了人类走向程度越来越高的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这个概念的生成,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演进.但它却也慢慢地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正直、同情弱小、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这些道义的旗帜性内涵.与其他精神形式(如哲学、伦理学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使人性得到改善。
情调。
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将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
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而情调的培养,应始于儿童。
情调应该属于审美范畴。
我的看法是一贯的,在我的意识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我认为美感的力量、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但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然而,在现在中国的语境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美”成了一个非常矫情的字眼。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
我横竖想不通:人们到底是怎么了?对美居然回避与诋毁.出于何种心态?难道文学在提携一个民族的趣味、格调方面,真是无所作为、没有一点义务与责任吗?
成人文学那里,我们就别去管它了,由它去吧。儿重文学这一块,我们还是要讲一讲的。不打这个底子不行。没有这个底子,人性是会很糟的。 美育的空缺,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误。这一失误后患无穷。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提出五育(德育、智育、体育、世界观教育、美育)并举的思想,其中就有美育。但美育的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几乎被否定掉了。后来仅仅是作为中小学的方针而不是作为全国的教育方针被肯定下来。再后来,对美育的理解日趋狭窄,到了最后.仅仅将它与美术、音乐等同了起来。在蔡元培看来,五育为一个优质人性培养的完美系统,德育、智育、体育为下半截,世界观、美育为上半截。然而,这上半截被腰斩了。中国的教育系统成了一个残缺的系统。
情感教育。
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将自己交给了一个核心单词:感动。古典形态的文学做了多少世纪的文章,做的就是感动的文章。而这个文章,在现代形态的文学崛起之后,却不再做了。古典形态的文学之所以让我们感动,就正是在于它的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
人类社会滚动发展至今日,获得了许多.但也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损失、损伤得最多的是各种情感——激情、热情、同情……
甚至是在这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所谓的“新新人类”)都已受到人类学家们的普遍担忧。而担忧的理由之一就是同情心的淡漠(他们还谈不上有什么悲悯情怀)。我们已看到,今天的孩子,似乎已没有多少实施这种高尚行为的冲动了。
种种迹象显示,现代化进程并非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进程。人类今天拥有的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好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情感的弱化就是突出的一例。
我们如此断言过:文学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而这一“基础”中理所当然地应包含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悲悯情怀。
若从上面所说到的这三个基本面来考量,这些选在“双桅船经典童书”中的作品是最理想的范本。它们在三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也是人的平衡,人类的平衡。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72号 丨 京ICP证 京B2-20171652号 丨 京ICP备16042375号-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 京批字第直200352号 丨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2-0045
Copyright © 2015 - 2024 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6666505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39号楼1层101、2层201